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下網絡媒體發展探索
時間:2022-11-17 09:24:39
導語:生態學下網絡媒體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郭倩單位:文通學院
一、引言
網絡傳播已經成為一股潮流。網絡頁面的出現,開墾出了一片社會生活與個人生活相交匯的領域。有很多傳統媒體甚至認為網絡傳播會引起一場變革,在一系列的焦點事件諸如“艷照門”、“華南虎”、“彭宇案”中,很多新聞線索都是來自于網絡之中。網絡傳播可以讓大眾的想法變得更具現實意義,關于中國的新聞,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的天地了。相對而言,對于一些負面新聞報導和敏感事件,大眾有時更愿意相信一些網友在網絡中的描述與評價。
實例一:“艷照門”事件:2008年1月28日,在香港高登討論區的網站()中驚現兩張疑似影視明星鐘欣桐(阿嬌)、陳文媛與陳冠希之間的不雅照片。在隨后的幾日里,不斷有更為不雅的裸照上傳到網絡上,而且涉及的明星多達20余人,其中包括人氣很旺的“清純明星”張柏芝。之后香港警方在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并陸續拘捕多名嫌犯。最早出現“艷照門”字樣新聞的是網絡———這個處于現代社會中傳播最快的媒體。接著傳統媒體如報紙,才相繼對此事進行報道,并且以陳冠希為新聞報道的重點。網絡上的圖片沖擊與報紙上的對于陳冠希的譴責,一時之間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
實例二:“彭宇案”:時間是2006年11月20日上午9點30分左右,南京自動投幣的83路公交車從公交總公司開往白鷺花園,水西門廣場差不多是這條線路的中間位置。彭宇與徐壽蘭在這一站相遇,一個是在這站下車的年輕乘客,一個是趕著要上另一輛車的六旬老者。徐壽蘭在這里跌倒,到醫院驗傷,發現需要更換人造股骨頭之后,咬定陪同她前往醫院的彭宇是肇事者。2007年1月4日,66歲的徐壽蘭向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彭宇將其撞倒在地致其受傷為由,索賠13•6萬余元。此事在網絡中網友們自發地在網絡論壇里對于徐老太太的做法進行討論。傳統媒體如報紙,也刊登了一些老百姓的看法與見解。2007年7月6日14點30分,鼓樓法院第十法庭第三次開庭審理此案,被10余家媒體包圍的當事雙方各執一詞。2008年3月15日14時30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在大會新聞中心就“司法公正”問題接受中外記者的集體采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轟動一時的南京彭宇案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達成了和解協議,并且申請撤回上訴。最后案件的結果是以和解撤訴而結案的。如果案件沒有結束,網友們的討論還會繼續。
“艷照門”事件發生后,香港的報章和雜志以大篇幅報導網上出現的裸照,這讓還不熟悉互聯網的人士也能了解事情的發展狀況,讓不上網的人也不會錯過網絡世界的大事。但在這次事件中,傳播最快的當然是網絡。在一些討論版中“裸照”出現后,網民們瘋狂地點擊與轉載,網友們對于這件事情也有了一定的評價,也就是所謂的對于社會的正、負面的影響。對于“彭宇案”網友們的呼聲也是相當的高,大都是對于“助人為樂”的不同看法罷了。但是這和“艷照門”相比顯然是正面的新聞。先不論法律是怎樣的裁決,但是網友大眾大都愿意相信彭宇的行為是助人為樂的。這便是2008年來比較火熱的事件,網友們火熱的討論和傳統媒體的星星點點式的評論成了鮮明的對比。網絡媒體這一發展迅速的新媒體開始發起了對傳統媒體的挑戰,在大眾傳播生態圈中已經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相關概念簡述
(一)傳統媒體。傳統媒體,也就我們通常所說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
(二)網絡媒體。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鏈接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超鏈接”是指結點間通過關系鏈加以鏈接,從而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絡。信息的存儲可以按照交叉聯想的方式,從一處迅速跳到另一處,打破了原文本系統只能按順序、線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靈活地檢索。超文本超連接賦予網絡傳播許多優勢,如形成網狀的復雜信息結構,系統能按不同查詢條件鏈接,從而使網絡傳播擁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編輯功能,可以進行多窗口編輯,使得網絡編輯可以方便地容納更多元素。網絡傳媒,是利用網絡為載體,通過文本、音頻、視頻等形式來進行公共或商業行為的一種平行于傳統媒體的信息交流。
(三)大眾傳播生態學。對于大眾傳播生態學的理解,淺顯的說,就是在生態學基礎上的大眾傳播。“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法學院教授大衛•阿爾賽義德認為,傳播生態指的是各種論壇、媒體和信息渠道的結構、組織與可接近性。”[1]關于媒體生態概念,還有以下三種較為具體的定義:一種意見認為,“媒體生態是關于媒體環境的研究,是關于技術與技巧、信息模式及傳播符號在人類事物中扮演主導角色的觀念,是關于技術決定論與技術演化論的,是關于麥克盧漢研究、口語-文字研究,乃至美國文化研究的,是關于后工業與后現代,及文字以前及史前的,如多倫多學派與紐約學派。”[2]另一種意見認為,“媒體生態是在20世紀以來社會迅速而劇烈變遷的背景下隨作為環境的復雜傳播系統的研究。”[3]第三種意見認為,“媒體生態考察媒體傳播怎樣影響人類的感知、理解情緒與價值,以及我們與媒體的互動是怎樣幫助促進我們的生存機會的,簡言之也就是對作為環境的媒體的研究。”[4]
(四)大眾傳播生態平衡原理。大眾傳播生態平衡原理,也就是實現平衡的傳播生態。在生態學中,生態平衡是指一個生態系統在特定的時間內的狀態下,其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物質與能量輸入輸出接衡,在外來干擾下,通過自身調節(或認為調控)能恢復原初始的穩定狀態。[5]媒體生態平衡也就是讓媒體的運作進入到有條不紊的自動調節,合理控制的軌道,各種媒體的數量比例、運行模式、功能結構、資源配置和能量交換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媒體大戰潛能與環境阻力恰到好處的被置于動態的平衡之中,任何媒體的合理趨利行為,都可以受到市場力量的調節而達到平衡。[6]
(一)網絡媒體寄生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二十世紀最后十年才出現的全新媒體。剛剛開始的網絡媒體是寄生于傳統媒體而產生的,如:新華日報的電子版等等,它的一些消息都是來源于傳統媒體。也就是說網絡媒體在產生時期是寄生于傳統媒體的,是從傳統媒體所傳播的信息中吸取資源。網絡離開報紙不行,離開電視、廣播也不行。網絡媒體的發展初期是依賴于傳統媒體的,原因是網絡媒體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寬帶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這些不足都可以從傳統媒體中得到有益的補充。傳統媒體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這可以為網絡媒體提供鮮活的內容和素材,傳統媒體具有星羅棋布的信息采集網、經驗豐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豐富多彩的信息數據庫,這些在以“內容為主”的媒體競爭中具有重要價值。所以網絡媒體在開始時是傳統媒體的寄生媒體。它必須寄托于一定有基礎、有潛力的傳統媒體當中才可以很好地發展。
(二)網絡媒體的快速壯大對傳統媒體發起挑戰。
1、大量網站的興起。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規模快速擴張,成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它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全新虛擬空間。在這里不管是傳統媒體的電子版也好、門戶網站也好、私人網站也好,這時都大量地興起。互聯網作為可信信息和新聞的首選媒體來源,受歡迎程度大幅地提升。這表明,網絡媒體可信度在增加,而網絡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各種類型的網站從新聞追蹤到商品交易,以及專業類信息的整理、攝取(如旅游、人才中介、產品導購等),網絡媒體以其快速、海量的資訊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網民上網暢游。同時,由于網絡媒體具有交互性、及時性,網民可以通過及時通訊迅速便捷地對感興趣的網站、資訊、交易進行瀏覽、交流。此外,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主動地獲得資訊,如SOSO搜搜,BaiDu百度,Google……而傳統媒體對此卻是望塵莫及。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網絡媒體會很快普及,改變人們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交易行為,而這種改變反過來又會促進網絡媒體自身的發展,同時發起對傳統媒體的挑戰。
2、網絡媒體新聞速度之快。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網絡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傳統媒體相比,由于網絡媒體獨特的新聞方式和服務方式,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受眾的青睞。近兩年來,突發性事件頻繁發生,如:“張鈺視頻”、“艷照門”、“彭宇案”等等,由于其突發性和所造成的重大影響,會在一個時期內成為整個社會、廣大公眾關注的熱點以及各個新聞媒體報道的焦點。突發性事件報道,是衡量一個媒體實力和水平的很重要的一個標準,在當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要立于不敗之地就得抓好對于突發性事件的報道。網絡媒體是“全天候”的新聞報道模式。“全天候”指新聞的傳播沒有間隔性,處在一天24小時的守候狀態。與傳統媒體相比,電視有固定的節目時間、報紙有固定的發稿時間,而網絡傳媒可以24小時全天候向外傳播各類信息。它的強時效性使信息的傳遞不受任何時空限制,往往一件事情發生不到兩分鐘即可上網,網絡媒體可以做到實時傳播、同步傳播、連續傳播。對于突發事件,其實報刊、廣播臺、電視臺也均有可能先消息,報刊通過發行號外使之可以得到傳播,但是廣播電臺、電視臺由于節目時間的編排制,更改節目單必須征求領導的同意,為此,造成了傳播速度的滯后。網絡媒體則不然,因為它并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很快地進行新聞信息的,速度要比傳統媒體快得多。
3、網絡媒體提供豐富的信息來源。作為網絡新聞的傳播媒體,網絡不僅是一個本身可以容納報紙、廣播、電視的所有的傳播功能平臺,更是一個時空開放的網絡空間。正是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最大限度開放”賦予網絡傳播媒體與傳統傳播媒體完全不同的特征。由于網絡具有“信息海量”“迅捷”等特點,在目前的傳統媒體實踐中,網絡更多地被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而使用。這里的“網絡信息來源”,不僅指在網絡論壇、帖子、博客中的網友留言,也包括一些網絡媒體自身轉載的報道。理想的媒體功能是向公眾提供交流的場所,但由于傳統媒體在技術上受時空限制,信息流動是單向的,受眾一般都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受眾的反應收集,反饋有一定的時間間隔。網絡媒體的交互性功能使網友既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成為信息傳播者和者,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新聞消息。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一個擁有網絡傳輸設施提供信息,網友按動鼠標,就可以與傳媒進行交流。諸如CHAT(聊天室)、BBS都是網友提供信息和發表意見的場所。互聯網電子郵件(Email)已成為現代人親密的伙伴,它使網上交流極為便捷。對時事發表評論,宣泄不滿情緒,世界格局等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更是簡單,這是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網絡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交流更方便、更及時、更接近,在傾聽讀者呼聲、接收反饋等方面都比傳統媒體要技高一籌,這為人們互相交流,制造、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開辟新的事業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有很多傳統媒體都是從互聯網上尋找新聞信息來源。由此,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又邁進了一步。
4、網絡媒體傳播新聞的無邊界性。網絡媒體突破了時空觀念和媒體限制,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與自由性。網絡中每一個成員可以平等地共享網絡中的信息,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計算機,只要與互聯網接通,就可以獲取發生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信息。網絡將信息自由的空間下放給每一個普通老百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獲得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網絡媒體讓受眾感到了空前的平等與民主,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提供的享受與權力。正是由于網絡媒體能及時、廣泛地傳播信息,并且具有交互性和開放性等諸多優勢,網絡媒體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說在網絡中什么新聞都可能有,真實的或是虛假的;娛樂的或是體育的;政治的或是教育的......網絡本身就是一個海量的空間,因此可以容納大量的、各式各樣的新聞信息,所以具有無邊界性。當然新聞的無邊界性不僅僅指內容的無邊界,還指傳播形式的隨意性。網絡傳播的多媒體特點還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手段。“受眾也有了眾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有字無聲、有聲有像、圖文并茂等多種形式,各種感官得以充分調動。”[7]
(三)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平衡發展。媒體要有平衡,之前必定有不平衡。當媒體處于理想平衡狀態時,各種傳播手段都在平衡地自我發展。但當一個新的傳播方式出現后,便會打破這樣的理想狀態。如互聯網還未產生之前,傳統媒體各自平衡發展。但當互聯網產生后,人們的眼球開始轉向新型媒體,網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挑戰。網絡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這并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新型的傳播手段,還有就是它所具有的一些傳播優越性。但是凡事皆有它的兩面性,媒體同樣如此,時間久了網絡媒體就慢慢暴露出它的不足之處。隨之,傳統媒體也在吸收著網絡媒體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最后,媒體的發展仍舊會處于理想的平衡的發展狀態。
1、傳播高質量的信息是媒體發展的基礎要求。由于信息生產和傳播技術的革命,特別是全球信息網絡的溝通和媒體文化的泛濫,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正在經受著網絡文化、媒體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響。信息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信息過度轉載、重復、失實和誤導。信息的生產量不正常地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人類和社會能夠進行處理和利用的限度,不僅不能幫助人們消除不確定性,反而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而成為負擔,更帶來難以估量的浪費。低質信息和大量誤導、失實信息通過現代通信技術極容易地不斷繁衍,不斷加速、無節制地、廣泛地向社會傳播,使人們處于低劣的、無關甚至有害的信息包圍之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社會落后意識和文化垃圾,正在成為主宰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社會文化環境受到嚴重污染。面對浩瀚的網上信息,受眾常常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入手。可以說,是新聞的真實性不夠嚴謹。而傳統媒體,以報紙為例,在報紙中所刊登的都是經過編輯人員專門刪減編排過后的新聞消息,其質量要比某些網絡新聞消息要高得多。報紙編輯工作的嚴謹性,體現在編輯立場的客觀公正性上。編輯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編輯具有優勢“話語權”。“編輯的立場,往往被認為代表媒體的立場;編輯的態度,往往被認為代表媒體的態度。”[8]在報紙中出現的新聞都是經過編輯的,以積極的正確的方式引導讀者。而且報紙新聞編排有主次,編輯手段立體化。版面雖然有限,但新聞選擇和編排的功力卻可以讓讀者長久保持對報紙的閱讀習慣。對于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時政新聞、最有趣的社會新聞、最感人的新聞故事放大處理,更多的新聞通過“集裝箱”式的各類新聞欄目,以簡訊或新聞圖說等形式進行編輯,可以在有限版面上實現信息傳播的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現在傳統媒體所傳播的新聞量也是很大的,網絡上雖然出現海量的新聞,但是就其質量來看,傳統媒體的新聞質量要好得多。網絡媒體應該加強對網絡新聞的管理力度,才能提高新聞的真實性。
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媒體應有義務。在遇到重大問題時,受眾往往習慣性地求助于媒體的判斷,因為媒體有輿論導向的作用。受眾往往需要媒體對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增強自己對未來的把握力;受眾也需要聽到其他人觀點、看法,并渴望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以求爭取共識。媒體對于時事快速準確的分析,對于解除受眾疑惑、引導受眾思想有著重要作用。傳統媒體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對事件進行某些分析,但是由于受到技術的制約,它的分析不能夠如網絡媒體那般適時。網絡是巨大的數據庫,為事件分析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持。網絡即時傳播的特點,使得事件分析更經常更有時效性。網絡傳媒所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使得編輯能及時接收到來自各方的反饋、接觸到多種意見。但是網絡中的某些建議或是看法往往并不是正確的或是全面的,也可以說是缺乏深刻性。但這樣一些片面的見解也能夠左右網友的意愿。相比而言,傳統媒體就做得很好。在報紙報道的新聞中,往往會配有專業人士的評論和看法,這些評論和看法大都是專業人士的專業意見,大都較為全面、具體。這樣可以給受眾一些好的價值影響。報紙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強,原創特色以及思想深刻性是其他類媒體永遠無法比擬的。“從大趨勢看,在未來的每個區域城市,‘一城一報’的特色將明顯,主流強勢報媒在自身不出現重大失誤的情況下領先優勢將會加大。”[9]這些對于網絡媒體而言,無疑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權威的信息審核機構是媒體發展的保障。現在網絡對世界的詮釋方式,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環境和事件的認知和判斷。目前在互聯網上從事信息的網站已不下幾百萬個,既有綜合性的門戶網站,又有進行商業活動的商業網站,既有政府網站,也有大量的個人網站。網站的信息來源渠道眾多,信息的審核機制很不完善,更沒有什么權威的機構。此種情況造成垃圾信息過多,多數網站相互抄來抄去,以至于網民在同一時間、不同網站看到多數相同的新聞信息,這只是促使信息重復傳播頻率加大,并不能產生新知識。且不說專門以娛樂為主的網站,就是一般的門戶網站、新聞網站,為了盡可能多的吸引受眾的“眼球”,大量登載娛樂信息,網上充斥著黑色幽默、黃色笑話、明星私生活、個人隱私、搞笑動畫、黃色圖片等。這樣低層次的新聞消息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傳統媒體以報紙為例,在報紙中出現虛假新聞的幾率很低,黃色笑話、黃色圖片更是不可能看見。可見傳統媒體傳播的新聞要比網絡媒體傳播的新聞慎重得多。新聞報道突出權威性,加強報紙的引導作用。網媒的海量信息給了讀者最大的選擇權但也令人眼花繚亂,轉載不同媒體的報道和不同方面的聲音,特別是一些傳聞性質的報道讓讀者更是難辨是非。而傳統紙媒則不同,報紙對于新聞處理的權威性使得它的新聞白紙黑字,落筆有聲。特別是涉及政策方針的調整、法律法規解讀等重大的時政報道,都是報紙的報道強項。另外,求證性的新聞的報道也是紙媒的優勢,因為網絡報道的隨意性時常讓“傳……”、“據稱……”等具有不確定性的字眼出現在網頁上。但是報紙以最快速度的采訪求證、解疑釋惑,可以讓這種“存疑”新聞的真實面孔見于報端,增加紙媒的公信力。而報紙對新聞簡捷凝練、清晰全面的報道還會省卻網絡搜索閱讀的煩瑣,為讀者節省閱讀的時間。
4、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共生。現在在核心信息的傳播上,網絡媒體已經輕易超越了傳統媒體。不僅以驚人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以形式的多樣化、深入的交流互動、完全與大眾分享的姿態,讓傳統媒體不斷需要從網絡中尋求新聞信息的來源。但在大眾傳播生態學的視角下,媒體不論是大或是小,都有其自身生存的價值和權利。因此,網絡媒體應與傳統媒體平衡發展,共同壯大。在“抵制家樂福”事件中,網絡上最早出現相關報道,大量網友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言論大都比較偏激,如在網絡中呼吁大家不要到家樂福購物等。市民中也有群眾有過激行為,如在家樂福門口擁堵不讓其正常營業等。緊隨其后,報紙等傳統媒體就發出了官方評論———“理國更有力量”的口號作為輿論導向,引導群眾用理性的形式來愛國,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可以看出,網絡成為傳統媒體的消息源,傳統媒體將材料進行加工以后,又成為網絡的供應商。就這次“抵制家樂福”事件來說,先是網上出現帖子,網民熱議,隨后這些內容出現在報紙上,報社的記者繼續采訪,再反饋到網絡上,網民和報紙的評論作者一起進行反思。也就是說,傳統媒體應該和網絡媒體相互結合起來,優劣互補。
傳統媒體在網絡媒體推動下不斷改進自身,走向完善。面對網絡媒體諸多優勢的挑戰,傳統媒體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因而對傳統媒體而言,調整運行方式、完善自我已經是迫在眉睫。網絡媒體帶給傳統媒體挑戰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傳統媒體應主動積極利用網絡優勢來改進自身,如:在網絡上開辦自己的電子版本,讓新聞信息用網絡特有的圖片、聲音、視頻等方式同步。這與網絡媒體剛剛興起時的狀態恰恰相反的是,在網絡媒體剛開始發展時,是以傳統媒體的電子版為表現形式,而現在眾多媒體紛紛與網絡媒體聯姻,獲取了網絡版或電子版新形態。網絡媒體還要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抓新聞,抓創新,才能夠保持競爭力。傳統大眾媒體應借鑒和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開拓傳播新領域。從某種方面來說,網絡上的信息是人為輸入的,而認為獲取信息則有很大一部分必須靠傳統的大眾媒體。因此,傳統大眾媒體應時刻做好準備,隨時都能夠為網絡媒體的發展提供有效、有保障的信息來源。同時,隨著網絡媒體的日益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傳統大眾媒體成了網絡媒體的股東,傳統大眾媒體采取加盟方式得以保持自身競爭力。其實現今不少大眾傳播媒體都開辦了自己的網絡版媒體,以進一步保持提供新聞的時效性。同時,因特網的盛行為傳統大眾媒體的發展帶來好處,人們通過網絡購物和在因特網上從事商務活動所節省下來的時間為他們在傳統媒體上的消費提供了更多的資源。
事實上,在大眾傳播生態圈里,從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相繼出現過程中,人們就一直不斷地在探討新媒體能夠取代舊媒體,這在不少人心中都引起過波瀾。但是,事實卻是每一種新的媒體形式的出現從來沒有消滅舊的媒體形態,廣播沒有取代報紙,電視沒有取代廣播,網絡也不可能取代現有的媒體形式。因為,每一種舊的媒體形態都在不斷地向新的媒體形態學習它的組織方式,學習它的運作方式,學習它如何利用所依靠的媒體技術形態來發展自我。所以,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網絡媒體帶給傳統大眾媒體不僅是挑戰,還有機遇;對于網絡媒體而言,必須掌握機遇,學習傳統媒體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這樣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才能以求得進一步的共生平衡發展。
結論
當今的社會發展迅速,媒體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網絡媒體從出現到今天———在大眾傳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興起與發展與傳統媒體不無關系。網絡傳媒作為信息技術的產物,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它以其自身的傳播優勢又不可避免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的沖擊。網絡媒體首先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產生,但是由于它的傳播速度快、新聞數量大、消息來源廣等先天優勢,威脅著傳統媒體的發展。萬事都有利有弊,發展迅速的網絡媒體也存在著些許不足,如新聞消息的真實度不高有時會有虛假新聞的出現;評論大都是網友自發的言論,并沒有多少官方的專家的看法等。在大眾傳播生態圈中,每一種媒體都有其自身的優劣,關鍵是看如何進行自我發展。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是最好的發展方式。傳統媒體在網絡媒體推動下不斷改進自身,走向完善。網絡媒體也要吸取傳統媒體的長處,不斷地成長。這也就是說,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應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平衡發展。傳媒巨頭魯珀特•默多克在新加坡向廣播團體發表演講,他認為報紙、電視、電影等將能經受住來自網絡媒體的挑戰。這就是說新型媒體的產生并不就抹卻了老媒體的生存空間,社會現實證明不是這樣,所有媒體都發展得不錯。可見這兩種媒體是能夠優勢互補、互相包容、互相推進、共同發展的。
- 上一篇:建筑學與生態學思索
- 下一篇:地質生態學研究的難題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