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武術課堂德育滲透分析
時間:2022-05-29 04:43:22
導語:小學武術課堂德育滲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教師需要不斷地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同時還要能夠做好育人工作。教師在組織武術課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的內容,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充分地挖掘武術課在德育教育上的優勢。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武術了解,也讓學生體會到練習武術的價值與意義。
中華武術可謂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注重內外兼修,是我國具有民族特性的體育項目之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增強體能訓練,激發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的習慣。進而讓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德育工作與體育教育都是學校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要能夠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德育教育有效地滲透到日常的武術教學活動當中,真正做到“寓德于體”。
一、德育教育滲透到武術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曾說過“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僅要注重發揚起文德,更重要的是注重發揚其武德。”由此可見,將德育教育有效地滲透到武術教育中是具有著較高的教育價值與意義。教師有效地組織體育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形式多樣的體育項目以及技能的訓練,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于對體育專業知識的傳授,會進行大量的簡單的機械性、重復性的體育訓練活動。學生在參與的過程當中,不僅沒有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與方法,更沒有感受到體育所帶來的樂趣。因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要能夠清楚的意識到,體育的教學并不是進行簡單的訓練。而是要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參與,并且能夠在參與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其體育道德品質,增強其思想意識。如果教師只注重對學生武術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德育教育,輕視其道德品質的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具有再高的武術技能與水平,也是失敗的。學生要能夠感受到體育活動所帶來的競技精神,有利于對學生愛國情操的培養,讓其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從古至今,學習武術的人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僅習得了武術的專業技能,同時也將傳統武術的道德與涵養傳承了下來。
二、教師應注重學生武德的培養與提升
教師在組織武術教學時,不僅要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讓學生掌握一定防身的技能。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武德修養的訓練。教師要能夠結合武術教材的內容,將傳統的武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名具有高尚理想信念,以及道德情操的人。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能力等各不相同,因此,他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能夠正確地看待學生的差異,對學生實性針對性較強的個性化訓練。要讓學生在學習武德教育的過程當中,個性得到真正的發展與張揚,培養學生擁有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三、德育教育在武術教育中的巧妙滲透
(一)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要能夠認真地研讀教材,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參與武術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同時要能培養自己自強不息、永不服輸、謙和忍讓等道德品質。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圖片、視頻等較為直觀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了解武術的淵源歷史。不僅激發了他們對武術學習的興趣,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習武的內涵。特別是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武術影視片,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武術的博大精深,激起他們濃厚的愛國之情,樹立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二)規范的教學示范。在小學階段,因為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水平相對比較有限。因此,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要能夠進行準確的示范。將動作進行分解式講解,讓學生感受到武術的剛柔并濟。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讓他們起到積極帶頭示范的作用,進而激發學生的武術熱情,為了更好地進行德育教育夯實基礎。(三)正確的教學術語。學生剛接觸武術時,會自己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會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武術的動作,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編一些口訣,便于學生對動作進行記憶。教師所創編的口訣不僅要能夠體現出武術的特點,還要言簡意賅,易于學生記憶。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觀察武術動作的形態,然后另取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從而讓學生能夠準確地記憶動作。(四)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師順利地開展好武術教學活動,就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化的教學訓練。比如,在教學五禽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習的觀察自己所做出來的動作,能夠與自然當中的景物或者是動物形象生動地進行結合。從而對“立如雞,站如松。輕如葉,重如鐵。快如風,轉如輪。”等,有更為深入的理解。無論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當中,能夠正確地掌握體育的技能。此外,教師在教學時,還能夠向學生講解有關武術當中的傳奇人物以及動人故事,弘揚武術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總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與發展。而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能夠巧妙地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習武的過程當中提升意志品質與武術思想。教師的“教”,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教師需要不斷地優化武術課堂教學,力爭將學生培養為具有強健體魄、高尚道德品質、完善人格的新時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價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學學報,1999.11.
[2]李傳武.曾水志;論中華武術的價值[J].高教體育論壇,2005.11.
作者:王尚青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
- 上一篇:隆平精神與高職德育融合分析
-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開展互動德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