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與環保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

時間:2022-02-16 09:02:54

導語:生態建筑與環保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建筑與環保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

摘要:隨著當前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建筑行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嚴重污染以及資源損耗問題,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因而,在建筑設計中融入環保理念以及生態建筑觀成為必然。本文淺析了當前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觀與環保理念的體現,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建筑;環保理念;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中環保理念以及生態建筑觀的應用體現了設計方案的可持續發展性質,即在新工藝以及新材料的支持下控制建筑能耗,保護環境免遭破壞,在發展中維持生態平衡。對于現代建筑設計而言,環保理念和生態建筑觀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生態建筑與環保理念的設計體現

1.1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產品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人是建筑的主體,因此設計過程中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滿足人的交流、學習、健身、娛樂等活動為設計目標。設計方案不得對人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不得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及應用的便利性。建筑產品以其體量、格局、形態、功能等作為其外在表現形式,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更為舒適的環境,并利用自然條件為人類創造更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效果,滿足人的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

1.2重構共生原則

生態建筑的設計要具有重構意識,利用建筑所在地的各種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積極營造一個人與建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針對一些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更要突出生態設計理念的重要作用。比如將有條件的污染源采用綠化措施改變成風景怡人的公園,為生態建筑的建設提供更好的環境條件。生態化設計理念并非只是一個抽象性的概念,設計師要將自身改造自然界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將重構、共生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對其周圍的生態環境予以改善,實現區域內的生態平衡。

1.3因地制宜原則

所謂因地制宜即就地取材,將氣候因素、地形地勢等自然因素充分考慮進來,充分尊重環境的生態價值及效益,將有價值的生態要素保留下來,最大程度上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實現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因此設計過程中,要全面了解建筑場地周圍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日照、土壤等各個自然要素,分析建筑物對這些自然因素產生的負面影響,針對其本質特性開展建筑設計,保證建筑類型與當地自然環境相得益彰,控制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1.4舊材料的回收與新型材料的開發

生態理念下的建筑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相應的建筑所用的材料也要盡量做到回收利用,實現與生態系統的再次整合。如果建筑結構條件允許,盡量保留原有建筑,采取科學、合理的改建措施以適應新功能,減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即使必須拆除舊有建筑,也要盡量保護磚石、鋼材、木料、板材等建筑材料的完整性,再根據實際情況回收利用,實現由建筑材料到新建筑的良性循環。

二、現代建筑設計中生態理念與環保理念的應用

生態建筑觀是指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將對環境的破壞和對非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降到最低。生態建筑的作用就是在建筑的建設過程中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才能是在享受每一天,這也是解決目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有效途徑。

2.1注意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

在以前的建筑設計中,很多設計只是重視到了建筑本身,而忽略了他們和周圍環境的協調一致性,也就是建筑的生態性。生態建筑觀應該體現在建筑設計最初,從設計一開始就注意到建筑和環境的關系,結合建筑的實際情況,將生態的理念結合到設計工作中,確保實現建筑、利潤和環境之間的協調。如果周圍有舊建筑,必須把舊建筑與新建筑兩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比如在設計綠化公園、美化工程的方案時,應該以回歸自然為主題,不能對現有的植被進行破壞,要依山選址,就勢造觀,不要過度的重視經濟效益而鋪張浪費,建造大型的活動場所,更重要的是使自然風突出,只將建筑作為點綴,使人工建設的痕跡最大程度上的淡化。

2.2設計方案應個性化

在生態觀指導下的建筑設計應該有個性化的東西,不能千篇一律,切忌為了追求單純的生態效果,而把所有的建筑都建成模式化的東西,忽略掉建筑的特性。不同的建筑要有不同的特點,才能加以區分,才能看出社會的多樣化,人們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豐富多彩,樣式過于單一的建筑缺乏情調,試想如果我們都生活在一樣的建筑林中,會是怎樣的乏味心情。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觀是在保持建筑個性的前提下,注入生態環保的理念進行建筑的設計,如果為了追求環保效果而忽視掉建筑的個性,這無異于撿了芝麻留了西瓜,也不是真正的生態建筑觀,完全不符合生態建筑觀的要求。生態建筑觀要做好建筑和周邊環境的呼應,與周圍的環境做好協調,由于環境的差異性,設計出來的建筑也是各不相同的,可以根據周邊的景物進行設計,也可根據地形地貌來設計,還可根據氣候狀況進行設計,如北方的建筑和南方的建筑由于氣候不同,差異就十分明顯。建筑只要能于環境契合到一起,對環境的破壞就不會太大。

2.3室內空間綠化

在我國古代的建筑中,就已經實現了室內外景觀的綠化設計,現在我們要將這種綠化設計延續下去,繼承前人優秀的設計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室內外景觀綠化設計通常是將綠色植物從室外移到室內,采用盆栽的方式,讓其在室內存活,增加室外和室內的聯系,還有就是將水引入到室內,如在室內設置有活水的假山,看上去像花園一樣,使得居住著的身心更加愉悅。

2.4建筑技術生態化、節能化

想要實現建筑的節能化,最根本的還是要考慮先進的技術,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能夠準確的把握建筑技術的生態化和節能化,才能真正實現建筑的節能化。從建筑的選材,施工到最后的驗收工作,每一步都需要先進的技術做支撐,所以一定要提高技術水平。

2.4.1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對新技術和新材料充分加以利用,從而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及對環境的破壞,通過使用現有資源來滿足地方需求,盡可能的減少使用外來物質,大力提倡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建筑材料,實現建筑的生態化設計,最好多用天然石材、木材以及可再生能源等一些天然性的節能材料。要注意在生態建筑中的技術特點,即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對固定的建筑結構進行相對于氣候能夠進行自我調整的圍合建筑,比如用綠色的植栽把分割墻體替換掉,分隔開空間,選擇或使用樹木將墻壁和梁柱代替掉,或者建造綠色墻,使建筑與景觀更好的實現綠化。

2.4.2生態建筑觀最主要的理念就是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這也是能夠節約成本的重要方面,如果在這方面能夠做得好,將會節省一大部分的成本。對于能源的節約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對水資源的節約,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居民平常使用的用水器具都可以設計成節水型的,還可以考慮使用凈水的循環,還有水資源的重復利用,設置不同水使用的先后順序,洗澡用過的水可以繼續沖馬桶,這都可以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出來;二是使用新能源,充分運用太陽能、風能、沼氣能,不僅可以利用廢棄的資源,還能開發新能源。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產品能耗也隨之上升,各類改建以及新建建筑耗費的能源數量極大,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因此,建筑設計人員應在設計過程中融入節能環保理念以及生態建筑觀,通過環保型建筑改善民眾生活環境,推動建筑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宋勤犢 吳金良 單位:浙江中勝建飾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劉征.淺談民用建筑工程建筑節能的意義與技術措施[J].才智.2011(09)

[2]陳思杰.民生服務中心設計探討[J].建筑設計管理.2011(02)

[3]李海兵.淺析“生態建筑”與“節能建筑”的異同[J].建筑節能.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