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系統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6 11:53:00

導語:學校德育系統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系統探究論文

摘要:市場經濟對學校論文的德育工作具有雙重效應,學校德育系統的模型化、要素化、環境化與三維結構為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實效性提供了理論參照和實踐模式。

關鍵詞:學校德育系統;模型化;要素化;環境化;三維結構

市場經濟對學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雙重效應:市場經濟自主經營的原則激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的生成,同時誘發了個人主義的傾向;市場經濟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利益群體的多樣化必然導致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增強了效益觀念和求實精神,同時誘發了拜金主義和重利輕義傾向。當前,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尚不發達,法制也不夠健全,市場經濟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

本文力圖運用系統論原理,探索學校德育系統的建構問題,以期發揮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為學校德育的科學管理提供支持。

一、學校德育系統的模型化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影響,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實踐活動中的互動,把一定社會的政治準則、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法律規范和心理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德育內容包括“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這“五大要素”各有自己特定的內涵,但又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條件、互相制約,構成了德育內容的統一體。

根據系統論原理,學校德育應當是一個系統。學校德育系統,需要研究者進行整體構建,使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評價等系統的要素橫向貫通,環環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證在整個德育過程中要素結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同時,使小學、中學、大學德育等系統的層次縱向銜接,分層遞進,螺旋上升,以保證各個教育階段德育工作的層次性和漸進性。各個教育階段都應有德育整體意識,總攬全局,加強各階段的銜接,以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整體效用。于是,學校德育系統可以建構為一個雙向結合的二維結構模型(如圖1)。

“學校德育二維系統模型”是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下的3行6列矩陣(結構),共18個元素。矩陣的行向量表示學校德育的“層次系統”,矩陣的列向量表示學校德育的“要素系統”。矩陣的每一個元素都對應著一個學校德育系統的非空子系統。比如,第一行表示“大學德育系統”,第二列表示“學校德育內容系統”,行列相交處的元素a12表示“大學德育的內容系統”,它是“學校德育內容系統”的子系統。系統論立足于從要素、結構、功能和所處環境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的關系中,分析系統要素的結構功能,有意識、有目的地使系統內各要素達到最佳建構和配置,以求系統形成結構最優功能和最優的整體效應。

二、學校德育系統的要素化

“學校系統模型”是以大、中、小學德育工作三個層次為經,以德育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六個要素為緯,縱橫交織而構成的,具有時間的全程性、空間的全面性,能夠產生整體效應的開放系統。為了便于對系統進行過程控制,根據矩陣分塊的原理,研究模型矩陣可以轉化為研究矩陣的六個列向量,即是說,學校德育系統可以要素化為六個子系統。

1.德育目標子系統

學校德育目標子系統是學校德育要素系統的第一列子系統。

德育目標是黨和國家對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素質等方面所應達到的規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德育目標子系統確定的依據,是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向;是根據黨和國家對學生在“德”方面的要求,遵循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德育目標要力求達到方向性和現實性的統一,力求達到黨和國家的要求與學生成長需要的統一。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的總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并為使他們中的優秀者在將來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分子奠定基礎。

構建德育目標子系統的基本要求是:總體目標,一以貫之;學段目標,各有側重;年級目標,具體明確;情意兼顧,知行統一。

2.德育內容子系統

學校德育內容子系統是學校德育要素系統的第二列子系統。

德育內容是為實現德育目標而確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內容。德育內容子系統主要包括:德育內容的性質和構成由德育目標所決定;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受學生年齡特征和思想品德發展水平的制約;德育內容的針對性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現實社會的迫切要求出發。

構建德育內容子系統的基本要求是:德育內容,循序漸進;德育規范,形成序列;要素完整,層次清楚;注意銜接,螺旋上升。

3.德育途徑子系統

學校德育途徑子系統是學校德育要素系統的第三列子系統。

德育途徑是對學生德育影響的渠道,是實現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的組織形式。德育途徑子系統是以完成德育任務、提高德育實效為目的,以我國國情和各級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為依據而提出的。學校德育途徑子系統包括: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其他各科教學、三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班主任工作、黨團隊和學生會工作、勞動與社會實踐、課外活動、校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咨詢和職業指導、家庭與社會教育等。

構建德育途徑子系統的基本要求是:德育途徑,對應內容;一項內容,多項途徑;有主有輔,協調配合;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4.德育方法子系統

學校德育方法子系統是學校德育要素系統的第四列子系統。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務的手段。概括起來,德育方法子系統可分為4類18法:

(1)以語言說理形式為主的方法:如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辯論法、演講法等;

(2)以形象感染形式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視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

(3)以實際訓練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社會實踐法、調查訪問法、參觀考察法、常規訓練法、大型活動法等;

(4)以品德評價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獎懲激勵法、表揚鼓勵法、評比選優法、操行評定法等。

構建德育方法子系統的基本要求是:根據內容,對應途徑;多種方法,優選組合;辯證思維,法無定法;留有余地,鼓勵創新。

5.德育管理子系統

學校德育管理子系統是學校德育要素系統的第五列子系統。

德育管理是協調實施德育的組織之間、組織與德育工作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增強德育實效,完成德育任務,實現德育目標。它是整個德育工作的指揮和保證系統。具有協調、組織、實施和評價的功能。

德育管理子系統包括:領導體制、法規政策、規章制度、隊伍建設、督導檢查、考核測評等項內容。

構建德育管理子系統的基本要求是:理順健全領導體制;穩定提高教師隊伍;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網絡。

6.德育評價子系統

學校德育評價子系統是學校德育要素系統的第六列子系統。

德育評價是根據國家對學校德育的政策、法規、文件、大綱等要求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條件、過程和績效進行的價值判斷。德育評價對學校德育工作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德育評價子系統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評價、校長對班級德育工作和任課教師教書育人的評價、班主任及教師集體對學生個體的品德評價三部分內容。

構建德育評價子系統的基本要求是:三級評價,體系健全;指標體系,科學簡明;認真研究評價原則,正確掌握評價方法。

德育評價的難點是指標體系的量化。指標體系一般包括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具體標準)、權重、評價方法等項內容,既要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要具體、簡明,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學校德育系統的環境化

學校德育系統不是孤立的、封閉的,總是在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中調整著自己的要素、層次和結構,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序向高序、從二維向三維演化和發展,這就是系統的開放性。

學校德育系統的開放性的主要表征是德育系統的環境化。所謂德育系統的環境化,是指學校德育要從直接實施德育的學校環境向間接影響德育的家庭環境和間接作用德育的社會環境全面開放,以環境為載體,以社會規范為主要手段,以自我教育為根本出發點,以道德進步為目標,從而使德育的首要地位得到真正提升,德育系統的整體效果得到切實體現。因此,德育系統環境化的“環境”需從三個方面進行界定:一是指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二是指優化的環境;三是指有教育意義的環境。而學校德育系統的環境化的要旨,在于通過設置一定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和自覺思考,在良好的氛圍和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基于上述對學校德育系統環境化的認識,可以提出學校德育系統環境化的三條基本原則。

1.學校德育活動要與環境相諧調

學校德育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必須與外部環境發生物質、能量及信息的交換。因而德育過程不應自我封閉,要使之成為開放系統,實施開放性教育,把握好德育與環境的諧調性。

諧調性就是要求學校德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聯系社會現實,這是學校德育系統化的首要原則。這即是說,要求德育過程既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相對獨立性的一面,又具有與時展合拍、與學生心境和需求合意的一面;要求德育活動能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做出較敏捷的反應和較有力的調節,發揮積極作用,抑制消極影響,使學生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2.學校德育活動要以環境為載體

思想教育不可能到學生頭腦中去直接作業。它是通過說理、形象感染、社會交往這些外在形式在學生心田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耕耘的一種特殊活動。這些外在形式就是德育環境。

比如,現實環境(包括自然或人造的環境、家庭環境、人際環境、社區環境、社團環境等),就總是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積極或消極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學校環境更是最經常、最集中、最系統和最具目的性地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此外,情景環境(包括師生的共振關系、群體壓力、個性心理以及德育實施的時間、空間及條件等),對德育效果也有著至深的意義。因此,如何以環境為載體實現德育系統的整體效果,是學校德育環境化的根本任務。

3.學校德育環境要綜合優化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也是一個大染缸,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學生,不能不打上深深的環境印記。從影響學生德育的環境性質來看,有引導和推動人們健康向上、努力進取的積極因素,也有侵蝕人的靈魂、玷污人的思想、干擾人的正確思想形成和影響良好行為培養的消極因素。因此,環境的綜合優化和德育合力的形成,是學校德育系統環境化的重要原則。

四、學校德育的3維系統

綜上所述,學校德育應當是一個大系統。這個系統除了由要素系統、層次系統組成一個二維矩陣結構外,還必須考慮與環境系統(運載系統)相協調,合成一個三維系統,使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合理互動,優勢互外,以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大德育觀。因此,可以建構一個學校大德育的三維系統模型(如圖2)。

學校德育三維系統模型是空間直角坐標系下的一個長方體。長方體的長表示學校德育六個要素組成的“要素系統”,寬表示學校德育3類環境組成的“環境系統”,高表示學校德育三級層次組成的“層次系統”。這三個維度系統在長方體內交織成54個元素(小長方體),每一個元素都對應著學校德育三維系統中一個非空子系統。比如,元素m表示要素系統中的“管理子系統”、環境系統中的“社會子系統”、層次系統中的“大學子系統”這三個子系統的“交”,即“社會環境中大學德育管理系統”。顯然,它是學校德育三維系統中具有特定內涵的非空子系統。

對學校德育3維系統的研究,就可以轉化為對54個元素子系統的研究。只要使各元素子系統達到最佳的建構和配置,就能形成學校大德育系統整體的結構最優和功能最優的整體效益。因此,學校德育三維系統模型,為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實效性提供了理論參照和實踐模式。

參考文獻:

[1]詹萬生.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研究報告[J].教育研究,2001(10).

[2]黃建榕,劉社欣,等.德育新模式:德育環境化[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5).

[3]鄭淑玲.建構創新德育系統工程[J].師道,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