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逃課狀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31 05:04:00

導語:中學生逃課狀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逃課狀況分析論文

摘要]作為一線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逃課的情況。2008年,我校“中學生逃課狀況調查分析”課題組在我縣進行了一次調查,對中學生逃課情況的特點和逃課原因進行了分析思考。課題組還提出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嚴格學生的考勤制度;加強對年輕教師的指導培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協調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以減少中學生逃課現象。

[關鍵詞]逃課;調查結果;分析思考;解決策略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然而,作為一線的任課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因各種原因逃課的情況。研究表明,經常逃課的學生如不加以適當教育,促其改正,輕者影響學習成績,重者輟學,甚至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為了解中學生逃課狀況,2008年,我校“中學生逃課狀況調查分析”課題組在我縣進行了一次調查,此次調查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進行。樣本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其中縣城學校和農村學校各3所。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930份,回收率為93%,其中有效問卷900份,有效率為96.8%,個別訪談300人次。

一、調查結果

我們對回收上來的900份有效問卷,進行了認真仔細地整理和統計,統計結果列于表1至表4。

調查表明,中學期間從不逃課的中學生占35%,很少逃課的占26%,有時逃課的占23%,經常逃課的占16%(如表1所示)。

在900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僅有252人確定自己在課堂上能夠認真聽講,占被調查對象的28%;大部分學生表示在課堂上常學其他學科、想事情、睡覺、聊天等,做與本課無關的事情,有的學生甚至同時做兩到三件事情(如表2所示),這是典型、嚴重的隱性逃課。

此外,初三年級學生逃課比例比初一二年級要高,非班主任任課教師以及年齡在50歲以上的任課教師的課,學生逃課比例也相對較高(如表3所示)。這是一個很重要很突出的現象,對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

據此次調查,由于不喜歡任課教師和某學科而逃課的學生分別占15%和13%,占據被調查對象的榜首;因為學校管理不嚴、上網、老師不經常考勤、對上課無興趣等原因而逃課的學生分別占11%、9%、11%、10%;其中選擇其他原因的學生占5%(如表4所示)。

二、分析思考

1.中學生逃課狀況的特點分析

(1)逃課率隨年級升高呈遞增趨勢

在本次調查中,初一學生逃課率為10.6%,初二學生為13.3%,初三學生竟為16.9%(如表3所示)。初三學生逃課率與初一學生相比,約是其1.6倍,嚴重影響了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與學生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這壓力有來自家長的、教師的、社會的,還有學生自己的,當學生不堪重負時就會選擇逃課。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及時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安心于課堂。

(2)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的逃課率明顯低于其它學科

本次調查中,語、數、外三科逃課率為9.6%,其它學科為13.2%,兩者相差3.6個百分點(如表3所示)。

(3)學生逃課率與教師學歷、年齡呈現不平衡性

在學歷方面,本科與中專學歷教師的課逃課率較低,分別為11%與13.2%,而大專學歷教師的課逃課率達到15.6%;在年齡方面,年齡在30~45歲的教師的課逃課率較低,為10.2%,50歲以上教師的課逃課率最高,達到了18.3%(如表3所示)。這說明許多教師特別是50歲以上的老教師,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缺乏教學開拓精神,課堂教學改革步伐相對落后,教學思想、教學水平和能力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變化。學生普遍認為知識淵博、講授內容豐富、思路清晰、分析透徹、邏輯嚴謹、敬業勤勉、風趣、詼諧的教師最為他們所接受。

(4)班主任的課比其他任課教師的課逃課率低

班主任的課學生逃課率為9.3%,非班主任教師的課逃課率為12.3%,班主任的課比其他任課教師的課的逃課率低3個百分點(如表3所示)。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學生交往接觸,得到了學生的信任與理解,學生就會樂學、上進,愿意聽從班主任的教誨,而這也正是非班主任任課教師所要努力做的。

(5)隱性逃課現象嚴重

所謂隱性逃課是指教師在上課時,學生做或想其它事情,思維根本沒在課堂上。在調查中發現,這種“人在心不在”的情況不在少數——有相當一部分受訪學生表示上課時心不在焉,只有28%的學生表示上課能認真聽講,專心學習(如表2所示)。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與學生進一步溝通,發現接近一半的學生認為,“隱性逃課”的責任主要在于教師講課內容沉悶,授課方式落后。

2.中學生逃課原因分析

我們對部分逃課學生進行了家訪,走訪了一些任課教師及學校監管人員,結合上述調查結果分析發現,造成學生逃課的原因很多,也十分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1)學生自身方面

①學習態度不端正。這類逃課的學生一般是進入中學后,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進入中學就是為了混日子、養身體,對上課沒有興趣,更無學習動力。逃課后往往聚在一起打牌或躲在宿舍睡覺,這類學生占有效被調查對象的10%(如表4所示)。

②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所學學科相差較遠,因此不愿去上課,即使人在課堂,心也不知在想什么,學習效果自然也不好。

③迷戀網絡。中學生自制力較弱,好奇心強,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是非觀,難以抵御網絡虛擬世界的誘惑,易沉迷于網絡。

④對任課教師不喜歡。這類逃課學生在學習上多表現為偏科,對于喜歡的教師所教的科目,成績較優秀,而不喜歡的教師所教的科目,成績則不理想,是典型的“瘸腿”。

⑤抱有僥幸心理。認為這節課教師可能不考勤。

以上幾點原因在引發學生逃課原因中所占比例較高(如表4所示)。除此之外,通過家訪以及對學生進行訪談,筆者認為,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響。首先,家庭不和睦、不健全,夫妻經常吵架或者離婚,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生活無保障;其次,家庭生活不健康,生活情趣低下,如有的家長經常打麻將、打牌或上不健康的網站;再次,常給孩子灌輸“上不上學一樣,都能下河捉魚”、“學習好孬一樣,都能開店賺錢”等錯誤思想。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教師授課方面

教師授課是學生獲取和提升知識的主要方式,教師的授課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心態。通過對調查結果的認真分析,我們認為在教師授課方面引起學生逃課的主要有三個原因(如表4所示)。

①講課枯燥無味,教學無藝術性。部分教師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教學經驗少,教學水平不高,缺乏藝術性,講課生搬硬套、思路不清或表達欠佳,致使學生喪失上課的積極性。

②講課方式落后。多年來,許多教師仍然習慣于一支粉筆、一本講稿、一塊黑板的講課方式,授課方式單一,知識老化,使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

③對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知識知之甚少。這部分教師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的老年教師隊伍中,由于對本學科前沿動態跟蹤不靈敏,對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知識知之甚少,導致上課呆板,照本宣科,久而久之,學生認為上不上課無所謂,反正書本上都有,到考試時“臨時抱佛腳”也能過關,體現不出上課與不上課的區別。

(3)教學管理方面

①檢查力度不夠。學校對教學的檢查通常只是檢查教師的到崗情況、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態度,很少去檢查學生上課人數。單靠班干部考勤或教師偶爾點名抽查這種方式監督學生,其力度是遠遠不夠的。特別在一些大班課上,由于學生人數較多,任課教師不可能每節課都點名檢查,學生逃課就有了可乘之機。

②規章制度落實得不夠好。《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把逃課作為違規違紀的一種行為,并對此行為做如下處理規定:一周曠課累積達兩節的學生給予班會上認真檢討或全校通報批評處分;一學期內無故曠課10~15節的學生給予警告處分;一學期內無故曠課16~30節的學生給予記過處分;一學期內無故曠課31~50節的學生給予留校察看處分;一學期內無故曠課達51節以上者給予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處分。可見,學校對曠課學生的處理是較為嚴厲的,但這些規章制度卻沒有真正落實。

此外,在調查過程中,通過與學生溝通,筆者還注意到其他一些影響逃課率的原因,比如學校課外活動不豐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課外活動的開展或干脆取消課外活動,更談不上開展其他文體活動,取而代之的是自習課或各種輔導課。課外活動本是學生鍛煉身體、放松身心的好時機,學生們可以打球、踢毽子、跳繩、做游戲……學校取消課外活動課,使學生感到身心疲憊,覺得學校生活枯燥乏味。對此,一些學生深有感觸地說:“有時候讓我們出去活動一下,比多做幾道題重要得多。”

三、解決策略

1.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首先,應加強學生組織紀律性教育,增強學生遵紀守法意識,使其養成自覺遵守校紀校規的習慣,做到有事請事假,生病請病假。其次,加強對學生學習目的與動機的教育。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才能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個人的目標與國家、集體的目標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嚴格學生的考勤制度

對學生上課情況進行監督是解決學生逃課問題的有效手段。這不僅需要班干部、任課教師日常的考勤登記,還需要學校教學管理人員進行檢查,發現學生逃課及時批評教育,責令其改正,逃課多節應全校通報,對違背校規校紀的要堅決處理,把《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落實到位。做到有檢查,有處理結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校制度的威懾力,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和組織紀律性。

3.加強對年輕教師的指導培訓

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積極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與年輕教師相互聽課,讓他們針對年輕教師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指導,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促使年輕教師盡快成長。

4.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精心準備每一堂課,使課堂活起來、動起來,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講課吸引力的關鍵。課堂教學質量是由教師的水平來體現的,讓優秀教師在教學第一線,以其名師風范、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的知識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是解決學生逃課的重點。此外,要采取多樣化的授課方式,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使學生覺得課堂是他們獲取知識的大舞臺。

5.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以吸引中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學生的興趣點。如經常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智力游戲、競賽,長期舉辦各種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營造一個崇尚科學、學習文化、鍛煉能力、提高素質、全面發展的良好的校園環境。

6.協調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

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的有機結合。學校教育方面要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主導性,通過管理改革,使學校成為三方結合教育的基本點和生長點,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橫向聯系,強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間的相互溝通,建構起上下一致、校內外一體的教育工作網絡,實現三者的動態統一,形成互補共建的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優勢,促進中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勤奮學習,健康成長。

逃課從表面看是一個學生對學業的態度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個體性格、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社會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教師、教學管理部門、家庭及社會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以此避免學生逃課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