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音像教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6 06:46:00
導語:作文音像教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減少選材難度。
從調查中了解到,小學生喜歡作文的只占10--20%,80%--90%的學生對作文感到困難,有的甚至害怕。原因之一是認為“沒有東西好寫”。不少作文課學生面對黑板,苦思冥想,選材難成了學生作文的攔路虎。作文音像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內容。如《家訪》、《烈士紀念碑前》等,分別由3-4幅畫面的投影片和音樂組成,學生看了后感到有題材可寫,教師也感到有內容可教,減少了學生寫作時選材的難度,明顯地提高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2.增強形象感染。
作文的素材雖然來源于兒童的生活,但教學時不可能都讓學生再回到生活中去,邊實踐邊寫作,音像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這是因為作文音像教材有三個特性:
一是直觀性。
通過彩色圖像和音響效果,把寫作材料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如《家鄉的水》中的“溪水”部分:清澈見底的山溪水,色彩斑爛的鵝卵石,嘩嘩的水聲,點點的浪花,被描繪的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形象逼真。教學時,學生通過圖像與音樂產生聯想,回憶起春游時在溪中嬉水的情景,就感到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二是典型性。
作文音像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但又不是機械地照搬生活,而是經過取舍、剪裁,使內容顯得更為典型。如《拔河》一課,幾個拔河的特寫鏡頭就很典型:小孩子鼓起腮膀,竭盡全力爭取勝利,勝利后高舉雙手,欣喜若狂。典型的內容增強了形象感染力,雖然學生見過拔河比賽,但是在群體的比賽中,往往忽視對典型人物的形象觀察,放大的特寫鏡頭使學生印象更深,看了后寫出的文章就更具體。
三是可容性。
作文音像教材不受時空限制,如可以把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畫面一起容納在投影片上,可以把不同地點的江水、溪水、泉水、湖水的畫面、音響匯集到一課教材之中。比如要求學生描述江面和湖面的區別,教材運用不同的投影片,不同的配樂,分別顯示:錢塘江水波浪滔滔,江面上繁忙的運輸船只,汽笛聲聲鳴叫;西湖水平靜似鏡,古色古香的畫舫,翠綠的荷葉、鮮艷的荷花交相輝映。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寫出江面,湖面的不同特點。
四是再現性。
根據學生寫作的需要,音像教材可以作多次反復再現。這樣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印象,提高寫作效果。比如,寫《在烈士紀念碑前》一文時,反復出現在高聳入云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少先隊員們默哀的畫面,同時播放哀樂。
學生反復感受這樣的氣氛,如身臨其境,寫出來的作文也就更有感情。
3.調節學習節奏。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于一支粉筆一本書,教育手段陳舊、單一。作文音像教材進入課堂,豐富了視聽內容,給兒童帶來了歡樂。學生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中進入寫作,調節了學習節奏,活躍了課堂氣氛,減少了學生學習寫作的心理壓力。
4.發展綜合能力。
作文音像教材對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有著明顯的作用。
寫作中的觀察是各種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學生作文時通過看圖像、聽錄音,能增強觀察能力。音像教材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過程中,把每課中的一張張投影片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場景,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如通過對《金色的秋天》一課六張投影片的觀察、比較、歸納,得出寫秋天可概括為寫“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園”、“秋游的少先隊員”三部分,這就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培養表達能力是編寫、使用作文音像教材的根本目的,通過運用音像教材,讓學生根據一張投影片說一句話、說一段話到根據幾張投影片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從寫一句話、一段話到另一篇文章,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得到發展。
作文音像教材進入課堂是作文教學改革的一項成果。從我校試用情況看,是受到師生歡迎的,但是,目前在教材內容的確定,投影片的制作,音響的效果等方面還有不少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同時,如何使作文音像教材的內容進一步系列化,制作上如何由投影片加錄音帶向錄像方向發展,還要做大量工作。我們要認真對待,加強研究宣傳推廣,使作文音像教材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上一篇:住宅設計與衛生防疫問題論文
- 下一篇:現代化教育技術優化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