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工作所面臨難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04:26:00
導語:中學德育工作所面臨難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中學德育;突出問題;解決策略
論文摘要:當前中學德育中存在著內容與學生實際脫節、基本途徑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社會家庭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學校德育的效果等突出問題。應把握當代中學生的思想變化的新特點、強化中學教學中的德育管理、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性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
近年來,從上到下都十分重視中學德育工作,提出了種種口號,組織了大量的教育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學德育的整體實際效果,與廣大中學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勞動比較,可以說是很不相稱的,中學德育實效性差已經成為中學德育工作的突出問題。
一、當前中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學德育內容與學生實際嚴重脫節
由于中學德育目標的不確定性和缺乏層次性,導致德育內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預見性,與中學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脫節。其表現有:(1)德育內容役有根據中學生不同階段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形成層次。長期以來德育內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把中學生目前難以達到的要求硬要他們努力去達到,而對中學生達到這些高要求、高目標的基礎,如做人的基本道理,愛父母、愛師長、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穩定的教育內容,以致腳疼醫腳,頭痛醫頭,教育者和學生都難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學習雷鋒活動中,中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助人為樂”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為很多教師并沒有思考過“助人為樂”,包含什么樣的教育內容和要求。“助人”,是幫助別人的意思,“為樂”,是以幫助別人為快樂的意思。顯然,這是道德領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有沒有人能做到?有!雷鋒。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點,變為“樂于助人”,即愿意幫助別人,高興幫助別人。達到這一要求也不易,現實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點,變為“應該幫助別人”。因為每個人作為社會人存在,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每個人又都有義務幫助別人。現實生括中還有最低層次的要求,即“不妨礙別人”。你可以不幫助別人,但你不應該妨礙別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內容被分成四個層次,對學生的教育首先要從最低的層次開始。(2)德育內容與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學德育課普遍存在知行脫節,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學會做人,而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思想行為不沽邊,其結果是德育課成了學生考高中、考大學撈總分的工具和敲門磚。許多中學的德育活動追求形式,不講實效,丟掉了很多傳統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動不動就是什么“知識競賽”,“講演比賽”。班級、學校為了拿名次,丟掉某項括動對全班、全校學生的教育,由班級、年級、學校挑選一些學生組成代表隊集中排練,教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一場競賽、比賽結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結果是絕大多數學生不僅沒有受到教育,甚至連該競賽、比賽的內容為何物還不知道。
2、中學德育基本途徑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各科教學中,通常又把政治課作為直接德育途徑,把其他學科作為間接德育途徑,然而,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首先看政治課的狀況。中學的德育目標和要求,缺乏系統性、連續性、穩定性和層次性,德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存在簡單重復和嚴重脫節的問題,不能很好地回答學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因此收效甚微。中學的政治課又常常論為純粹的知識教育課甚至應試教育課。課堂上教師并不往重思想道德上的系統訓練和理由的闡述,尤其忽視道德行為能力的訓練,常常灌輸一些枯操的理論,令學生記憶背誦,把政治課上成了純知識課。
其次看各科教學中的德育狀況。中學長期忽視這條德育的基本途徑,盡管也有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學校在實際教學中,各科教師并役有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責任,“教學即傳授知識”,在許多教師尤其是理科教師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師注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卻存在生硬結合,常常將德育與知識傳授分割開來進行,拖上一條“光明的尾巴”,給人一種畫蛇添足之感。不僅收不到德育的實效,反而引起負效果,讓學生反感。
3、社會、家庭的負面影響較大程度地抵消了學校德育影響的效果
中學生在學校一般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統的德育影響,這種教育好比在他們心靈上抹上一層“玫瑰色”。另一方面,學生們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會、家庭生活中的積極與消極、美好與丑惡、文明與愚昧、先進與落后、規范與不規范等矛盾沖突的影響,必須會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困惑,中學教育工作者經常抱怨:現在的社會環境太差,學校德育工作辛辛苦苦,抵擋不住社會消極面的影響。過去我們的工作是6十1=O”,即學校教育6天,家庭、社會影響1天,就把學校教育給抵消了。現在改為雙休日,則是“5十2<O”,社會上,不健康的書攤,“三室一廳”那么多,我們就更不好辦了。這些抱怨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學校德育工作軟弱無力,另一方面說明社會、家庭消極影響巨大。在一項問卷調查中,認為社會環境對自己影響不太好的學生高達68.4%,認為當前社會風氣好的學生僅有1.3%。當前社會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我國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市場經濟對學校教育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例如用經濟規律代替教育規律,把經濟領域中的價值法則與教育過程中人的價值混為一談,使教育過程摻入“拜金主義”和雇傭思想。(2)社會風氣、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學校德育的社會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出來。社會和家庭中的“拉關系、走后門”,腐敗、賭博、體罰子女、傷害兒童,吸毒等等消極因素交織在一起,在青少年心靈上投下一層陰影。(3)音像書刊、舞廳、電游網吧等社會文化娛樂環境中存在的“病菌”,對中學生的靈魂產生一定程度的侵襲。
二、解決當前中學德育問題的對策
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突出問題的確不少。不過,雖然我們困難重重、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筆者認為,要想解決上述突出問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1、系統研究和把握當代中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
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成長的一代中學生。他們的學習和生括的環境與以往幾代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他們的思想必然呈現新的狀況。研究和把握當代中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是學校德育管理的出發點,也是進行德育改革,提高實效的重要依據。(1)當代中學生獨立意識明顯增強。在家庭中,不再把父母教導奉為行動指南;在學校對教師的崇敬感減弱;在集體生括中,由被動追隨轉向主動參與;在思想觀念上由接受灌輸轉向獨立思考;在思維方式上由求同轉向求新、求異。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獨立行為又較弱,與較強的獨立意識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他們生活條件較好,倍受父母疼愛,缺乏艱苦的鍛煉,在遇到挫折時,往往又表現出很強的軟弱性和依賴性。與前幾代學生相比,他們的意志力更為脆弱。(2)求真求是的觀念增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進取心,是當代中學生另一明顯的思想特點。是否合乎實際,是他們判斷是非的一個重要標準。他們不盲從,更相信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對學校教育持有分析和懷疑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們又表現出社會理想淡漠,往重個人發展和現實利益,出現唯我主義和個人奮斗的苗頭。(3)當代中學生生括在一種比較寬松的政治生活氣氛中;他們的思想活躍,思路開闊;敢想敢說,敢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求新求異,易于接受新觀點。但是,他們對社會又缺乏全面了解,易受各種觀念左右,思想觀念較為混亂,人生價值、道德取向上失去明確的統一導向,出現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
2、加強中學教學中的德育管理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是中學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根本措施。中學加強教學中德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1)強化教師的育人意識,變德育的自然摻透為自覺實施。育人意識,首先是個教育思想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師,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括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師要成為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能只教書不育人。(2)提高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的能力。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必須具備三方面條件:第一,占有豐富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知識貧乏既談不上教好書,也談不上育人。第二,具有一定的馬列主義理論知識,思想道德修養和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能力。第三,掌握寓德育于教學中的規律,具有有機滲透德育的能力。(3)深入教學,深入課堂,抓好指導和評價。中學管理必須深入教學第一線,參加備課、聽課、評課,深入調查研究,了解每學科每位教師在教學中德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指導教師改進方法,提高實效;及時進行信息反饋,搞好評價工作,促進學校教學中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公務員之家
3、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優勢和不足。如何在導向一致的前提下,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是提高德育整體實效,從全局上根本改變德育薄弱現狀的重要一環。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實現整個德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相互補充,有利于增強德育的整體效益;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協調統一,有利于增進彼此的了解,取得教育思想上的共識,向青少年一代實施社會化的綜合教育和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社區教育就是一種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好形式。社區教育就是把學校教育置于社區的大環境中,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組織起來,關心教育,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使學校、家庭、社會在導向一致的前提下,發揮各自的優勢,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網絡化大教育格局。
- 上一篇:證券市場融資再啟動注意的問題探討論文
- 下一篇:服務業跨國投資趨勢及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