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探討

時間:2022-10-10 02:03:00

導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探討

所謂教學過程最優化,就是在規定時間內,使學生在教養、教育和發展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切實做到“輕負擔、高質量、優素質”,我進行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最優化探討,本文就此談一些實踐體會。

擬定最優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握著整個教學過程的導向;擬定最優教學目標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前提。最優的教學目標具有全面性、適度性和區分性。(1)全面性。指教學要完成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大任務。在擬定教學目標時要深挖教材中的潛在因素,結合學校的具體教學條件和學生現狀,定出具體教學目標,確定認識、理解、掌握和熟練掌握四級要求,區分出知識和方法、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思維能力、數學語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習慣的培養等多種要求要有計劃地落實到每節課的教學中,使每節數學課盡可能地完成多項任務。(2)適度性。擬定教學目標時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牽強附會,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認為目標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應該使教學目標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以及年齡特點相適應。如: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標,同一年段在不同階段所培養的目標也不同。(3)區分性。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其教材內容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并存在著層次性。在擬定課時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前后課時之間相互依存、發展、鋪墊、延伸的關系,要體現出每個課時教學目標的層次和側重點。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如果將教學目標比做骨骼的話,那么教學內容就是肌肉,教學目標要依附于教學內容,才能充分顯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實現“省時”、“高效”。教師手中的教科書只是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前提條件,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課時教學內容,克服隨意性。教師要吃透教材,領會教材編排意圖,根據教材特點,圍繞教學目標,考慮學生實際,做到密度恰當、坡度適當、深度得當。對于學生剛接觸到的新知識,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難點的,內容應適當少安排。有些知識雖然是學生剛接觸到,但難度不大的,可以利用舊知識遷移的方法,另外可適當多安排些內容。這樣,可以從教學內容上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選擇最佳教學方法。

要取得教學的“最好效果”,就要通過最佳教學方法來實現,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關鍵。(1)教的優化。教學方法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為解決教學、教育和發展任務而開展有秩序的、相互聯系的活動辦法。由于活動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心理特征、學校具體條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對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則,要引導學生展開思維,堅持訓練學生獨立地依靠已有知識去學懂新知識,突出教學內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達到以綱帶目,以簡馭繁。(2)學的優化。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是教授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統一。陶行知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所以,要改變重教不重學的狀況,就應把學法研究列入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探討中。

小學階段兒童思維發展最本質、最基本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教學中運用直觀演示畢竟是教師演、學生看,學生還是處于被動位置。學習是學生的一種過程,要使學生會學,就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要讓學生動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去聽。通過組織學生量一量、做一做,引導他們去探索,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心理過程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