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述
時間:2022-09-25 10:40:20
導語:心理學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大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闡述了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列舉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的現狀,并提出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策略,最后在結語部分做了歸納總結。
【關鍵詞】心理學視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本概念闡述
1.心理學。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系等眾多領域,也與家庭、教育、健康等日常生活領域有關聯。一方面,心理學通過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以及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以探討生理作用對心智的影響。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還并未踏上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心理狀態還不夠穩定,再加上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其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情緒控制能力有時會出現問題,心理承受能力面臨著重重挑戰。大學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其成因大多集中在學業、就業、家庭、社交等方面,比如自我概念模糊、人際關系不和諧、適應能力不佳、對未知的未來產生恐懼、抗壓耐挫能力不高,等等。在心理學視角下展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接納自己,提升情緒管理能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前方挑戰,對大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的現狀
1.重視程度不足。部分學校至今仍未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門機構,學校領導對工作的內容、重要性認知不足,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工作的權責不明,有時甚至只是走走過場,流于形式,學生的滿意度也普遍較低。2.內部監督與約束機制不健全。第一,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工作缺乏重點,工作一般由學生工作處負責,但是學工處的工作種類多、任務重,從學生管理、到學生資助、到學生就業,等等,每一項工作都處在動態平衡之中,需要統籌兼顧,不可能對其中的一項工作有所偏重,這就使得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平庸。第二,考核評價機制不明確。評價的標準模糊,缺乏具體的指標,對于工作的效果難以展開量化的評價,導致考核結果缺乏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部監督的有效性。3.心理咨詢機構未能發揮預期的效能。雖然絕大多數學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室,但是它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完全的發揮。大多數學生從來沒有去過心理咨詢室,僅有1%左右的大學生每月都去進行心理咨詢。另外,心理咨詢機構在定位上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過于注重治療性功能,忽視發展性功能,造成了“心里有問題的人才去心理咨詢室”的認識誤區,導致正常的學生都對心理咨詢機構敬而遠之。4.輔導員與心理聯絡員的工作欠缺。輔導員與每個班級的心理聯絡員,是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對學生了解最深的人,在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初步的心理輔導與思政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與輔導員有過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重視,很少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只有當發生了重大問題的時候才做出反應。而班級的心理聯絡員,存在感極低,職位形同虛設,有的心理聯絡員甚至完全不承擔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任務。
三、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策略
1.建立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組織機構。建立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三級干預機構。一級機構,由校領導組成。學生工作處負責人擔任組長,保衛處、醫務室、心理咨詢室、學工處、團委、院系領導成為組員,與組長共同擔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二級機構,由上述部門的工作人員組成,屬于執行機構,負責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的具體工作,比如心理檔案的管理、心理咨詢服務的展開、困難學生的心理疏導、心理健康活動的組織與籌劃等等。三級機構,由在校大學生組成。每個班級推選一名富有愛心、工作負責的優秀學生擔任心理聯絡員,各院系團委設立一名心理聯絡部長,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信息收集工作,對近期心理狀態不穩定、行為異常的學生重點關注、及時匯報。2.拓寬心理健康信息反饋渠道。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問題的產生,往往伴隨著相應的外在表現,比如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焦慮、孤僻等等,我們需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因此,拓寬心理健康信息的反饋渠道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充分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從各方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第一,建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跟蹤其心理狀態波動,以便對受心理問題困擾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干預、輔導。第二,發揮輔導員、班級心理聯絡員的作用,作為和學生一起生活、一起學習、與學生距離最近的人,他們能夠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的心理與思政問題,并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第三,充分利用網絡渠道,開通電話與網絡心理健康咨詢服務,開設心理健康社交媒體賬號、電子郵箱等,強化與學生的線上互動。另外,延長心理咨詢室的值班時間,最好實現24小時開放,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夠隨時得到幫助。第四,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了解高校大學生在家中的精神狀態、與父母的溝通情況。3.制定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措施。(1)將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課堂,是高校進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緊密聯系,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類似的教育過程,以及互相滲透的教育內容。(2)將心理與思政問題的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第一,制定高校大學生心理與思政問題預防制度。從新生入學開始,定期組織進行心理測驗,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波動。第二,強化心理學知識的宣傳普及,教導大學生掌握正確的情緒調節方法。第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班級文化、宿舍文化,培養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習慣與能力。第四,制定心理健康治療與應急辦法。根據學生的心理檔案建立預警指標,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幫助。對于輕生、自殘等突發事件,及時反應,控制事態,冷靜處理。(3)將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除了在學校層面展開之外,還需要借助學生的自我教育與家庭教育。第一,學校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與自我反省,對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刻的認知,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并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聯誼活動,積極與教師溝通。第二,注重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強化家校聯系,通過在家長群體中普及心理學知識,通過發放相關的雜志文件、展開家校聯系活動、組織專家講座等形式,幫助家長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幫助子女解決。4.搭建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輔助平臺。(1)搭建貧困生幫扶救助平臺。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大學生在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擁抱大學生活,我們需要健全農村貧困生幫扶救助體系,緩解農村大學生的生存困境。除了發放助學金、提供助學貸款之外,還應該從其他各方面來為農村貧困生提供幫助。另外,建立特困生檔案,由輔導員予以重點關照。(2)搭建校園文化和社區實踐活動平臺。為了豐富大學生的生活,走出三點一線的禁錮,學校需要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及社區實踐活動。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并鼓勵高校大學生參與其中,另一方面,提供豐富多彩的社區實踐活動,開闊視野,鍛煉實踐能力。(3)搭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第一,可以將心理學相關書籍文獻、心理健康指南等資源內容搬到互聯網上,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質量與數量上,進行雙重保障。第二,強化師生之間的線上交流。同時,加強對班級QQ群、微信群的管理,解答學生的困惑。第三,加強線上線下的聯動。可以與校報校刊、校園電視電臺展開合作,達成線上與線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覆蓋網。(4)搭建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平臺。第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讓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就業與創業意義;認識各種職業特點、職業技能以及社會的需求情況,明確自己的職業偏好。第二,開展職業實踐活動。為高校大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實習機會,展開社會調查、走進人力資源市場、走進企業,親身體驗職業角色。通過就業創業指導平臺,讓學生提前走入社會,從而緩解對未來的恐懼,消除在就業方面帶來的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高校的大學生,在學業、家庭、社交、就業方面面臨的重重壓力。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工作,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重視程度不足、監督與約束機制不健全、咨詢機構未能發揮全部的作用、輔導員與心理聯絡員工作不到位等。我們需要在心理學視角下,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拓寬信息反饋渠道、制定干預措施、搭建輔助平臺,切實提高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云,張俊.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文匯,2007,(7)
[2]高芳芳.心理學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東北石油大學,2012
作者:郭玉華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探究
- 下一篇:企業財務分析管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