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職德育困境分析
時間:2022-12-15 11:11:35
導語:五年制高職德育困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師生之間的地位影響德育效果
首先,地位的不平等影響師生的交流。心與心之間的溝通應是以雙方平等和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建立在從屬關系上的雙方交流,無疑會使一方驕橫,另一方有所忌憚,此等情境下的交流必然不充分、不完全。其次,交流不暢使師生之間缺乏了解和理解。學生不能了解老師,對老師的所作所為就不理解;教師對學生的個人信息不掌握,也就難以做出針對其實際情況的道德教育。最后,失去針對性,影響到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德育教學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差異,德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的一刀切,將會導致德育失去針對性。
二、網絡文化對德育課程的影響
1.對德育職能地位的影響。信息時代背景下,多種價值觀、多元化的思想意識不斷向學校滲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呈現多樣化,網絡文化給德育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出現了德育職能弱化的現象。2.對德育課堂教學的影響。課堂教學是目前德育理論教學的主要方式。網絡文化給校園帶來了奢靡浮華的娛樂旋風。面對網絡文化的強大攻勢,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看電影,聽音樂的大有人在,嚴重影響到德育課堂教學。3.對德育課程資源的影響。德育實施的質量直接受制于課程資源多少和優劣。傳統德育教學往往注重校內資源,忽視校外資源。
三、高職德育實效性不強
1.德育的“立德樹人”的目標模糊。五年制德育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過于抽象。五年制德育教學目標也不夠精準、醒目。“德育優先,立德樹人”似乎成了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口號,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崇高理想褪變成了“理論知識豐富、操作技能熟練”生產目標。2.德育培養手段還不完善。現在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德育主要還是采用課堂授課的教學方式,部分高職院校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學生在內心加深和強化對德育知識的理解,達到對道德的“識”的認同,卻不能提供系統的德育實踐活動,難以形成對德育知識的自覺踐行,而道德的自覺踐行才是德育的最終目的。3.未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反饋體系。沒有明確的德育教學目標和缺少德育實踐教學,現行的德育教學評價也就相應失去了科學性和合理性。在德育教學評價中,側重考查學生德育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生將德育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工作和學習的能力和效果,則無法進行評價。
四、實施主體在德育中未能匯聚成合力
一是德育教師力不從心。德育教師是德育活動的主力軍,承擔講授理論知識的任務,但對于學生課堂外行為規范的養成則無法顧及,不能指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使“知”與“行”出現偏離,德育教學效果難盡如人意。二是班主任和輔導員關注“面”忽視“點”。班主任和輔導員主要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心理和思想進行教育和管理,往往與德育老師缺少溝通,對學生德育課堂上的情況缺乏必要了解,工作中過于注重學生的“行”,忽略甚至忽視學生德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三是團委和學工處關注“高”而不關注“低”。他們承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職能,管理職能的色彩遠大于教育職能,對德育實踐活動表面效果的關注度往往超過對學生帶來的實際影響。四是家長往往輕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多數家長認為只是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小問題”,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他們很少主動聯系德育老師,德育教師往往也很難聯系到學生家長。五是學生在實習和實訓期間成為德育的盲點和盲區。實習單位往往弱化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學生多受到自發偶然環境的影響。在與環境的抗爭中,由于未形成積極穩定的價值觀,缺乏是非評判標準和正確引導,無法有效應對社會環境不斷變化帶來的不良沖擊。
作者:郭增波 沙永寶 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
- 上一篇:教師師德“差異發展”思考與實踐
- 下一篇:淺談美術教學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