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的應用
時間:2022-11-15 09:17:34
導語: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2018年4月~2019年5月手術室收治病患50例納入研究對象范圍。實驗組,病患男女比例27/23例,年齡范圍即為:24~67歲,平均年齡即為(25.23±5.66)歲;基礎組,病患男女比例31:17例,年齡范圍即為29~69歲,平均年齡即為(30.20±5.89)歲;所有的病患及其家屬均知曉、同意了此次試驗研究,應允本次臨床觀察試驗,知情的同意書均簽署。兩組病患數據資料間的差異性無統計分析的意義,有著可比性,P>0.05。1.2研究方法。基礎組采取基礎護理:包含著監測病患病情,并給予病患臨床用藥指導及各項常規的護理服務等;實驗組采取個性化的臨床護理模式:①術前。術前1d,護士需進入病房開展護患交流工作,向病患及其家屬詳細介紹手術治療原則、方法與注意要點,指導病患及其家屬關注本院微信公眾號,詳細閱讀更多術前準備常識等,確保病患提早做好各項準備,防止焦慮情緒出現,維持最佳心態面對后續手術治療;②術中。病患進入到手術室30min之前,需調節好手術室內溫濕度,做好消毒及無菌化處理。面帶微笑、富有親和力地接待病患,緩解緊張局面;手術全程密切配合主治醫師,并實時觀察病患生命體征波動情況,若有異常出現,需及時告知病患主治醫師予以有效處理,盡全力保證手術順利高效進展;同時,護士可通過面部、按摩手、安慰等各種行為活動,緩解病患緊張的心情,便于病患密切配合醫護工作;③術后。手術治療結束后,護士需把病患平穩的轉移至病房,轉移期間需注意保暖、謹防碰撞,切勿觸碰到病患各種插管與傷口;手術室護士應與病房護士把交接工作做好,術后1~2d內隨訪。隨訪過程中需檢查病患切口部位可存在著滲出血液及感染等情況,若有這些情況出現,必須給予及時有效地處理,促進病患身體早日康復。1.3統計學方法。以SPSS20.0統計軟件來統計、分析資料數據,x2檢驗臨床計數資料,計量數據檢驗采用t值。比較分析兩組的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用P<0.05表示組間數據的差異性存在統計學的意義。
2結果
2.1比較分析兩組的護理質量?;A組病患護理服務質量評分結果為:溝通水平(3.65±0.35)、操作水平(3.77±0.25)、服務態度(3.50±0.36);實驗組:溝通水平(5.74±0.62)、操作水平(5.60±0.36)、服務態度(5.22±0.59);相比基礎組,實驗組的護理質量優勢顯著,組間數據的差異性有統計學的意義,(t=3.327,P<0.05)。2.2比較分析兩組的護理滿意度。相比基礎組,實驗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顯著較高,組間數據的差異性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詳如表1。
3討論
手術室日常護理工作實際開展期間,需配合以高效化的護理工作模式才可確保手術室日常護理工作得以高效進展[1]?;A護理模式,雖也是按照一定護理流程及要求,為病患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但護理效果卻往往不夠理想化[2]。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工作模式,它不單單可充分地體現出人本化護理理念,且還可以充分滿足于廣大病患生理于心理各方面需求,對手術室日常護理工作順利開展可起到一定積極作用[3]。手術室,屬于醫院內部特殊場所,涉及到多種疾病種類,需使用較多的醫療器械,病患不良的心理情緒相對較為嚴重,比較容易影響到手術治療最終的效果[4-6]。而經本次研究后可發現,對比基礎護理,在開展了個性化的臨床護理模式后,護理服務質量評分及護理工作滿意度所有評分優勢均較為突出。
綜上所述,在開展手術室日常護理工作期間,建議采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工作模式,以能夠提升手術室日常護理工作治療及滿意度,促進手術室日常護理服務工作高質量、高效化開展。
作者:楊洲 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濱江院區手術室
- 上一篇:食管癌患者手術室護理分析
- 下一篇:護患溝通性語言在手術室護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