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設計與衛生防疫問題論文

時間:2022-08-06 06:46:00

導語:住宅設計與衛生防疫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住宅設計與衛生防疫問題論文

不久前“非典”和“禽流感”的相繼流行,特別是香港住宅小區淘大花園集體感染“SARS”的事件,使居住的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如何在住宅的規劃和建筑單體設計中,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上,提高住宅的衛生防疫性能,增強其對疾病的“免疫力”,已是建筑設計師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1、住區規劃設計中的衛生防疫問題某些疾病是與住區環境和住宅內部構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不良建筑綜合癥和建筑相關疾病等已經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所以住區規劃應著眼于全局,一切從科學出發,在確保規劃合理的前提下,綜合考慮住宅建筑與衛生防疫的相關關系,注重優化住區周邊環境和衛生防疫條件,創建健康的人居環境。

⑴住區規劃時首先要切實做好選址,基地和周圍環境不應存在污染源,關注主導風向,住宅建設用地必須遠離垃圾堆場、廢氣排放附近及城市污染源的下風口。

⑵從規劃設計上注重保護好用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別是對原有的綠林、水體、山石等的保護利用,使人與自然更加密切親和。

⑶住宅與住宅間的規劃間距要保證樓層、居室有效的日照時間與通風效果。陽光普照和空氣流通可以說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最佳的自然衛生防疫手段。

⑷注重綠地建設,優化樹種的選擇和水體的流動,防止花絮飛揚或污水滯留造成的病菌傳播或繁殖。

⑸適當控制住區的容積率和建筑密度。過分追求高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加大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從而形成人口過分密集、空間擁堵、環境惡化,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和傳播。

⑹合理規劃住區水體環境,污水、廢水和垃圾處理要達到無害化,甚至資源化。

2、住宅建筑設計中的衛生防疫問題住宅的單體設計也對居住的健康產生影響,主要應從優化平面設計、改善室內自然凈化條件,提高衛生防疫性能等方面入手。

2.1優化平面布局,提高衛生防疫性能功能的合理分區是保證居民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因而應在滿足使用功能等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優化平面布局,提升健康要素,增強其對疾病的自身“免疫力”。

⑴在塔式住宅設計中不宜采用內天井式平面。因面向內天井開窗的房間多為廚房和衛生間,是污染源的易發區,當天井內無法形成正壓的情況下,污濁空氣攜帶病菌懸浮在天井中,容易形成煙囪效應的“拔風”現象,造成氣流污染和“串味”,倒灌室內,對住戶室內衛生環境會產生不良影響。

⑵塔式住宅平面設計應明確各戶型的空氣對流通道,單朝向戶型的設計必須采取通風措施。

⑶塔式住宅凹口深度和寬度比應不大于2:1,最小開口寬度不應小于3米。凹口過深過窄,都不利通風效果。

⑷板式住宅不宜采用長內廊和外廊式平面。因長內廊通風效果差,外廊一般連通各戶的廚房和次臥室、容易串煙串味,產生視覺干擾,同時也易傳染病毒。

⑸板式住宅宜設計成南北通透型,即南客廳、北餐廳的布置方式。廚房宜設計在餐廳側面,以免遮擋廳的通風采光。廚房靠北墻設置時,宜留出寬度不小于1.2米的采光口(或北向陽臺),以滿足餐廳的采光通風要求。

2.2改善室內通風、采光環境,提高自然凈化能力直接采光與自然通風,是改善和提高住宅自然凈化能力、防控疾病傳播的最佳手段。日照及其紫外線殺菌作用對提高住宅的衛生防疫效果是不可或缺的。而住宅室內通風換氣是十分簡便而且行之有效的凈化方法。據統計,室內空氣污染要比室外高2-5倍,嚴重的高達百倍以上,定時開窗通風可大幅度降低室內微生物密度,據醫學上統計,開窗75分鐘可減少室內96.4%-99.5%的細菌。

⑴臥室、起居室(廳)應有與室外空氣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風。嚴寒地區住宅的臥室、起居室(廳)應有與室外空氣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風。采用自然通風

的房間,其通風開口面積應符合有關規定要求。

⑵臥室、起居室(廳)吊頂后,其凈高最好不應低于2.6米,以增強通風流量。廚房、衛生間的室內凈高應不應低于2.4米。

⑶住宅電梯廳必須有直接對外的采光通風窗,禁止設計暗電梯廳,尤其是高層住宅。

⑷住宅外窗的開啟扇面積不得小于整窗面積的25%,并加設紗窗,防止蚊蟲的飛入。

⑸塔式住宅樓開向外墻深凹口的廚房間,通風采光窗寬度不得小于1.2米,以保證基本的采光通風要求。⑹南向封閉陽臺懸挑長度不宜超過1.5米,以保證下層住戶陽光直射室內的時間,達到日光紫外線消毒的目的。

3、住宅設計中要考慮切斷流行性疾病的傳播途徑住宅設計中,應從設計的源頭,精心考慮,合理設計,避免通過公共空間、設施及污染的空氣、水源及接觸等途徑而發生傳染病交叉感染事件的發生。

⑴住宅不宜設置垃圾道。高層住宅宜在每層設封閉垃圾收集空間。集合式多層住宅應在樓外設置密閉式可移動分類存放垃圾箱,或設置垃圾生化處理設備。

⑵住宅建筑內不宜布置餐飲店,實在不可避免時,應將煙囪、通風道直接通出住宅頂層屋面,防止倒灌和有害氣體侵入住房,影響健康和安全。同時,其出入口應與住宅嚴格分開布置。

⑶建筑防火單元、房間布局隔斷與防疫分區應結合起來,公用部位設計為負壓空間,盡可能分開使用樓電梯。

⑷各功能區域、各單元、各房間之間應防止橫向和豎向的串氣而引起交叉感染,如管道、線槽穿越隔墻處應密封處理,管道井宜每層隔斷。

⑸住宅戶內功能布置要強調潔污分離、干濕分離的設計原則,首先要保證交通流線的簡捷和功能分布的合理,對不同的戶型和樓型,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并進行優化調整。綜合分析后采取切實有效的技術措施,防止公共空間的交叉感染問題。

⑹杜絕因供水水質污染而感染傳播疾病。因水質受到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的交叉感染和傳播事件,國內外均有過報導,因此,應對供水系統的每一個環節均應重視,避免二次污染和回流污染,確保水質衛生安全。

⑺避免通過接觸而交叉感染。公共交通走道照明控制開關應采用光控和聲控方式,不應采用觸摸控制方式,以減少住戶觸摸而交叉感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

4、住宅各專業設計緊密配合,防止因室內環境污染而造成疾病感染和傳播室內空氣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引起人體的各種疾病。因此,在設計階段就應相互協調,通力合作,從各專業角度,認真考慮衛生防疫的需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控室內環境污染,避免疾病的感染和傳播。

4.1建筑、室內裝修專業

⑴衛生間不應直接布置在下層住戶的臥室、起居室(廳)和廚房的上層。

⑵無外窗的衛生間,應設置有防回流構造的排氣通風道,并預留安裝排氣機械的位置和條件。

⑶室內氡氣有80%-90%來自地基土壤,因此降低室內氡濃度的有效辦法是經常開窗通風和建造防氡地基,密封室內的細小裂縫,堵住地下氡氣進入室內的通道。

⑷對裝修設計和材料、部品選擇進行嚴格的把關,使室內裝修十分重視環保和防污染問題,選用無毒、無害、無污染環境、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環保型材料和部品,使用能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先進技術及設備,防止成品家具對室內造成的污染。

4.2.設備專業

⑴地漏水封存水彎應經常有水補充,防止干涸。如可采用無水封地漏加P型存水彎,并由洗臉盆的排水給P型存水彎補水,或采用多通道地漏等。廚房不宜設計地漏,以利于減少蟲害的滋生和廢氣的污染。

⑵住宅室內不得以設置吸氣閥替代通氣管,而應設置伸頂通氣管,因吸氣閥只能靠吸入空氣,防止負壓破壞水封,且其閥瓣一旦老化,將造成室內污染的嚴重后果。

⑶通氣管應直達屋頂,不得與風道和煙道連接,且其管口應避開門窗,也不宜設在

建筑物挑出部分的下面,以防止臭氣污染室內環境。

⑷排水管道滲漏、凝結水對物品等的污染和損害應得到充分重視,要從選材及安裝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排水管道的滲漏、結露而污染室內環境,傳播病菌。

⑸建筑設備管線應相對集中設計。高層和多層住宅必須設置垂直管道井。排污立管宜單獨設置。住宅的污水排水橫管宜設于本層套內。

⑹空調系統的過濾器以及風道、風口會成為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污染源。同時家用空調系統的過濾網、風管、吹風機也是病菌和病毒生存繁殖的棲息地。應注意消毒滅菌和室內的通風換氣。

⑺在廚房灶具或吸煙處要設局部排氣設備,廚房排油煙機的排氣管通過外墻直接排至室外時,應在室外排氣口設置避風和防止污染環境的構件。

⑻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調期間,應有室內新鮮空氣交換和補充設備。特別是采用中央空調系統的住宅,要有防止諸如軍團菌等細菌感染的措施。

5、小結總之,流行性病在住區中的傳染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從統計學上講,居住密度大,勢必造成交叉感染的概率和疫病發病的風險大。但如果我們通過規劃、建筑和設備等專業的精心設計,從設計源頭來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提高住區室內、外的環境質量,則發生流行性傳染病的機會就會大大降低。此外,隨著住宅科技的發展,我們應該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進行創新設計,提高住宅的衛生防疫性能。如為解決住宅樓通風不足的問題,在我國住宅中可以考慮引進國外流行的“家用新風系統”,將經過除塵過濾與濕度處理的新風主動補充到室內;在住宅屋頂通風道頂端安放蘑菇風機,主動排放衛生間的污氣;在施工中有針對性地采用抗菌制品和建筑材料,如對衛生潔具及電梯控制面板等公用設施采取具有持久抗菌的功能處理;此外還有采用變頻調壓供水和管道分質供水技術可有效地提高供水水質,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水的二次污染問題,避免水致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