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詩歌教育內涵分析
時間:2022-11-05 03:03:46
導語:陶行知詩歌教育內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陶行知既是著名教育家,也是高產的大眾詩人,其詩歌創作與其教育改革實踐緊密結合,文學成就與教育成就相輔相成,注重詩歌教育性是陶行知詩歌創作的突出特點。陶行知詩歌創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試圖通過文學樣式,采用詩歌這種短小精悍的文體,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來宣傳他的教育理念,以達到對民眾進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陶行知詩歌蘊含了愛國愛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現代啟蒙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內容,彰顯出他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和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
關鍵詞:陶行知詩歌;平民意識;教育性;愛國愛民;生活理念;現代啟蒙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大眾詩人。陶行知先生一生為教育事業創造了具有實用價值的教育理論,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教育實踐成果,可以說,陶行知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我國的教育事業。作為一位教育家,他心系祖國和平民大眾,深知國家落后的原因,志在通過教育來喚醒愚昧落后的人們。因此,不少研究者對陶行知的定位也多是其“教育家”這一身份。事實上,陶行知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著述了幾百萬字的教育理論;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900余首詩歌,是個高產的大眾詩人。值得關注的是,他創作了近千首詩歌,在文學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但其詩歌創作是與他推行教育改革實踐離不開的,甚至可以說他在文學上的成就與其教育學上的成就是相輔相成的。他創作的大部分詩歌是為了更好地宣傳他的教育思想,他通過“文學”樣式,采用詩歌這種短小精悍的文體,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來宣傳他的教育理念,以達到對民眾進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細品陶詩,幾乎每首詩歌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簡單的詩歌形式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其教育內涵——陶詩所體現出的愛國愛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現代啟蒙教育等,彰顯了陶行知的愛國愛民情懷和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
一陶行知的平民意識
陶行知作為一位心系祖國和人民的教育家,在他身上有一股強烈的平民意識,這種平民意識是體現其詩歌教育內涵的思想根基。因此,要了解陶詩中的教育內涵,首先有必要對陶行知身上的平民意識做一番詳細闡述。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縣一個清貧的家庭,自幼便感受到了世事滄桑,深知農民生活的疾苦。他在平日的生活里,接觸得最多的也是貧民,12歲時,他就成為了家中的半個勞動力,經常與貧民們一起勞作。由于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陶行知對廣大貧苦大眾表現出無比尊敬與摯愛的態度,對那些有錢有勢者是極為鄙視和憎恨的。陶行知的生長環境使他自幼便形成了親民、愛民、為民、教民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后來發展成為陶行知思想性格的主干,貫穿在他一生的事業和人生道路中,推動著他開拓以人民為本位的文化思想路線,致力于建設中國性、平民性的民主社會。其次,陶行知是一位愛國人士,但他的愛國思想有別于古代的忠孝觀念和家國思想。中國古代沒有“社會”觀念,“社會”一詞是在近代中國才出現。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認為忠孝于家或者家族,便是對國家的忠;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成為歷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崇高目標。中國古人注重自身的修養和家族的利益而缺乏整體的“社會”意識和公民意識。陶行知接受了新的知識和文化,受西方思想觀念的影響,他不僅愛國,而且愛民。他認為一個國家,只有這個國家的公民融于一個大集體,具有一種“社會”意識,共同提高,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他深刻地認識到舊中國的封建和落后,尤其是舊中國教育的落后。他認識到“老八股”的傳統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的弊端,認為這正是中國教育落后的真正原因。舊中國廣大平民百姓無法接受教育、愚昧無知,民眾的落后是國家落后的根源。他同情那些在這個等級社會中無法接受正當教育的窮苦百姓。陶行知作為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懷著一顆愛國愛民的心,在社會生活中憑著自己的躬耕精神,通過積極的社會實踐對社會進行改造。他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平民教育事業,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平民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一生的愿望,他想以此來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創造新生活、創造新社會。再次,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青年陶行知置身于新的社會環境下,深受新的思想與理論的影響。俄國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逐漸傳入中國,使處于深重災難的中國人民看到了希望。作為無產階級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的馬克思主義很快就吸引了陶行知的注意力,他也逐漸由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自覺地向馬克思主義者轉化,最終他轉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位親密戰友。與此同時,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群眾思想和群眾路線、關心貧苦勞動人民生活的思想也更加堅定了陶行知的平民思想意識。陶行知一生為了人民,他是那個時代人民性覺悟較高的人。他在教育學和文學上的努力都是為了人民,是為了教化平民百姓,他所指示的道路是人民的道路、民主的道路。郭沫若評價他的詩歌是一部“人民經”;余之介評價他在教育上創造了新的民本主義的教育思想;茅盾也評價說“他的教育理論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場,可以說是人民本位的教育”,“適應人民的要求而又提高人們的要求”[1]。陶行知先生一門心思為了人民,他為人民而生,為人民而死,他骨子里的平民意識貫穿了他一生,他是人民的詩人,是人民的教育家。在其詩歌創作中,他的平民意識是彰顯其詩歌教育內涵的根基,也是其詩歌創作的最終目的。
二愛國愛民教育
陶行知是一位愛國愛民的偉人,“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顧亭林先生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凡是腳站在中國土地,嘴吃中國五谷,身穿中國衣服的,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應當愛中國。”[2]這是陶行知先生在其論文《預備鋼頭碰鐵釘》中對愛國主義最通俗的解釋和最真摯的情感表達。愛國必然包含著愛民的因素,所以陶行知不僅愛國,而且愛民,他愛農民、愛工人、愛廣大的勞苦大眾,有一種愛滿天下的精神。從愛國愛民出發,他決定“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決心為祖國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留洋博士,他從美國回來后,拒絕了大學校長等各種高官厚祿的職位,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從事農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事業,到鄉村與農民同生活、共生存,下田、鋤草、挑糞樣樣都干。陶行知的這個選擇不免遭來不少人的譏笑,甚至還有人說他是個傻瓜。陶行知并沒有因此動搖,反而更加堅定,他寫下《傻瓜》一詩來加以回應:“傻瓜種瓜,種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華!”(《傻瓜》)他注意到當時中國社會中教育的僵化落后,舊中國推行“老八股”的傳統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扭曲了中國的人心,廣大平民無法接受到正當的教育,思想愚昧、素質低下。他的選擇就是為了改變中國這種落后的面貌,他決定一輩子獻身于平民教育事業,用教育來愛國愛民、救國救民。除了在教育上體現他愛國愛民的思想外,參加的政治活動也足以體現他愛國愛民之精神。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之時,陶行知積極投身于愛國實踐活動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中華民族。他參加了辛亥革命地方起義,領導了南京“五四”愛國運動,支持曉莊師范學校師生反帝愛國運動,響應“八一宣言”,發表“共同聲明”,從事國民外交,爭取抗戰外援,反內戰反獨裁,爭取和平民主。據統計,陶行知從1936年7月到1938年8月的2年零1個月的時間里,共出訪26個國家,行程25萬公里,參加了一系列國際大會。在國外的2年里,陶行知共創作詩歌100首左右,詩歌成為了他最有力的宣傳武器。他利用一切機會爭取到國際上對中國人民抗戰的最大支持、同情和援助。他去馬來西亞和印度,了解當地人民的艱辛生活。在印度時,創作了詩歌《阿黑煞的農人》《不可親近的人》《印度三姊妹》《印度高利貸》,描寫印度貧苦人民的悲慘生活;在塞特,創作了詩歌《塞特的水上乞丐》,對塞特底層貧民用生命換取生存的遭際深表同情,同時對他們人窮志不窮的精神表達敬意;到達紅海后,他寫下《給愛西阿皮亞的戰士》,對埃塞俄比亞戰士抵御外敵侵略的英勇精神表達敬佩之情。陶行知在國外創作的這些詩歌,鮮明地表現出詩人對國外貧苦大眾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顆愛國愛民之心,在這個特殊的年代,擔負起振興中華民族的重擔。因此,在他創作的詩歌中,其中大部分詩歌都體現了其愛國愛民教育思想,洋溢著愛國主義熱情。早在1923年,在他早期的詩歌創作中,他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愿愛你,不愿害你。如果害你,就是害己。”(《國民與我》)鮮明地表達了人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就應該融為一體,要團結共處、相互友愛的愛民思想和情感。他后期創作的詩歌“我是中國人,我愛中華國。中國現在不得了,將來一定了不得!”(《中國人》)直接傳達出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他對祖國未來的光明前途寄寓了美好的理想。當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的水生火熱之中時,詩人懷著滿腔熱血,把詩歌當作打仗的號角、戰斗的武器,以熾熱的情感,唱破了喉嚨,號召人們團結起來向前沖。他教育婦女們行動起來,走出閨房和廚房,沖向救國救民的戰場,如《婦女大眾戰歌》;教育人們認清賣國賊,不做賣國賊,把握準槍桿的指向,如《槍桿向北》《槍桿向外》;呼吁國民黨積極抵抗外敵,與全國民眾共同拯救祖國,如《聯合戰線》。陶行知創作了大量的有關愛國愛民教育的詩歌,一是出于詩人本身愛國愛民的本性;二是由于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陶行知生活在半殖民、半封建地中國社會的后半期,在這樣一個國難深重、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陶行知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用他的詩歌和行動鼓舞著民眾的斗志,對軍閥混戰、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內戰進行了尖銳的批判。面對軍閥混戰,陶行知對其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如在詩歌《軍閥的鏡子》一詩中,詩人對北洋軍閥“壓倒主人自作主,揮霍兵餉如糞土,強盜進門不抵抗,主人趕賊他不許”[3]的做法表達了強烈的憤怒和批判。當帝國主義者入侵中國,中國處于水生火熱之中時,詩人的《不投降歌》對寧死不屈的中國軍人忠誠地贊揚,對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寄予無限的哀思。抗戰勝利后,繼之而來的是中國的內戰,祖國處于動蕩的命運之中。此刻,陶行知深感戰爭會帶給國家和人民極大的災難和痛苦,于是寫作《立刻停止內戰》,警示中國同胞的相互廝殺會帶給人民深重的災難,表達了詩人希冀停止內戰的強烈愿望。詩人對那些為爭取祖國解放、民族獨立做斗爭而犧牲的戰士,表達出強烈的敬畏之情,如《紀念“一二八”》《張故上將自忠殉國三周年紀念祭歌》等;對那些貪生怕死、投降賣國者進行了尖銳批評和猛烈抨擊,如《安內攘外》《槍桿向北》等。從這些詩歌可以看出,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人士,其詩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赤子情懷。陶行知詩歌中所體現的愛國愛民教育思想內涵,使得他的詩歌內容緊密地配合了當時政治斗爭的需要。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講,陶詩確實存在著一些具有標語口號“傳聲筒”式的傾向,但這是對詩歌新的發展方向的一種探索,出現不足之處也是在所難免,后人沒有必要苛責其創作。總之,人們從這一教育內涵中體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對“國家”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其也鼓舞了人們的斗志,在國家處于深重的災難之日,這些詩歌號召人們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愛國之心、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生活理念教育
陶行知根據中國當時的教育現狀,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揭示了人民教育的客觀規律,闖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普及人民群眾文化教育的新路子。[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要把教育和生活、學校和社會、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這一理論,不僅對近代中國和世界教育思想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對當今社會我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繁榮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也有啟示意義。他的生活教育理念不僅體現在其幾百萬字的教育論著中,而且他還通過小說、詩歌、雜文、散文、書信、演說等多種藝術形式對其進行宣傳,其中詩歌就是他運用最多的一種文體。在陶行知的詩歌作品中,除了一些抒發個人情懷、表達政治立場的作品以及游記之類外,其余詩歌大部分都闡述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其具體如下:首先,表達“生活即教育”的觀點。陶行知認為實際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可以提煉出人生真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認為生活出真知,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可以發掘出生活的真理;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活對教育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陶行知大部分教育詩都體現了這一觀點,如《孩子自己抱》《初學燒飯》《鄉下先生小影》《踏雪》《久病忽愈》《無量福》《保護栽的樹》《夏天打蚊子》《送禮》《懶姑娘》《四不可老》等。詩歌“早不做,夜慌張,三頓茶飯,忙殺懶姑娘”(《懶姑娘》),從簡單的日常生活做飯這一件事,教育人們不可懶惰,應合理分配時間,早點完成該完成的事情。再如,“自己的孩子自己抱,不抱孩子的太太沒人要!我從邁皋橋唱到夫子廟,人人都說刮刮叫。”(《孩子自己抱》)詩人創作這首詩歌,是因為他一位朋友的太太不喜歡抱小孩,整天把自己的孩子托給老媽子抱,所以他便寫下這首詩歌以此告誡母親要多抱孩子。陶行知在此詩詩前序言中也說道:“這幾句俚詞隨嘴念來,不過是為小朋友出一口氣。”[5]后來,他這位朋友的太太也因此改正了自己的行為。再如《自立歌》一詩通過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說明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賴別人的人生真理。《空想》一詩教育人們不能只想不做,要付諸于實踐,這樣才能心想事成。《懶姑娘》教育人們要懂得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合理安排時間,不要偷懶。《經濟后防鞏固》教育農民“自給”才能“自足”的道理。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陶行知善于從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中,總結出智慧和真理,來糾正人們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這些教育平民百姓的詩歌鮮明地體現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至今讀來,我們都能從中感受到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其次,表達“社會即學校”的觀點。在陶行知的看來,“學校”一詞有多種含義,概括起來就是:一是指那些專門性的、正規的教育機構,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學校;二是指人民大眾生活的場所,即社會。而在他看來,后者更為重要。陶行知在其文章《文化網》中說:“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6]陶行知認識到“老八股”的傳統教育與“洋八股”的奴化教育均不能適應人民大眾生活實際的需要,傳統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實際,是“死教育”。因此,他從推廣大眾教育的目的出發,提出了這一教育理念,主張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讓學生們從“鳥籠中”解放出來,與人民生活實際相聯系,在社會中不斷學習新的有用的東西,去改造弊病無窮的舊社會,創造新生活。“青天是我們的圓頂,大地是我們的地板,太陽月亮是我們的讀書燈,二十八宿是我們的圍墻。人民創作大社會,社會變成大學堂。”(《社會大學頌》)將自然界的萬物比作學堂的設施,整個大社會就是一個大學堂,任何人都可以在沒有圍墻的“大課堂”中互為師生,互相學習。在《詩人節祝辭》中,詩人直接鮮明地表達了“社會為學校,人民是老師”的觀點。《活的教育》中采用比喻的手法,將教育比喻為自由的鴿子,以此告誡教師們不要牢牢地將學生拴在學校里,要給予他們自由的學習空間,讓他們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小先生歌》中也唱出了學生的心聲:“我是小先生,看見鳥籠頭昏。愛把小鳥放出,飛向森林投奔。”(《小先生歌》)對比一下,就不難看出,陶行知的這一教育思想與早期青年教育思想非常相似。在看來,社會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接近社會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只有周知社會人生,才能為改造社會創造條件。[7]最后,表達“教學做合一”的觀點。首先,在教與學的關系上,陶行知反對傳統教育那種教師盲目灌輸知識給學生的做法,他認為教與學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教”與“學”,因此,他創造了“小先生制”的學習方法。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我是小先生,這樣指導學生:‘學會了趕快去教人,教了又來做學生’。”(《小先生歌》)號召千千萬萬個小孩子摒棄知識私有觀念,“即知即傳人”,教別人的同時也教自己,不做守知奴,“熱心好比火山噴,生來不怕霜和雪,踏破鐵鞋化愚蒙。”(《小先生》)像這樣的詩歌還有《兒童年獻歌》《兒童節獻詞》《送三歲半的張阿滬小先生》《送翁家山小朋友》《跟人民和小孩學習》等。其次,陶行知強烈反對學生只“學”不“做”,動腦不動手,嚴重脫離生活實踐。他在《兩位先生的對話》《賀寶山師范創校紀念》《賀安徽中學十周紀念》《兒童節歌》《手腦相長歌》等詩歌中強調,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對真理的真切體驗,“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腦相長歌》)總而言之,陶行知在其詩歌中灌輸的生活教育思想,通過直白易懂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可以從他的這些教育詩中化解愚昧的思想,學到生活的真理。
四現代啟蒙教育
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陶行知作為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明確指出,我們是現代人,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應該過得更為現代化,接受現代教育;因此,他試圖通過教育來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他在《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說:“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取得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并以現代的方法發揮我們的力量。時代是持續不斷地前進,我們必須參加現代生活里面,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8]由此可見,陶行知不僅追求社會的現代化,更強調社會中人的現代化、思想和感覺的現代化,并以此來引導行動的現代化和生活的現代化。陶行知在1934年提出“第一要整個民族現代化……第二要整個生活現代化……第三要整個壽命現代化”[9]71的教育宗旨,是他通過教育推進中國現代化的總綱領,通過教育實現對中國現代化長期實踐的總結和概括,也是他長期從事以教育推進中國現代化的總方針。[9]71他在教育上的現代啟蒙追求,在其詩歌中得到了鮮明的展現。這首先體現在他對個體生命尊嚴的承認和尊重上,而對個體生命尊嚴的承認和尊重其本身也正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根本性特征。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漠視和排斥個體人格和生命尊嚴。進入到近現代社會以來,可以說是中國的“文藝復興”,帶來了人的個體的解放,個體的生命和價值才得到一定的重視和尊重。陶行知的很多詩篇都表達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對兒童的尊重。他認為兒童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在創造力和能量,等待著人們用愛心去引導他們。為此,詩人強調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他創作的《小孩不小歌》一詩,告誡人們“小孩不小”。另外,詩人還創作了很多兒歌和關愛兒童、教育兒童的詩歌,如《小先生》《小先生歌》《小朋友》《變個小孩子》《兒童節歌》《兒歌》《廣西小孩》《“一二八”兒歌》《假如我重新做一個小孩》《兒童四大自由》《新唐僧》等,不斷呼吁人們關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體生命和價值,用心去呵護他們。潘涌認為陶行知“高標‘兒童中心’的教育理想,視學生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活力的智慧‘人’而育之,登高率先發起了對封建專制主義教育‘滅童’傳統的尖銳挑戰,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立人’主題的先河。”[10],他對陶行知尊重個體生命、關懷現代化教育思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次,陶詩中現代啟蒙教育思想內涵還表現在,陶行知將現代的新知識、新思想帶入詩歌中,以此來對人們進行啟蒙教育。詩歌《放爆竹》《村魂歌》就鮮明旗幟地喊出了“把新的驚起,把舊的嚇跑”(《放爆竹》)、“同去改舊村,同去造新村”(《村魂歌》)的創造新生活的愿望。《香姑的表姊說上海》《糊涂的先生》《鄉下老眼里的電燈》《趕上史考梯》《結婚雜感》《某女士就職》等詩歌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知識、新的文化:穿西裝的男士、火輪、電燈、微積分、火腿三明治、馬桶等一些新鮮的事物映入人們的眼簾,讓人們感受現代化的生活氣息。另外,在陶行知看來,中國教育的弊端在于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消滅了學生的創造力,而這又主要是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畸形教育觀念。因此,陶行知力求打破這一落后的教育體制,傳播現代化的啟蒙教育思想。他的詩歌《告書呆子》《學生或學死》《活的教育》《拉車的教員》《教師歌》《兩位先生的對話》等要么是對傳統教育體制進行諷刺,要么是傳播嶄新的現代化教育思想。詩人創作這些具有現代啟蒙教育思想內涵的詩歌,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的。陶行知認識到廣大民眾思想的保守、愚昧,人們的思想變化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進程,意識到只有通過對這些新知識、新文化的傳播,開啟現代啟蒙教育,才能拯救思想落后的人們,拯救愚昧落后的國家。再次,陶詩中所體現的民主教育思想也是其現代啟蒙教育思想內涵的展現。“民主”是西方文明現代化進程的產物,中國的民主之路遠遠晚于西方國家。民主或民主社會,是近代中國人向往和追求的社會理想。陶行知對建立一個民主國家抱有極大的希望。早在金陵求學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對民主社會的渴求,立志將來致力于創建一個民主共和國。留學期間,受歐美民主思想的感染,他更是下定決心要創立一個民主國家。因此,回國后,他積極投身于民主宣傳與民主運動的實踐中。在風起云涌的民主運動中,他借助文字、歌詠、講演和日常交談等多種方式,不遺余力地為中國社會的民主化搖旗吶喊,不遺余力地為中國社會的民主化道路披荊斬棘。[9]161在其人生晚期,陶行知致力于倡導和實踐民主教育活動,積極號召鼓勵民眾行動起來,爭取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社會。關于民主教育和倡導民主社會的理論不僅滲透在其大量的理論文章中,還體現在他創作的大量詩歌中,如《民主》《民主第一》《民主到那里去》《科學與民主結婚歌》《民主進行曲》《向民主小姐求愛》《迎接民主年》等詩歌都體現陶行知的民主思想。民主社會彰顯一個嶄新的時代,它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的體現。中國幾百年的封建社會長期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民主所代表的啟蒙思想是人們的共同追求,它是人民治理自己的國家、真正做國家的主人的體現。所以,陶詩中所彰顯的這一現代啟蒙思想教育,有利于人們為實現建立一個民主社會的目標而不懈奮斗。陶行知用詩歌的形式,宣傳他的民主思想,為民主謳歌。在詩歌中,他高聲呼喊:“民主第一!民主至上!民主萬能!民主是應該無所不在。”[11]強調民主要到兒童隊伍里去,到前線去,到士兵里去,到農村去。陶行知通過詩歌的力量,向大眾宣傳民主思想教育,號召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民主運動中來,共同建立一個民主社會。陶行知的詩歌創作致力于宣傳其教育思想,這一創作特點使其詩歌不免帶有比較明顯的概念化毛病,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從文學角度來講,這也是他對中國傳統詩教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也可以說是其詩歌的亮點所在。在陶行知與他人合編的兩本教材《平民千字課》和《老少通千字課》中,他將自己創作的大部分詩歌編選入教材來教導民眾。不僅其詩歌的思想內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而且其嶄新的詩歌形式(如自由詩體、白話口語入詩等)對傳播新文學(新詩)也有一定的宣傳作用。以詩歌受眾(即平民百姓)的接受能力為基點,采用大眾化、口語化等不加雕琢的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語言,以及符合人們慣常思維邏輯的語法結構,以貼合平民欣賞風格和易于接受的外在形式,來傳達其詩中蘊含的教育內涵,是陶行知詩歌的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陶詩所體現出的愛國愛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現代啟蒙教育等內涵彰顯了陶行知愛國愛民的情懷和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這些詩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結晶,不管是從其對當時社會所造成的實際影響來看,還是從其對當今社會的啟示意義來看,都有著極其重要的詩學意義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茅盾.我所見的陶行知先生[G]//陶行知先生紀念委員會.陶行知先生紀念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46:148.
[2]陶行知.預備鋼頭碰鐵釘[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7.
[3]陶行知.軍閥的鏡子[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7.
[4]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基金會.為中國教育改革探路[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211.
[5]陶行知.孩子自己抱(前序)[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3.
[6]陶行知.文化網[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30.
[7]李仁卿,任保印.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管窺[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2(2):71.
[8]陶行知.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M].北京:新北京出版社,1951:22.
[9]吳擎華,朱小蔓.陶行知與民國社會改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10]潘涌.論陶行知的教育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2):126.
[11]陶行知.民主第一[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6.
作者:向阿紅 單位:武漢大學
- 上一篇:藥物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分析
- 下一篇:農村城鎮化健康發展源動力分析
精品范文
10陶行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