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03:07:00

導語:中學化學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化學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化學教學化學史人文素質教育科技倫理道德

論文摘要: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化學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科技倫理道德,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探索與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在人類文化背景下構建高中化學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揮化學課程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變化的歷史與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1]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是通過對化學學科的諸多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培養關注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盲從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增強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一、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現狀

我國中學理科教育實踐中,由于學校承擔著巨大的高考升學壓力,教學組織和管理以及學科內容的教學成為理科教師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由于教學目標的偏頗,中學化學教學很少涉及科學倫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養,淡化了人文教育。具體地表現在:教學內容上,過分注重邏輯、系統化和網絡化的化學知識結構編排,忽略了學生對社會、生活、就業等化學素質的需要,也嚴重地忽視了化學在技術研究和社會應用方面的道德規范問題;在教學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規范化、劃一化,忽視學生謀求個性解放和創造力的培養。雖然學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斕的化學世界里,但對身邊最基本的與化學有關的生活、社會和自然問題的基本原理卻知之甚少,更不用說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更有甚者道德淪喪,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做出違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舉措來,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案就是一個典型。

二、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意義

學生的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樹人的根本”。[2]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須把育人看作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學業上的缺陷并不一定會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他一輩子”。[3]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強調化學科學的育人功能,糾正化學教學中的唯科學化傾向,就是要求化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人性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讓學生將學習化學知識與認識社會、解決與社會相關的化學實際問題相結合起來,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學史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學史中科學家人格魅力的榜樣示范作用,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學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的奮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學知識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時所表現出的偉大人格魅力去影響教育學生,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講到元素氟時,向學生介紹:由于氟單質的活潑性和毒性極大,因而長期未能分離出來,為了研制它,英國化學家戴維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幾個月,喬治和托馬斯也為研制氟而嚴重中毒,魯耶特和尼克雪為研制氟不幸殉難。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化學家莫瓦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仍堅持不懈,終于在1886年獲得成功。讓學生走進化學家豐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與大師們交流對話,沐浴人性光輝,逐步使學生在挫折前表現出一種頑強的斗志,從而在學習中自覺地去砥礪自己意志。

2.發揮化學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化學史是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人文教育素材,化學家們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不勝枚舉。解放前,我國留美博士侯德榜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的制堿技術封鎖,為發展我國的民族化學工業,毅然放棄在美國的舒適生活,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母親懷抱。經過潛心研究,發明了享譽世界的侯氏制堿法,并公布于世。這是何等的愛國情懷,何等的高尚人格!

(2)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一般認為在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容易結合革命故事和史實進行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上在數理化生等理科教學中,同樣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例如:在有機化學“苯”一課中,可向學生介紹凱庫勒發現苯的結構的傳說,說明天才出于勤奮,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從苯的結構簡式SHAPE\*MERGEFORMAT到SHAPE\*MERGEFORMAT的發展,又可以啟發學生認識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同時再介紹苯的兩種結構都各有優缺點,應該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

(3)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

科學家之所以可以成為科學家,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有科學的態度: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勞。鹵族元素氟、氯、溴、碘的發現史,就是一部化學家求真求實的歷史。可以說輕信和主觀使人們喪失及早認識氯真面目的機會,但化學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學中以具體的實例展現化學先驅們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獻身科學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可以豐富學生的科學情感、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

3.用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

道德倫理能凈化心靈。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

在學習有機化學時,學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阿斯匹林為題材的練習。我不失時機地引用了發現阿斯匹林的故事進行倫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機化學家霍夫曼的父親因患風濕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對這種藥過敏而無法服用。霍夫曼為了給父親治病,就潛心研究改進這種藥的方法。后來對這種藥的結構進行修飾,減除了藥的副作用,經過修飾的藥被命名為阿斯匹林。[4]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孝敬父母關心老人的思想內涵,故事雖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這樣的例子在化學史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新課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學是真善美的統一,化學教學過程必定也是道德實踐的過程。利用化學史滲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但在具體實踐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面向全體學生,由把學生當容器來“灌”轉到把學生當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來“育”。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邁著.《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3].惲昭世主編.《教育實驗與學生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第1版

[4].周青楊文永.融人文教育于科學教材之中.中學化學教學參考[J].2003(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