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角度下學校德育工作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6 11:52:00

導語:美育角度下學校德育工作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育角度下學校德育工作探究論文

摘要:當前學校德育面臨著諸多困難論文。從美育的本質和德育功能角度揭示美育工作的道德教育價值,既有助于為學校德育探尋到新的出路,也有利于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使美育在現代社會發揮其作用。并就如何關注學校美育,以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美育;德育;生命教育;素質教育

一、重新審視美育的價值在當代具有非?,F實的依據

1.現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失衡呼吁人文精神的崛起

當代科技革命在推動經濟發展、創造日益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容易使人們產生一個錯覺,認為科學技術能解決一切。于是在物質主義與工具至上思想的影響下,有用性成為人們評價生活是否有價值的唯一尺度。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后,是人類智能的高度發展,這種發展本應該使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都得到應有的享受,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高科技武器裝備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其實,科學技術能解決的只是“是或不是”、“是什么”等等之類的問題,而不能解決“應該怎樣”的問題,不能幫助人們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而“應該怎樣”的問題是由人文科學來解決的。面對日益開放的社會和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現代人缺少的更多是選擇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2美育成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正面臨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目的是培養既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能有效促進社會發展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傳統教育在科學技術與大工業生產的沖擊下,本身也被工業化了。工業化的教育按照工業化的流程把人造就成統一的規格,這種教育割裂了人的整體性,忽視了人的心理、情感、意志、行為之間的聯系,阻礙了人的潛能的發揮和全面素質的提升。

素質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種全面的心理、情感、意志的開發性的教育,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教育。美育通過審美活動和教育讓人們感受到什么是美的、善的,美育是一種和諧,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的心理過程各方面的和諧教育,這一點與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宗旨是一致的。

3.當前學校德育教育面臨的困境需要發揮美育的功能

當前學校德育面臨諸多困境:第一,隨著學校道德教育對象的物化,有用性成為評價生活是否有價值的唯一尺度;第二,“以虛假的道德”去求得“真實的道德”,教師所講的道德并非自己所信仰的道德,這必然使道德教育難以獲得實效;第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單一,重說教而輕實踐;第四,學校道德教育獲得的初步成效短期內被社會道德實踐所消融。

學校道德教育在不斷改進方法、逐步尋求自身完善的同時,仍感舉步維艱。這些實踐讓教育工作者深刻認識到,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和使命,同時更依賴于家庭、社會共同構建的道德生態環境。關注美育,正是由于美育功能的充分發揮能幫助人們分辨美與丑、善與惡,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完善和提

高人的品格,使人們當面對充滿誘惑的物質世界的時候,能自主地做出選擇。這正是德育工作所追求的理想。

二、對美育本質與功能的理論探尋

1.對美育認識的幾種誤區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美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美育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并且學校美育的實施途徑比較單一,所以在目前關于美育的認識中,存在著一些誤區:

第一,美育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就是傳授藝術知識和培訓藝術技巧。這種認識不僅歪曲了美育的本質,而且對藝術的認識也頗為片面。把美育局限于藝術教育,縮小了美育的范疇和空間,使我們看不到美育手段和途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把藝術教育簡單地等同于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縮小了藝術的內涵,容易使藝術成為人們求得物質生存的工具而忽視其培養受教育對象藝術心靈和人格的目的。

第二,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實現德育的工具、途徑和輔助方法。這種認識雖然看到了人的天性中的情感特性,但這種情感特性是很難以說教的方式規范的,要達到德育的目標,只有發揮美育潛移默化、以情感人的特性,予以因勢利導。但該觀點簡單地把美育歸屬于或等同于德育,是沒有看到美育獨特的目的、內容、功能和方法,因而不利于美育的全面開展。

2.美育的本質

(1)美育是一種感性、情感的教育

人是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統一體,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在培養人的理性能力的同時,也應積極地發展人的直覺、想象等感性能力。美和感情是聯系在一起的。所謂美與不美,關鍵在于能不能調動人的感情。美的事物自然能激起人喜愛的情感,令人向往。美育通過激發人們對美的熱愛來培養人高尚的感情,使人們為美而奮斗。同時美育作為一種感性、情感的教育,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即通過接觸大自然的美、社會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藝術作品集中反映的美的事物和精神,引導人們將壓抑的情感釋放出來,從而獲得輕松愉悅的體驗。這種疏導情感的方式是健康的、積極有效的。

(2)美育是一種人品教育

美育又稱為美感教育,它以自然界、人類社會生活和藝術中各種美的事物為中介,通過審美活動而展開。所謂美,或者美感,有著一種價值定向的作用。它讓人們從情感上喜愛的同時,在價值觀上趨于認同并信奉。美育本身是超功利的,美育使人們在欣賞、認同美的事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把人塑造成品格高尚的人。尤其在當前功利和物質主義思想盛行的時代,在人們面對多種誘惑不知如何選擇的時代,美感教育給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帶來的是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的原則。它教給人們感受美、體驗美、提升美的方法,培養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對“善”的追求;它以各種感性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們感受到人間的“美”和“善”,并作出自主選擇,從而讓生命更有價值。

(3)美育是一種生命教育

美育當然是一種愛美的教育,它教會人們如何欣賞美,如何愛美、追求美。當一個人愛美、追求美的時候,他肯定是有愛心的、有道德的人。他一定熱愛一切自然美,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美學系統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涉及整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個人心理等各個方面。

通過美育,當然就能幫助人們審美地對待自然、審美地對待社會、審美地對待生命,做到情、意、行的和諧統一。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有道德的人。

總之,美育不是簡單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技能的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道德教育。美育本質上就是一種生命教育。這種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因為它立足于大的生態系統,且通過開發人性中“美”的素質來完善人的生命,這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更易被人接受,更具有發展性。這對于正陷入困境的學校道德教育來說,應該是一種新的思考。

3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1)弘揚人文精神,促成人們選擇和成就道德信念

在當今物質與精神文明失衡、人文精神匱乏的時代,現代人面對物欲與功利的支配顯得那么蒼白、千篇一律而又沒有情感、沒有生機的道德說教,帶來的當然不僅是學生的困惑,也包括教師的所“講”非所“信”也。事實上人們不是不想道德地生活,而是缺少一種可信可行的道德精神,這種道德精神不是表面的政治、法律規范,它的深層本質是人文精神。弘揚人文精神,使道德教育并非出于道德以外的力量,而是出自于道德本身的魅力,這會為當前的學校道德教育帶來新的生機。

美育是超功利的,作為一種生命教育,它一方面立足于人與自然、社會的復雜關系中,給了人們充分的探尋道德價值信念的空間和自主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美育以特殊的非強制性的方式引導和開發人性中善的、美的素質,使人們追求美,趨向善。這樣,道德教育目標自然可成。

(2)通過審美活動的自我觀照,樹立健康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就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現代人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質。人生態度集中反映人們對待自己與他人、社會以及自然和環境的關系的原則。

美育以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為中介,通過審美活動引導人們發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審美活動過程不僅是培養人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也是自我觀照的過程。在對自然美景、天然奇觀的審美活動中,感受到自然的偉大,體味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在對社會生活美的欣賞中,為人的“善”和崇高而贊嘆;在對藝術作品提煉和升華的“美”與“丑”的對比鑒賞中,心靈為之震撼,美丑、善惡自然可辨。在審美活動中觀照自我,讓美的事物以無聲的方式傳遞給人們“美”的規律和“善”的法則,以這種方式獲得的道德是永恒的。

(3)通過審美活動培養高度的道德自覺性,使他律轉化為自律

道德教育是一種規范教育,它注重的是發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約束力,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是他律的。所以,道德教育的方式常常是理性的說教和灌輸,學習者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美育是一種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主要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感受和領悟,通過自己的精神建構來獲得對事物的認同。通過美育形成的道德信念是受教育者自主選擇的結果,且美育的實施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這樣培養的道德品質是深刻而穩定的,是自律的。

德育工作從來是學校教育的重點,然而美育卻常常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通過對美育本質及其德育功能的理論探尋,進一步明確了美育功能的正確發揮對于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有著令人驚喜的效果。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分析如何關注學校美育的開展,以促使其功能的充分發揮。

三、實施策略

1.明晰德育與美育的關系,學會從德育的角度發揮美育的道德教育價值

德育與美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別主要體現在二者的性質、功能和方法。,如:德育強調規范教育,是社會本位的,常采用強制性的方法;美育強調人文教育,體現了個人本位思想,常采用以情動人的方法。與其說二者相互區別,不如說二者是相互補充和協調的。過去我們曾經忽視了這一點。所以,學校教育中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實施各自為陣,在學生的身上便難以實現統一。

在美育與德育的關系問題上,當我們關注美育時,會想到它的德育功能,但是當我們在研究德育時卻往往只限于道德教育的范疇,看不到美育的價值,美育的道德功能也就難以發揮,德育的效果也常常欠佳。因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應轉變觀念,理清二者關系,關注美育,德美并重,這樣才可能解決德育低效的問題。

2.轉變教育思想,把審美教育提高到素質教育的戰略高度

美育雖然不直接追求知識的目標,但可以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豐富想象力,開發人的大腦(主要是右腦),促進智能的發展;美育與德育不同,但能以長補短;美育還能讓人們在體育鍛煉中獲得美的享受,促進身心健康;美育也能讓人用審美的眼光發現勞動中的美??傊?,美育應立足于人與自然和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中,使學生在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同時,凈化人的心靈,增進知識技能,開發智力,發展人的潛能,使之在素質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美育在學校教育中地位不突出是我們傳統的教育思想和體制束縛的結果,如今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應該突出美育的地位,強化美育的功能,把審美教育提高到素質教育的戰略高度。

3.將美育落實到學校教育全過程,構筑一個美的校園生態環境

首先,應注重校園自然環境的建設。校園自然環境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能對人的思想產生潛在的影響。構筑美麗的校園,讓學生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中獲得心情的釋放和輕松,感受到自然與人的和諧與聯系,從而由心底涌出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這是任何單一的說教難以達到的境界。

第二,課程設置中增加美育課程與美育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要打破以往音樂、舞蹈、繪畫的傳統的范圍,也要包括手工、建筑等,形式要多樣。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或組建各類藝術團體,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加以適當引導。同時重要的是要通過課程學習獲得正確的“美”的理念和對待“美”的態度。

第三,將“美”的理念引進學校教學、管理和后勤服務中。教師要做到著裝美、語言美、行為美,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做好榜樣;在學校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尊重每個生命個體,體現人人平等;在后勤服務中體驗人性的善良,感受人情的溫暖。

有了這樣美的校園生態環境,美丑自然可辨,善惡的價值標準自然就建立起來了,并且良性的道德生態環境自然會培育出“真實的道德”。

4構筑學校、家庭和社會統一的“大美育”體系

學校德育的成果需要社會和家庭的肯定才真正有效,因此在道德教育方式與道德信念上需要學校與家庭、社會溝通。但是學校的道德理念與社會中流行的道德觀念往往有差距、甚至相背離,致使這樣的溝通實質上非常困難而且往往沒有效果,因此,要在全社會開展各種形式的審美活動,通過審美活動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素養,讓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中獲得相同的道德理念,這正是學校德育工作者的理想。

要構筑“大美育”體系,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首先政府應該重視美育的社會功能,把美育提高到治國興邦的重要地位上來,加強對美育的宣傳;各城市和鄉村應逐步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美化自然,讓人們住得舒心;各社區應組織多樣的藝術活動和人際交往活動,讓人們真實地體驗人間的道德真情。

讓崇高的道德精神飄揚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既是學校道德教育的宗旨,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構筑學校、家庭和社會統一的“大美育”體系,需要全社會各種力量的支持與配合。

參考文獻:

[1]易連云重建學校精神家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曾繁仁論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綜合中介作用[G]∥中西交流對話中的審美與藝術教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3]徐碧輝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教育[G]∥中西交流對話中的審美與藝術教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4]曹廷華,許自強美學與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苑淑婭,馬長生美學教程[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