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校素質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再思考
時間:2022-02-19 09:24:00
導語:對學校素質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再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面向新世紀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之后,如何正確認識和具體實施好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全體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現實課題和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一)
現在一講素質教育,學校內部的一些人往往喜歡強調知識素質、技能素質以及與專業技能相關的基礎學科素質,而把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置于從形式上講很重要,但具體操作上并不重要的位置。產生這種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在教育觀念中長期存在著一種“泛政治化”傾向,從而導致無法在擺正德、智、體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真正認識到思想政治素質在整個人才培養和人的全面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勿用置疑,我們的教育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整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有機整體,具有明顯的政治性質。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從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個角度來涵蓋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部意義,不僅有失全面,而且會造成在這個問題上的“泛政治化”傾向,進而影響人們正確、全面、科學的認識思想道德素質在整個素質教育中的地位,甚至會影響我們對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正確評價。
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全面發展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設人才的教育。從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看,我們所需推進的素質教育,顯然不能夠僅僅是加強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的素質教育,而是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也就是說,專業知識素質是素質教育的內容,專業技能素質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容,加強這些方面的素質教育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當然十分重要。但只注重這些素質的提高,不論從國家培養的目標看,還是從人的全面發展看,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應該正確認清思想道德素質在整個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此,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到,人要有創新能力,首先必須具備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精神包括人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哲學思辨的品質;包括人的遠大理想信念和科學世界觀基礎;包括開拓進取的觀念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等等。而所有這些不正是我們所說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嗎?!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一下為什么同志在全教會講話中明確指出:“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并認為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其重要意義恐怕就在這里。
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各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學校主管領導和全體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為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常常有一個問題長期困擾我們:與國外先進的教育相比,我們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為什么在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我們的人才水平總是不高,創造能力總是不強,世界上50%的發明創造源自于美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半數以上是美國人,而我國至今沒有一人。如果認為原因是我們培養的人才專業基礎知識不合理,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不強,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完全,因為我們培養的人才,就知識基礎和專業技能講可能也并不弱,在近些年世界奧林匹克學科競賽這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比賽中,我們不是獲得了大多數獎牌嗎?在我國輸往國外的留學生中,與外國學生相比,也公認在基礎知識上是一流的。如果認為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質不強,可能有人也不服氣,因為在我國的教育中,從小就很注意思想道德教育,在這方面我們似乎比西方強調得更多。但仔細想一想,我們就會發現,在應試教育的條件下,思想政治課多是流于形式,起碼從小學到中學學生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就是考大學,又有誰去注意他們實際的理論水平呢?社會沒有要求,學校和家長也沒有要求。這說明我們要在世界人才培養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加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素質的培養外,顯然不能忽略我們學校教育的一個明顯缺失,就是我們培養的人才更多地是給人一種專門家的感覺,而不是心智兩全的合格人才。從整體上講缺乏廣泛的文化背景和哲學氣質,缺少遠大的抱負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意志品質,缺少對社會的感悟力和對整個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把握和關懷,不能不是我們人才培養處于劣勢的一個重要原因。科學發明本身可能并不具有道德的意義,但是科學精神卻完全具有道德的意義??茖W精神的貧困構成了科學革命和創新成果的思維背景,因而他們只能把科學理解為一種對專門知識和技能的研究,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從外部把握自然、把握社會的一種努力??茖W從本質上講是為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因此,作為能夠稱之為人才的人,他們不僅是科學意義的締造者,也應該是人生意義的締造者,只有對人類和社會的命運有深切的把握和關心,才能對人類的科學問題保持有高度的敏感和清醒的認識,才能賦予那些科學公式、計算、猜想以活生生的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認識我們的素質教育,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是:我們即要加強知識和技能素質的培養,更要相應地加強科學精神的培養,即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建全的人格和哲學思維的能力等等。后者顯然不是單純地加強知識結構的完善的技能素質教育就能得到的。
(二)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完全可以認定,在素質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而且它與知識素質、技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共同構成素質教育的有機整體。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今后我國的學校教育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打破上述看到科學背后的道德意義和思想與思維的深刻涵義,并能由此促使他們從思想領域接受似乎與自己的專業全然無關的許多營養,并產生一種創造性的聯想
為了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目前不少學校都采取發許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推動下,德育改革日益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穩步發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得到加強,師資隊伍和政工干部隊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強,所有這些成績都是可喜的。但面對素質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僅有措施上的改變和完善,沒有觀念上的突破,顯然是不夠的。要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首先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上有所突破。沒有觀念的轉變,現有的許多教育措施也是不穩固的。
在素質教育中,從總體上說,應該確立如下觀念:素質教育應該是變學生的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變學生的各片面性為全面發展,變專門性發展為基礎性發展,變顯性發展為隱性發展,變被動性發展為主動性發展。
所謂變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就是不能僅滿足于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社會,而是要通過科學精神的培養,樹立勇于沖破傳統觀念束縛的觀點,承擔起創造性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和精神。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即將到來的21世紀是知識化、住處化的時代,知識經濟初露端倪,國民的素質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和科技的競爭中的作用日益明顯,誰擁有了高素質的創新人才,誰就能在激烈的同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沒有高素質的人才,沒有大量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中華民族的復興也無從談起。學校應該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搖籃,人的創新能力源于創新精神,這不僅要注意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樹立探索精神,開發創新思維,形成崇尚真知,熱愛事業,追求真理的創新精神。
所謂變片面性、專門性發展為全面性、基礎性發展,就是在教育中不能僅滿足于向學生傳播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學科知識這種專門性、片面性的培養模式,而是要積極探索出推動樹立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這種基礎性發展的新途徑,克服重智育、輕德育的片面傾向。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的素質教育必須是全面的,其中的基本素質應包括如下內容:學會做人,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勞動,具有動手操作和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和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學會創造,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學會生活,具有健全和人格和健康的個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學會適應社會,積極主動、樂觀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戰、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斷超越與完善;學會合作,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能在團隊中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傊?,素質教育應該是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
所謂變顯性發展為隱性發展,就是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等顯性發展形式,而且更要關心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社會感悟力、健全人格形成等隱性發展形式,因為正是這些隱性發展的基礎內容對人的發展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從我國未來的發展看,人才問題是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大問題。沒有高水平的科學文化知識、開拓創新能力和從事生產實踐的本領,固然算不上合格人才,但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追求,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尤其是沒有解決好人生應該追求什么,怎樣追求的問題,光有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又能干什么呢?因此,為了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更應該注重學生培養中對人才發展起主導作用的那些隱性發展的因素。
所謂變被動發展為主動發展,就是不能僅注重培養學生被動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而是要通過塑造學生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努力探索積極進取的主動發展觀念,在這個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責任。因為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從深層次看,首先是要有一種積極探索、主動發展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其背后所昭示的思想源泉則是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礎上使其具有探索、發現和初步創造的能力。這些主動發展的思想觀念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用積極向上的精神對他們加以熏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們的思想界必須能為這種發展提供必要的教育,積極進取的精神與主動發展的能力是一個統一的機體,忽視進取精神的引導,必然不能形成主動發展的思維背景,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重視。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边@說明要把我國的人口負擔轉變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如果我們不加快素質教育的步伐,現在在校的和即將入學的數以億計的青少年學生就很難在下個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承擔起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使命,對此教育界必須具有強烈的緊迫感和高度的責任感。
實施素質教育,對高等學校來說不僅要注重人的專業知識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因為我們學校的素質教育,是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育。要全面發展,就不能片面發展,要有創新能力,首先就要有創新精神,這一切都離不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崇高的理想和對社會感悟力以及雄深浩博的哲學氣質和健全人格的導引,對此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