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論文

時間:2022-09-10 02:47:00

導語:中學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論文

化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學科,化學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物質,伴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化學與人類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材料、能源、環(huán)境、生命科學及人們日常生活等方面,化學對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浩瀚的宇宙和地球上以各種形態(tài)存在的物質都是人類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這為我們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極為廣闊的探索空間。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針對新教材的要求和特點,結合現階段的教育趨勢,嘗試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從根本上變革學生掌握知識的方式和過程。本文主要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嘗試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適宜的研究課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研究性學習能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得到統一和諧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現實: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獲取過程中,開發(fā)我們的各種潛能。研究性學習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致力于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和自我發(fā)展的機會,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教師主要起組織、指點和評估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會如何獲得新知識。

二、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不盡相同,它更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但不是放任自流。學生要判別自己與別人的學習成效的差異,促使自己更加自覺地參與研究性學習,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水平,就必須了解并掌握以下幾種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

(一)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實踐出真知,親身參與是研究性學習的第一要素。學生只有參與進去,才能體驗解決實際問題的不容易,才能磨練克服困難、頑強進取的意志,才能品嘗獲得成功的無比喜悅。某學校曾有一個由七個“差”學生組成的課題小組,結果他們的研究成果是全校71個課題組中唯一被選中向全市專家現場展示的優(yōu)秀課題。七個學生在臺上介紹自己研究成果時的自信和風采,令師長和同學感慨萬千。有了這樣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一定會激發(fā)他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心理學實驗證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和欣慰,便會激起無休止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二)提高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探索的開端,有了問題,思維才會被激活。很多有價值的科學發(fā)明、發(fā)現,都是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fā)現問題或對別人不曾懷疑的事情提出質疑而引發(fā)的。正因為如此,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發(fā)現問題的過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識儲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

(三)培養(yǎng)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收集、分析、利用信息是貫穿于整個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活動主線。研究性學習最終的結論和成果不是憑空得出的,而是對收集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研究的結果。要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首先要能夠運用各種方法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是能夠通過思維活動分析處理信息,最后是運用智慧的頭腦重組信息,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新意和創(chuàng)意。這是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逐步形成的信息素養(yǎng)。

(四)學會與人交往合作

學會與人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分享快樂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的基本保證。即使選擇的課題是采取獨立研究的方式,同樣離不開與人合作,需要他人的支持與幫助。研究性學習為學生的人際溝通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空間,促使他們發(fā)揚團隊精神,學會合作與分享。

(五)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

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是研究性學習追求的高尚人文境界。追求真理,需要腳踏實地,來不得半點虛假,研究性學習同樣需要學生腳踏實地地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學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才干是引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只有使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與時代前進方向一致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價值的成果。

三、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應以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為基礎,并且密切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要以化學知識作為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注意化學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研究性學習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選擇。

(一)選擇探索性化學實驗

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提出實驗目的,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通過討論研究尋找多種方案或確定最佳方案,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做”實驗。例如,在學習實驗室制乙烯這一內容時,先說明乙烯中會混有SO2和CO2氣體,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證明它們的存在。再如:實驗室如何用鋁屑制備AL(OH)3?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討論研究,得出多種不同方案,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和思維過程不同,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合理方案做實驗。

改進實驗裝置:教材上有些實驗裝置復雜、費時費藥、現象不明顯、環(huán)境污染嚴重,教師可帶領學生對這些實驗進行改進。例如,學習硝酸知識時,銅與濃硝酸反應的演示實驗中,生成的二氧化氮較多,污染環(huán)境,而原實驗裝置只能等銅或硝酸消耗完才能使實驗停止,針對這一問題要求學生改進方案使實驗具有可控性以達到防止污染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演示實驗中,可適當地給學生留有“空白”和“開發(fā)區(qū)”,讓他們大膽去創(chuàng)新。

研究不同反應條件對實驗的影響:例如,用較純凈的鋅粒與稀硫酸反應速度較慢,當在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時,反應速度加快,可讓學生探索原理。

(二)選擇開放性的化學問題

研究性學習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因此研究問題的途徑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一些需要學生通過廣泛查閱資料、進行調查訪問等手段才能解決的問題均可納入研究性學習的范疇。如學習了氨氣噴泉實驗后,讓學生分析討論SO2能否在酸性KMnO4溶液中形成噴泉,進而探究氣體形成噴泉的條件。

(三)選擇聯系實際的現實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理論聯系實際是學好化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日常生產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化學知識,教學中選擇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身邊化學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學到甲醛知識時,可向學生介紹生活中甲醛(一種潛在的致癌物)的存在,引導學生從物質的成分和性質角度思考如何采用防護措施,討論鑒別食品中是否含甲醛的方法。另外,與人類身體健康聯系緊密的大氣質量、水質情況、食品添加劑、居家污染等現實問題均可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四)選擇熱點問題

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是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真實寫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與化學學科有關的最新科學動向十分必要,選取化學與現代社會發(fā)展相聯系的熱點問題,如溫室效應、環(huán)境保護、能源利用、化學材料、化學武器等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但可以使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重要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四、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

首先,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求知欲之間提出問題或質疑,把需要研究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這個過程就是問題—探究—深思—發(fā)現—解決的過程,可以在學生的心理上制造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思維、記憶、創(chuàng)造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

其次,要重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已有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開展探究知識過程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不再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客觀世界進行對話,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自己的素質。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因此,課堂上要留出學生提問和思維的空間,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大膽質疑,允許學生隨時提出各種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再次,要創(chuàng)設充分參與的情境,實現有意義的自主學習。教學中提倡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探索、思考、交流,教師給予適時的指導,在教學中要營造一種研究、探索、鉆研的氛圍,使學生逐漸適應新教材、新學法,形成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素養(yǎng),從根本上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