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生考試焦慮問題研究

時間:2022-05-06 04:46:00

導語:特困生考試焦慮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困生考試焦慮問題研究

一、學困生心理問題來源的因素分析

一種現象的產生,總是有其原因。學困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從何而來?分析起來,其來源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為外在因素,一為個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來自社會的困擾。日益進步的社會也存在著許多不利于學生發展的弊端。如社會競爭力的增強,從某一角度看,使得人與人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漠,出現人對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時,對人的焦慮度在不斷上升。這反映在學困生身上更是明顯。他們總是覺得有人在不懷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別是在學習上遇到挫折時,如果發現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會感到緊張。他們經常覺得有同學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發現人家在背后議論他,他會感到討厭。他們在游戲或與別人的競爭中輸給了對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諸如槍殺、盜竊、拐騙、橋塌、火災、交通事故等也同樣困擾著他們,使他們對整個社會充滿了一種恐懼感。他們經常感到后面有人跟著自己。有些學困生害怕很多東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聽到打雷聲;害怕乘車穿過隧道或路過高橋;害怕黑暗,喜歡整夜開著燈睡覺。他們還常常做惡夢。

2、來自學校的壓力。

(1)學業的壓力。對于學困生來說,在學習上,他們無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們也有自尊,也怕難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績一天天好起來。于是,在學習上出現了種種焦慮情形。他們比別人更擔心學習,在學習成績不好時總是提心吊膽。他們在沒有完成學習任務之前,總是擔心完不成任務。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覺時,總想著明天的功課。

(2)考試的負擔。在學校里,學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試。他們一聽說“要考試”,心里就緊張。一遇到考試,就擔心會考壞。考試后,在沒有知道成績之前,他們總是放心不下。他們也經常做考試考壞了的夢。在考試成績不好時,他們心里總感到不快,擔心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3)同學間的競爭。長期的在學習上不如同學,使得學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們常常會自責。除了學習,他們在打排球、籃球、踢足球、拔河、廣播操等體育比賽輸了時,心里也會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他們在參加集體比賽失敗時,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大家受到責備時,他們會認為主要是自己的過錯。和同學吵架以后,他們總是認為是自己的錯。在別人笑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事。碰到為難的事情時,他們常常認為自己難以應付。他們有時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來自家庭的影響。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有的家長能為孩子創設許多優越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卻忽略了更多促進孩子成長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學困生的家長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著賺錢,平時從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也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游戲、娛樂,當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內心活動。他們認為賺錢是他們的義務,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也有些家長文化不高卻很能賺錢,他們認為有知識不一定會有錢,有錢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識。于是,他們并不怎么重視知識,孩子能認些字也就差不多了。還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關系不和,整日吵著要離婚,今天你出門,明天我不回家,這星期跟著媽媽過,下星期就跟著爸爸走。不安定的生活,沒有溫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讓孩子靜下心來學習呢?長期的壓抑、單調、苦悶的家庭生活使這幫學習上自嘆不如的學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嚴重的不利于發展的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他們在同學笑時,也不會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時,也覺得自己是個多余的人。有時覺得和同學一起玩,不如自己一個人玩,又覺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平時討厭參加運動會和文藝演出,很害怕去人很多的地方。有時他們一個人在家時,又感到特別的孤獨。經常會突然想哭,又想突然大聲喊叫。他們有時也想過自己一個人到很遠的地方去,甚至有學困生出現過“自己還是死了好”的念頭。

(二)個人因素

1、個人生理因素有差異。由于遺傳的因素和各種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記憶、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異,這也是造成學困生上述心理問題的一個方面。

2、學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響自我概念積極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評價的高低。學困生的自我評價明顯低于自己的實際情況,他們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別人來肯定,他的喜怒哀樂受制于別人對他的贊賞或貶損。許多學困生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著怎么做。他們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夠實現的生活目標,遇到挫折常常自責,生活態度消極、被動。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對自己的現實,特別是對自身的缺陷能夠寬容。俗話說“人無完人。”一個人應該對自身的缺陷以及無法改變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寬容的態度。而部分學困生由于自己的懶散,不求上進,導致別人對他的疏遠時,不加思索地認為是自己以上無法改變的缺點給自己抹了黑。于是,對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懷。這樣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

二、學困生心理問題的緩解對策研究

目前,我們正面臨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經濟體制、社會意識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都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在的小學生將是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將很難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怎樣使學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呢?作為中隊輔導員,筆者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驟努力緩解學困生的心理問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檔案

緩解學困生的心理問題,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狀態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工作。因此,為了促進這項工作的開展,首先可以運用問卷調查、家訪談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學困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水平,建立起他們的心理檔案。

1、問卷調查

(1)、對學困生實施測驗的指導語是:“這個測題是調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測驗智力和學習能力的,與你的學習成績無關,答案也沒有好壞之分,請按照你平時所想的如實回答。”這樣做,無疑首先舒緩了學困生的戒備心理。

(2)、回答方法:本測驗每一問題都只有“是”和“不是”兩種可供選擇的答案,回答紙上相應地附有a、b兩個可供選擇的英文字母,請把你所選擇的答案在相應的英文字母上畫上,即:你如果選擇“是”答案,就在回答紙相應的“a”字母上畫上;選擇“不是”答案,就在回答紙相應的“b”字母上畫上。按此方法對下列兩個“例題”進行練習。

如、早晨起來,你是否感到頭痛?

a、是b、不是

如、你是否考慮今后的事情就感到頭痛?

a、是b、不是

經過100題的測驗調查,把學困生的以上心理問題歸結為六大類:一、對學習的焦慮;二、對人的焦慮;三、孤獨傾向;四、過敏自責傾向;五、恐怖傾向;六、沖動傾向。可以根據答卷情況分析出該生偏向于那類心理問題,然后從家訪入手,掌握造成以上心理問題的第一手材料。

2、家訪談心

家訪就是深入學生家庭環境中,通過對家長及相關人員的詢問、調查和座談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學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學生在家實際表現的過程,也是老師將學校教育信息及學生在校表現反饋給學生家長的過程。通過家訪,我們發現,有的學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語,不大愿意參加集體活動而在家卻異常活躍,性格開朗;有的學困生在校內表現積極主動,熱愛勞動,樂于助人,深受師生的喜愛,而在家則表現得極為自私、懶惰,不愿為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學困生經過家庭離散的打擊,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長期壓抑的生活氛圍更使其心理日趨失衡,學習生活受到影響,對家庭的失望,對父母的仇視惡化為對整個社會的漠然和敵視等等。針對種種情況,教師的談心必不可少,或是對其有關人生的暢談點撥,或是對其平時言行舉止的寬容,或是對其生活上的噓寒問暖,或是對其在學習上的督促檢查等等,使這些孩子感到來自老師的溫暖,明白自己沒有被拋棄、被遺忘,有人在關心自己。教師通過這樣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生活思想狀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幫助他們形成真確的人生觀念、健康的心理。當然,教育者要及時地把以上家訪、談心的情況做好記錄,以便比較教育過程中的前后變化。

(二)、分析情況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我們要具體分析情況后分別對待。如案例1:有一位父母雙亡的學困生,靠窮困的祖母撫養。強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學面前覺得抬不起頭來。我們可以對他進行愛心教育,讓他們受到集體教育后來撫慰他封閉的心靈。如案例2:有一位學困生因父親盜竊入獄后,性情變得壓抑、自卑。我們可以讓他仔細觀察,到底同學對他的態度如何。經過觀察,讓他認識到:也有一部分同學對他有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學喜歡他,并且引導他,只要自己不做壞事就行了。又如案例3:一位父母離異的學困生常欺侮同學(用刀子劃人家),原因是:同學們常常笑他,他一見同學笑就生氣。我們可以這樣幫助他:要搞清同學們為什么笑?笑什么內容?從而使他認識到也有個別同學的笑不懷好意,但大多同學的笑是善意的。另外,告訴他笑是人的權利,不可能制止別人笑的權利。又如案例4:一位學困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生得笨,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于是,他自暴自棄,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外不做作業,有時還逃學。這時,我們可以給他講童第周和愛迪生的小時侯以及一些名人名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訴他,只要肯努力,學習成績一定能提上去。這種充滿愛心的引導教育,如春風化雨,能滋潤學困生的心田,開啟學困生的心靈之窗,解除他們的思想包袱,讓他們在寬松、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會被動地想法設法地去醫治一樣,要是沒得病時能加強保健,就會極大地減少得病的機會。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時教師能引導學生進行心理保健,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愛聽音樂的特點,在課前、課后播放一些輕柔舒緩的世界名曲供學生娛樂欣賞。此外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放松練習”、“投射練習”都可以進行心理保健,使學生既放松情緒,陶冶情操;又自娛自樂,有益身心。同時要引導學生,教會學生自我心理保健。

實踐證明,作為一名輔導員,能運用好心理科學這個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學困生,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學習成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任務的。但是我們堅信,只要有責任、有計劃地分步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夠具備較強的心理適應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適應高風險、快節奏、強競爭的環境,使之成為心理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