中專護理學對口高職課程設計對比
時間:2022-03-27 11:28:00
導語:中專護理學對口高職課程設計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國在中專畢業生中實行了對口升學的政策,從而使一部分應屆中專畢業的護生有機會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這對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教育機構如何根據這部分學生的特點來安排教學計劃,構建合適的課程體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1,2]本課題對“對口”高職護理學專業(以下簡稱高護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研究,以便為合理地設置課程提供依據。
1材料和方法
本課題采用2001年衛生部、教育部聯合下發的中專三年制護理學專業教學大綱和計劃及我校現行的高護專業三年制教學大綱和計劃。對兩個層次的教學大綱和計劃采取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同時,對2001級和2002級236名高護專業學生就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各類課程學時的需求等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236份,回收有效問卷233份,有效回收率為98.73%。
2結果與分析
2.1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的比較
中專護理學專業教學計劃中有必修課程20門、選修課程3門。其中必修課程中的物理、化學合并為一門理化基礎,醫學基礎課程中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合并為一門正常人體學基礎,致使學時大幅度減少。高護專業教學計劃中,有必修課程23門(公共基礎課程4門、普通基礎課程3門、醫學基礎課程6門、護理學專業課程10門)、選修課程5門。其中,高護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健康評估課程中專教學計劃中沒有,但其主要內容如體格檢查、化驗檢查、心電圖等知識則在中專的內科護理學中有所講述。
2.2各類課程學時數比較
在中專護理學專業教學計劃中,總學時為2102學時,其中公共基礎課程688學時,占32.73%;普通基礎課程294學時,占13.99%;醫學基礎課程366學時,占17.41%;護理學專業課程660學時,占31.40%,選修課程94學時,占4.47%。高護專業教學計劃的總學時1980學時,其中公共基礎課程476學時,占24.04%;普通基礎課程172學時,占8.69%;醫學基礎課程470學時,占23.74%;護理學專業課程678學時,占34.24%;選修課程184學時,占9.29%。
2.3各類課程理論與實踐學時數比較
中專護理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29.50%;高護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25.76%。畢業實習時間均為1年,詳見表1。
2.4高護專業學生對課程設置的建議
由表2可見,對口升學護生對課時調整方面的意見較多,其中70%以上的學生建議增加學時的課程有: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選修課程;50%以上的學生建議增加學時的課程有:醫學基礎實驗課程及專業實驗課程。建議減少課時的課程主要是醫學基礎課程、護理學專業課程及畢業實習時間。學生建議增設的課程有文學、社會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社區護理保健、精神病護理、衛生法規、新技術新療法等。
3討論
3.1目前高護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課程設置重復,未能體現高護特色高護專業開設23門必修課程,中專開設20門,高護和中專的課程結構基本一樣,在學時和內容安排上是一個模式,彼此之間重復太多,欠缺新意。如藥物學均為76學時;病理學中專為56學時,高護為52學時;護理學專業課程中專為660學時,高護為678學時。這樣的課程和學時安排,對一個中專畢業后進入高護專業學習的護生來講,顯然沒有起到更新知識、提高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的作用。
3.1.2知識結構不合理,未能擺脫生物醫學模式影響從高護專業的課程設置看,知識結構并未擺脫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和護理學專業課程的構成比為0.70∶0.25∶0.69∶1。其中,公共基礎課程中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程比重較大,占公共基礎課程的43.70%,而文學、社會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等知識明顯不足;專業基礎知識中醫學基礎知識占的比重過大,有關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和社會醫學的知識及其他與護理學密切相關的知識較少;護理學專業知識中有關臨床護理的知識仍然按照臨床科室劃分,未能突出高護專業的特色;有關老年護理、社區預防、保健護理和精神病護理的知識更顯不足。
3.1.3實踐教學學時偏少,內容缺乏新意實踐教學是醫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兩個教學計劃中(不含畢業實習),高護專業的實踐教學學時僅占總學時的25.76%,而中專護理學專業則為29.51%。從實驗內容上看,兩者實驗課內容重復,高護專業基礎醫學類實驗課絕大部分是進行驗證性實驗,其中相當一部分已在中專實驗課中進行過教學。護理學專業課中,最基本的操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但這些內容除了在中專實踐課中已進行過教學外,通過1年的畢業實習學生已能熟練掌握。因此,現有高護專業的實踐教學從時間上和內容上均不能滿足護生再學習和再提高的需要。
3.2高護專業課程設置的建議
3.2.1增加公共基礎課程,拓寬護生的知識面對口升入高校的這部分護生沒有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雖然在中專學習階段也學習了部分文化課程,但課時偏少、內容較淺,加上中專階段以學習醫學課程為主,大部分文化課程都是考查課,造成部分學生學習不認真,收效較差。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有75%以上的學生希望增加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學時及內容,其中主要有英語、文學、物理、化學等。這些課程內容的增加,除了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基本素質外,也能夠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建議針對這部分學生的情況,增加公共基礎課程、普通基礎課程的學時及內容。
3.2.2轉變護理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教學內容隨著衛生服務模式的轉變,護理服務對象也從原來單純照顧生病的人擴展到整個人群,工作領域從醫院擴大到社區,研究范圍從單純地研究對疾病的護理擴展到所有影響人的健康的領域。[3]為此,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應該努力滿足工作的需要。在教學內容上,文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應該有顯著增加。目前,我們在這方面明顯不足,如護理心理學,中專為36學時,高護為38學時,僅為澳大利亞護理學專業護理心理學課程的23%。[4]現有專業基礎知識中,醫學基礎性知識比重過大,如高護專業的解剖生理學共234學時,比菲律賓護理學學士學位的96學時高出2.4倍。[5]由于大部分課程已經在中專階段學習過,高護專業學生醫學基礎知識的學時比重應當減少,重復的內容不講,傳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醫學基礎知識。同時,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知識、康復指導、保健等內容。專業知識中,臨床護理的知識要改變傳統的內科、外科、婦科護理等以臨床科室進行劃分的方法,可以按照服務對象及服務方式進行知識的重組,如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等,特別要增加老年護理、社區保健護理、精神病護理等知識。[6,7]通過課程整合,刪除陳舊、重復的內容,擴充新知識、新技術,真正使新的課程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
3.2.3加強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研究發現,高護專業教學計劃中實驗教學的學時僅占總學時的25.76%,少于中專教學計劃的實驗學時比例。問卷調查中有50%以上的學生要求增加實驗學時,但學生并不是要求簡單地重復那些在中專學習階段已經做過的驗證性實驗,他們希望開設那些能夠真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能力的實驗。為此,必須對現有實驗課程進行改革,要減少或取消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和演示性實驗。[8]針對中專學生具有一定醫學知識的特點,開設一些獨立的綜合性實驗,如休克,可以將病理學、生理學、藥物學知識、健康評估及生命體征的觀測等內容整合在一個實驗中,學生可以將各種相關知識綜合起來,自己設計并完成實驗,從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95.60%和90.33%的學生希望能夠加強臨床實踐教學和臨床基本操作技能訓練,但是,對實踐教學基本技能訓練的內容,學生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93.52%的學生認為,經過中專階段的系統學習和1年的臨床實習,對基本的護理操作,如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導尿等已經能夠熟練掌握,而需要加強訓練的是較為復雜的護理操作,如呼吸機和急危重病人搶救設備的熟練使用等。
3.2.4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灌注式教學方法,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法、角色扮演、自學等形式,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要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總之,高護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適應現代護理服務工作的需要,應當摒棄重復、陳舊的內容,從而避免資源和時間的浪費。同時,保證使學生通過3年的學習,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及水平。
- 上一篇:火災隱患排查治理活動辦法
- 下一篇:土地出讓成交款收繳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