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選用作文素材的方法透析
時間:2022-05-21 03:38:00
導語:關于選用作文素材的方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學生作文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出發,根據讀寫結合的理念,著重從取材、感悟、個性化活用、修改提升四個方面論述了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作文素材選用的途徑和具體實施方法,以此推進作文教學改革,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關鍵詞】中學作文;素材;取材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的有無與恰當與否關系到一篇作文的成敗,可學生往往一到寫作時就感覺無米下鍋。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厚積方可薄發。細心觀察,留心體會,搜尋學習和生活的每個角落,自有一片燦爛的天地,一方無盡的寶藏。
一、天涯何處無芳草——取材
1.教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對教材中寫作資源的挖掘利用是積累和豐富寫作素材最快捷的一種渠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概括性地整理情節點、語言點是關鍵。比如在學習完《報任安書》整理出寫作可利用的素材。情節素材:司馬遷為維護正義,敢于挑戰皇權,最后遭受腐刑,忍辱負重創作《史記》的人生經歷;李斯、韓信、周勃等人的人生挫折,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偉業的事跡。語言素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固有一死……,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2.生活——人情練達即文章
感悟自然美。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是一部無言的哲理書,給每一個留心觀察的人以無盡的感悟與啟示。留意生活美,人情世故、社會新聞,甚至音樂歌曲都可以作為素材寫入作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細微處積累并領悟,定會采擷到極具真情實感的寫作素材。
二、思——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習必須進行有效的思考,獲得自己的感悟,使它完全成為我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夠學以致用。那么怎樣才能學以致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呢?當我們重拾前人的記憶,用心去聆聽,用情去體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冷冷在上的歷史先哲,而是活生生的追夢者。當我們用歷史的演變歷程去理性思考,用自己的生活去還原前人,這時那個有血有肉的前人已和自己融為一體,是我們心中的那個無奈而倔強的自我精神。到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寫,把思想感情里那迸發出的火花記下來。勤于筆耕,讓我們的感悟力在不斷的實踐歷練中得以提升。
三、寫——個性化的活用
1.語言素材的運用
引用名句,增添文采,最終也是為論證論點服務的,所以正確理解名句的內涵十分重要,否則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就適得其反了。
首先要歸納、整理。要論證一個論點,單單一個句子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把類似主題的名句歸納整理在一起,以便在寫作文的時候運用,增強說服力。其次使用名言警句要講究方法,可以直接引用名句來證明文章的中心,例如“生命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生命就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奉獻……”還可以化用,這不是把原句組織進自己的文章,而是將古詩文名句中的某種意境、片斷性的鏡頭,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字里行間透出濃濃的詩意。例如“詩,是色彩斑斕的夢。這夢里有灞橋傷別的煙柳暮云,有鯤鵬水擊三千里的羽翼,有小軒窗里默默的相對,有大漠長河的遙遙思念……詩,是一支神來之筆,勾勒鸚鵡洲上的芳草,點化二十四橋的明月,渲染香爐峰的紫煙……”此外輔以靈活句式,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輝。如對稱句、排比句等,例如學生在命題作文《在路上》中進行仿寫:
(1)“八千里路,云月相伴,他飛火流星,只為早日奔赴戰場,保家衛國;三十功名,塵土掩去,他血染鎧甲,只望皇室無虞,百姓太平;十二金牌,忠奸相拼,他慘死西湖,使得萬民同悲,江山失色。”(岳飛)
(2)“朝荷鋤,夕帶月,他種豆南山下,只求愿無違;飲清酒,賞無弦,他無俗世煩惱,悠然品味人生趣味;觀飛鳥,捻雅菊,他通曉悠然之真意,體悟淡泊之甘飴。”(陶淵明
2.人物素材的運用——巧選意象,創設意境
我們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了解了詩歌意象的豐富意蘊,可以根據情感和表達的需要選擇意象,給人物素材創設意境,既能展現我心中的古人,又能抒寫自己的心靈。如“秋葉在寒風中干枯,捎去的雁書卻沒有回音.冰上的月光,早已從河床上溢出.寒風吹倒了衰草,暴雨打折了枯枝.然而北海的嚴寒卻撂不倒那磨損的旌杖,壓不彎那永遠挺直的脊梁.蘇武的執著守住了大漢的尊嚴,詮釋了忠誠的定義。”
四、改——有效的提升
修改,是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的一個過程,也是寫作活動由初級階段通向高級階段的階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復修改、多次加工的結果。傳統的做法是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及時指出他的缺點,并對其閃光點加以肯定。不妨讓學生來充當主體,相互合作,互評互改。不過要告知學生老師在平時評改時的細則,讓他們知道評改的基本方向,也能明白自己在寫作中該注意的基本情況。要注意以下幾點:語句表達是否通順、表意是否準確。圈出錯別字及錯用的標點符號,用橫線劃出病句。內容要具體、生動,且是自己感受深刻的事例。結構完整,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用詞恰當,中心明確,立意深刻、新穎。能夠做到因事、物而感,學會借景抒情。文章感情真摯,議論、抒情恰當。
還要及時選取其中典型的一些文章為例進行點評,指導學生學習修改文章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深化互改習作的要領,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提高寫作水平。通過改后重寫,不少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訴,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要養成讓學生關注文本的習慣,以積累為基礎,思考感悟、個性化活用相結合,修改提升四個方面有機統一,缺一不可。讓學生回歸文本,在不斷的思考訓練中真正達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江秀琴,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期。
[2]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孫天生,《談“閃光的語言”》,高考作文評卷札記(四)。
[4]余石磊,《論寫作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5]唐榮,《滲透真情,升華作文》。
- 上一篇:中職學校融資風險的疑問及應對
- 下一篇:對執行全方位預算體制的幾點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