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化學一流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時間:2022-01-13 08:51:01

導語:無機化學一流課程思政實施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機化學一流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舉措,是無機化學一流課程建設的核心和關鍵。本文立足無機化學課程特點和教學實際,探討了藥學專業無機化學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將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課堂實踐中,竭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塑造學生明辨性思維和環保理念,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為建設一門“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一流課程提供改革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課程思政;無機化學;一流課程;三位一體

1無機化學一流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逐步融入到無機化學一流課程的課堂實踐中,怎樣通過專業課教學的隱形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一流課程建設的必然需求,更是我校提高醫學生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

1.1專業技術知識補充人文內涵的需求

我校選用的《無機化學》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學校藥學類專業規劃教材,教材非常重視無機化學專業知識的更新,目前采用的是第七版。教材共9章,主要包括為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溶解與沉淀、酸與堿、氧化與還原、配位化合物、s區元素、d區、ds區和f區元素、p區元素。教學內容多為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其中物質結構理論部分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時有畏難情緒,對反應原理部分的學習還停留在高中階段不能逐步深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反應類型繁多,學生喜歡填鴨式的被動記憶,學習熱情不高。而教材中涉及的思想道德、愛國情懷、人格培養等德育資源比較少,意識形態教育仍相對欠缺。這就亟需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當地融入到講授內容當中去,實現無機化學教學內容與思政素材、價值觀教育的無縫連接和有機統一,努力做到“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同頻共振,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藥學人才保駕護航[5]。

1.2藥學新生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調整的需求

大一新生在高考后突然減壓,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對未來感到迷茫和困惑,課堂上仍適應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考前又希望老師把考點和盤托出,對所學知識缺少自己的想法、能動性,遇上問題很少看文獻,死搬硬套標準答案,缺乏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另外,無機化學的課堂教學更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忽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也多以自然科學的理性思考解決問題,重結果輕過程,缺乏對解決問題的感性思考能力、對情感情緒和倫理道德問題的處理能力。中國教育家余立先生指出當前最突出的教育銜接問題出現在中學到大學階段[6]。這個階段的思政課程教育往往是脫離專業學習和藥學實踐的,很多情況下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價值引領效果差,這就需要我們專業課教師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的逐步轉變,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和心靈的輔導,力求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立體教人目的。

1.3新時代立德樹人、三觀塑造的育人需求

通過文化自信的建立,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新時期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7]。無機化學的發展與學科知識更新,與我國社會、歷史、生態、醫療人文環境和國際形勢都緊密相關,將化學專業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相結合,巧妙地融入課程思政,不僅能夠拓寬醫學生的人文視野,也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當下,教育功利化思維給學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有些學生為了分數鋌而走險,考試作弊甚至造假。因此,有必要通過思政教育提醒學生正確看待我國化學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國際前沿發展接軌,破除學生功利化心態,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無機化學一流課程思政的培養策略

2.1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的思政融合

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團隊在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多種渠道分析從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屈辱歷史進程,展現新中國成立后眾多科學家在化學前沿領域取得的原創性成就[8],讓學生查找華裔科學家在無機化學發展史上的貢獻并進行PPT匯報。在這些PPT匯報中,學生挖掘了大量華裔科學家在無機化學領域的光輝事跡及其突出貢獻。在近代化學發展史及堿金屬部分,介紹侯德榜為了振興祖國的化學工業,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國,傾其一生,最終實現了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夢想——侯氏制堿法;在化學鍵理論和稀土元素部分,講述我國結構化學的奠基人、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徐光憲院士在朝鮮戰爭爆發、中美關系異常緊張時克服美國的重重阻攔回到祖國,將畢生心血奉獻給了我國化學事業,使中國從稀土資源大國變成生產應用大國。這些實例一方面能激勵學生熱愛化學,創新發展,另一方面也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科學家在人類科學史上做出了許多卓越貢獻,學習他們為祖國為人民地奉獻精神,培養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提高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勉勵學生在未來的科學史實上續寫中國人的名字!

2.2唯物辯證科學觀的思政融合

德國化學家卡爾·肖萊馬曾說過:“化學的發展是按辯證法的規律進行的。”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在于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在無機化學的各個章節中。例如,化學反應的四大平衡移動(酸堿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還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就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客觀規律[9],不同平衡的互相轉化和方向逆轉都蘊含著事物客觀存在的發展規律,其中共軛酸堿對、沉淀和溶解、氧化還原電對等代表的矛盾雙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無機化學中涉及質量互變規律的例子也非常多。比如,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充分體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普遍規律。同周期元素從左到右、同族元素從上到下隨著核電荷數遞增的量變而引起元素性質遞變和質變。又如,在沉淀溶解平衡體系中,當難溶強電解質的離子積大于溶度積時就會有沉淀生成。許多無機化學的知識與理論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原理,將辯證法的觀點滲透到無機化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為將來在科學工作中更加全面、深刻、科學地認識問題奠定基礎。

2.3科技創新思維培養的思政融合

無機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兼具實用性、創新性的自然科學,主要通過對物質宏觀性質和微觀結構規律的認識來不斷開發新物種、新性能。因而,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講授化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還要融合學科發展前沿和現代尖端科技的應用,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比如,在講解晶體結構及化學元素碳時,引入了獲得諾貝爾獎的“神奇材料”—石墨烯。不僅簡單介紹石墨烯的發現、結構、性質及其制備方法,而且采用分子結構理論解釋石墨烯與金剛石、石墨、富勒烯等其他同素異形體的異同,讓同學們了解到石墨烯是21世紀最有發展應用前景新型材料,因其非常薄、強度大、導電導熱性能好而被廣泛應用在太陽能電池、電子材料、航空航天器件、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最新研發的石墨烯手機電池5秒充滿電還可以連續使用半個月,電動汽車的石墨烯電池充電十分鐘就能續航1000公里,這必將給未來生活帶來顛覆的改變。接著,我們又將2018年《Carbon》雜志刊出的一篇論文“Protomene:Anewcarbonallotrope”推送給學生[10],讓學生密切關注學科發展前沿,了解近幾年碳家族又增添了新成員—protomene,這是繼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之后科學界的又一重大發現。最新科研成果的引入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可以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鼓勵學生將來在新材料、新技術領域勇于探索,取得更大更多開拓性的突破。

3結語

根據課程特點及醫學生培養需求,教學團隊在無機化學一流本科課程思政建設中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從課程、專業、價值引領三個方面挖掘了大量的思政素材,將教學內容與名人事跡、哲學原理、科技前沿、社會現實等相結合,把思想道德建設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做到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人格成長與智慧發展并重,力求打造一門有思想、有內容、有靈魂的一流本科課程,為國家培養更多愛專業、愛學校、愛祖國的高素質創新型藥學人才。

作者:汪應靈 黃倩倩 袁建梅 尚學芳 楊潔 單位:新鄉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