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教育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01:57:00
導語:過度教育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從過度教育的緣起和國際比較入手,證明我國確實存在著特殊的過度教育,并將長期存在,對此,高校學生應直面過度教育的現狀,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當前中國大學擴招以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甚至許多研究生也難以找到工作,事業增多,收入下降;許多人專業技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或學非所用……畢業生中甚至流傳著一句話:“畢業即是失業?!边@樣的狀況,是否意味著中國存在教育過度的問題呢?
一、過度教育的緣起
過度教育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二戰以后,尤其是1960年以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力資本理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都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使得教育普遍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對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盡管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教育人口,特別是較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長,但許多國家卻出現了大量的高中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失業的“反常現象”。在這種形勢下,1976年,FreemanR寫了一本書叫《過度教育的美國人》(TheOvereducatedAmerican)。在書中,他把自70年代以來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歸結為教育過度,即教育的供給超過了社會對教育的需求。
1985年教育經濟學權威萊文(LevinH)對教育過度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認為過度教育有三個含義:一是相對于歷史上較高水平者而言,受過教育者的經濟地位下降;二是指受過教育者未能實現其對事業成就之期望;三是指工人擁有比他的工作要求較高的教育技能,這些技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80年代初,專門對過度教育的實證研究開始出現,在這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的當屬Duncan和Hoffman在1981年的研究。在他們的研究中,區分了個體實際接受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之間的差別,根據這一差別確定了對過度教育研究的三個核心概念: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工作所需教育(educationrequiredinthejob)和教育不足(undereducation)。所謂“工作所需教育”是指某工作崗位對就職者個體教育內容和水平的實際要求;當個體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的教育水平時,稱為“過度教育”;當前者小于后者時,稱為“教育不足”。由此,也可以說,過度教育是教育與工作不匹配(mismatch)的一個方面。從這兩個概念出發,他們推出了對過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測量方法,并且對不匹配教育的收益率和匹配教育的收益率作了估算。
二、過度教育的國際比較
1.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過度教育的發生率
以Duncan和Hoffman的研究為基礎,后來的學者相繼對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過度教育及教育不足的發生率(incidence)作了估算。下表是部分學者的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Hartog(2000);WimGroot(2000);Cohn&Y.C.Ng(2000)
從上表至少可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西方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上普遍存在著過度教育,過度教育與教育不足的發生率之和占了一半左右,說明這些國家和地區教育與工作需求的不相匹配現象比較嚴重。
第二,從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發展趨勢看,過度教育的發生率在上升,而教育不足的發生率在下降。這說明這三個國家的教育擴展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社會對教育需求的增長速度。美國的變化趨勢有所不同,過度教育的發生率呈明顯的U型,而到80年代中期后,教育不足現象逐漸消失。
從以上的兩點直觀結論,可以推測,一個地區或國家發生過度教育現象后,不會在短時間類消失,而且其發生率還有可能繼續上升。
2.我國特殊的過度教育現象將長期存在
當前,我國政府確立了“科教興國”戰略,在高等教育上又出臺了“高校擴招”的政策,使得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各級教育入學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與西方國家在二戰后的教育發展很相似。一些社會人士已指出,我國已經出現過度教育現象,有相關數據為證: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大中專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基本呈下降趨勢。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率為70%,在離校時未簽約的大學生有34.5萬,按這一比率計算,在離校時未找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2003年為52.5萬人,2004年有69.6萬人,2005年將超過75萬人。與此同時,由于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大學畢業生退而求其次,屈身俯就從事以前由較低學歷者從事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干脆專職考研,從而導致了考研熱。1995年考研人數為15.5萬,2003年為79.9萬,2004年為94.5萬,2005年將超過百萬。此外,與考研熱相伴的是,碩士研究生的初次就業率和在人才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也呈現下降趨勢。
按照萊文對過度教育的定義,以上的數據表明我國確實存在過度教育。然而,我國的過度教育有存在著明顯的特殊性:中國目前高學歷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遠小于其他國家。
聯合國科教文的資料表明,中國經過擴招以后,到2002年18到22歲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是13%。而這個數字在1997年、1998年擴招之前才是7%。同樣是2002年,西方發達國家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美國在70%以上。
再看看我們的周邊國家,菲律賓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是31%,泰國是35%,我們的近鄰韓國是78%。如果說西方國家、韓國,因為它的人均GDP一萬美元、兩萬美元以上,我們才有一千美元,說我們不跟它比;那么我們跟菲律賓比,跟泰國比。菲律賓的人均GDP比我們還稍微低一些,900美元,我們現在差不多一千美元了。泰國比我們稍微高一點兒,也高不了多少。從經濟增長率來說,菲律賓百分之三點幾,泰國百分之五,都是我們的一半左右。
再做一個國際性比較,我們又會發現,我國每萬人口的大學生比例實際上還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是最近兩年高校擴招后,我國目前每萬人中也不過47.9名大學生。而且,目前我國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7年,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國家12年和高收入國家15年的平均水平。
經濟學專家認為此特殊性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經濟結構。二元社會結構,是指在整個社會結構體系里面,明顯地同時存在著比較現代化的城市社會和相對非現代化的農村社會。傳統經濟部門一方面因勞動力過剩而造成惡性競爭使知識勞動者無法進入;另一方面因收入太低對知識勞動者沒有吸引力。因此,知識勞動者就只好在現代經濟部門尋找工作。而我國現代經濟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過小,因而吸納知識勞動者就業的機會是有限的;而由于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能在短時間內予以迅速改變,我國的經濟二元結構將長期存在,因此過度教育的現象也將長期存在。
3.過度教育的影響
過度教育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過度教育的對教育收益率的影響。西方學者針對其與收入的關系做了研究。下表綜合了對過度教育收益率的一些研究結果:
過度教育、工作所需教育與教育不足的收益率
*指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
上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高于實際教育的收益率;過度教育的收益是正的,但小于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過度教育的收益率大約是后者的1/2到2/3;教育不足的收益率是負的。正是因為這樣,大部分過度教育者仍然會在教育上投資。但是,這是對整個國家而言的,對于個人,過度教育的存在,使現今的畢業生的實際收入比早先相同學歷者下降了。
其次,對生產力的影響。專家們對美國和西歐國家的研究表明,七十年代以來進入勞工市場的青年們的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但生產力增長的速度不僅沒有加快反而降低了。他們指出,過度教育主要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職業滿足感、身體狀況以及工作場所行為等,進而影響職員的技能和能力,人格特征、個人期望等個人特征與薪金、晉升機會、工作的自主性和同事關系等職業特征之間的整體關系,造成二者之間的失衡與碰撞,最終損害生產力的提高。
三、高校學生應直面過度教育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過度教育的現象將長期存在,高校學生若能直面過度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早地做出積極的應對,那么對其將來事業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1.做好學習規劃,多學備用
目前,教育的策略、內容、形式、方法明顯地滯后于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結構、教學形式的全方位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校學生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教育狀況的改變,甚至把太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通過某種教育的考試并獲得某種文憑的這一目標中去,而應當更多地關注今后的職業發展,做好學習規劃,積極的發揮自學能力,利用高校優越的學習條件,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多學備用,以領先的綜合能力迎接挑戰。
2.豐富個人經歷,注重實踐
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實踐能力將越來越受到關注。首先實際對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并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大有裨益。有過教育實習經歷的同學一定明白,在實習期間,往往每個個體都會有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體會,甚至受益終身的體會,這便是實踐的魅力。其次,實踐有利于高校學生更早地進人職業角色和進行職業定位,熟悉社會上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和立身行事的基本規則,提高就業競爭力。
3.調整職業定位,走出誤區
為了更容易獲得一個較理想的職業,人們往往增加教育投資,提高教育資格,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就業時較高的職業定位,卻沒有意識到現在整個大學教育已經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1977年,總計有570萬人報名參加高考,全國共錄取新生27.297萬人,錄取比例為29:1,錄取率僅4.7%。而今年全國有867萬考生參加高考,錄取率超過50%。同時,還應當對過度教育的負面影響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現今的畢業生的實際收入必然要比早先相同學歷者下降。對于教育狀況的改變,畢業生若能科學、理性地進行自我職業定位,調整好就業心態,就能更好地把握機會。
【參考文獻】
[1]《過度教育:西方的研究與經驗》,孫志軍,《比較教育研究》,2001(5)
[2]《論我國教育過度的成因及社會影響》,陳方紅,《現代教育科學》,2005(2)
[3]《過度教育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張彥通趙世奎,《中國高校研究》,2004(12)
[4]《楊壯、湯敏作客新浪對話教育市場發展實錄》
[5]《我國存在“教育過度”現象嗎?》
[6]《論我國教育過度的現象》
[7]《今年高考錄取率首次超過50%》《文匯報》2000.9.29
- 上一篇:結合項目教學研討論文
- 下一篇:數學教材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