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的作用

時間:2022-12-18 10:43:56

導語: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的作用

[摘要]流動兒童適應性已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基于流動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的適應性、校長道德領導力的特點及其運行機制,校長道德領導力與流動兒童城市生活與學習適應性之間構建起內在的促進機制,形成獨特的“波輪瀑布”促進機制。在教育實踐中,學校可通過建立校長道德權威、發揮校長道德領導五力、分享校長道德權利和建構“道德—學習—文化共同體”,以促進流動兒童適應性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道德領導;校長道德領導力;流動兒童適應性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流動兒童的適應性問題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教育實踐中,流動兒童適應性重點表現在生活和學習方面,體現為跟隨父母流動而一起外出的孩子為適應遷入城市的生活環境而不斷調整行為方式,逐漸同化、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繼而融入遷入地的社會生活和學校學生的過程和能力。流動兒童城市生活與學習適應性的機械性、漸進性、建構性和多元性等特征,由內而外地呼喚一種高層次、高級別的價值引領、整體耦合力量。流動兒童群體在入學升學、學科學習、素質拓展、人際交往、家校互動等方面的則弱勢地位呼喚一種對公平、正義、倫理、打破不平衡的學校權威力量。基于薩喬萬尼的道德領導理論,道德,作為領導的核心,它體現了校長所認可和尊崇的價值觀念和信仰體系。作為道德領導者的心靈圖景,道德所包含的人本、公平、正義等方面內容符合流動兒童的主體利益,以其對教育公平、權威變革的訴求。而基于管理過程的校長道德五力,即道德領悟力、道德前瞻力、道德決斷力、道德感召力、道德執行力通過人文關懷的權威的、能動的、變革的力量和完整的管理過程環來化解流動兒童同新城市、新學校、新環境的沖突,整合多方教育資源以促進流動主體的融入。

一、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

適應性的促進模型——“波輪瀑布”機制模型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城市生活與學習適應性的促進作用在運行過程之中方能發揮出來,其實質是在校長的道德領導下,教育主體、教育要素、教育環境和權威因子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這也就形成了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適應性特有的促進路徑——“波輪瀑布”機制。圖1可見,在學校場域中校長道德領導力在具體的學校教育和管理實踐中形成道德驅動力。這種道德驅動力一方面如同機械波輪一般,向上形成渦旋動力,使得流動兒童與學校各教育要素進行充分的碰撞與攪動,以實現自凈,促進流動兒童的適應性;另一方面通過校長對利益相關方分享道德領導權力,道德驅動力經由側面權力分享通道驅壓向上,形成水流瀑布,產生新一股管理勢能作用于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促進流動兒童的發展。至此,在校長道德領導力的驅動下,學校道德領導呈現出一種以“波輪瀑布”為特點的半開放的動態閉環模式。

二、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適應性的促進機制

校長道德領導力對流動兒童適應性促進機制模型直觀地體現校長道德領導力作用于流動兒童的力維方向和運行過程。該機制模型的重要組件都具有相應的學理依據和實踐思考。(一)波輪驅動——道德核心。薩喬萬尼認為,領導是與心靈有關,而不是與心理學有關,而完整的領導過程應當是一個回路,即領導之心(我認為有價值和我所信仰的)塑造了“領導之腦”(我關于世界如何運作的心靈圖景),“領導之腦”驅動了“領導之手”(我的決定、行動和行為),反之對領導行動的反思又能進一步反哺、發展領導者的價值、信仰和心靈圖景。由此可見,領導之心,不能僅是科學與理性,更上升到道德層次,融入符合當下社會的正確價值觀念和崇高教育信仰,從而驅動決策和行動。道德成為校長領導的核心,形成蘊含人文關懷、可持續、高層級、強有力的驅動力。它配合道德五力外輪,組成促進流動兒童適應性的動力源——波輪驅動。(二)心型漩渦——道德五力循環。校長道德領導力是指校長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信仰和文化力量,以道德權威為基礎,影響師生員工追隨,建構、踐行共同愿景,促進師生員工自我領導和學校發展的過程、行為和能力。在波輪驅動下,校長道德領導五力于教育管理實踐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循環,即校長通過學習、批判、頓悟、能力建構自身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道德領悟力),敏銳地把握當前的社會和教育領域的價值觀念變化動向,特別是對教育變革中師生文化的診斷和前瞻(道德前瞻力),繼而校長在分析、統整各方信息和教育要素的基礎上,在“領導之心”的驅動下,做出滿意的教育決策(道德決策力),通過道德權威影響師生員工,使眾人行(道德感召力),校長與師生員工一起踐行共同愿景,以促進自我生長和學校發展(道德執行力)。對行為的反思,進一步完善、促進校長的道德領悟和價值構建。如此往復,循環不息。(三)瀑布水流——領導“分享”。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管理活動在波輪驅動和心型漩渦力作用下已經可以有序開展,并慢慢促進流動兒童的改變和適應。然后如果在學校管理機制中開辟多重渠道將道德領導進行“分享”,則可以分享并借由波輪旋轉力而產生出強勁的壓力,從學校管理的多個側面形成瀑布水流作用于學校場域。被譽為“水流革命”的瀑布水流運用于機械領域,大大提高其運作效能。同樣道德領導理論所闡發的“通過價值進行領導”、“領導的替身”的思想也是哲學認識和領導科學上的一次革命。雖然有些學者也質疑道德領導理論在中國適應性,但我認為結合儒家傳統的道德管理思想、陶行知的道德領導思想以及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小學師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與改革、教育管理民主化變革等背景,薩喬萬尼的思想不僅對我國校長領導力理論的發展有所借鑒,與“教育治理”中校長應與教育中的利益相關方分享權力的理念向契合,并對于價值構建的高度來克服流動兒童的文化沖突、教學和生活的不適應,促進其自我德行的生長,有正面的促進作用,同時對傳統的校長行政管理也是一種突破。(四)動態水域——“道德—學習—文化共同體”。1.水之隱喻在東西方文化中,水寓意豐富,它表示純凈、平淡、情感、心境等,并具有流動性。由于水的運動性、生命力、自然力的隱喻,水在“波輪瀑布”機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代表學校的常態教育活動和師生員工的學校生活狀態,及基于此形成的文化特質。水可根據自身水質狀況和整體的水流成分(如融入其它的強效物質成分:短期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某種教育變革等)對水域中的主體(流動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2.水域象征水域主體(流動兒童)、水中豐富物質成分的蘊養,配以漩渦、水瀑的流動性水紋律動,在箱體(學校場域)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動態水域——道德與學習共同體。借鑒布洛和斯格特的共同體理論,“波輪瀑布”機制中的“道德—學習共同體”是以學校各種道德與學習關系和感知的相互依賴和互動為核心,形成一種基于共享的價值觀、教育信仰和學校文化為約束的、將校長與師生員工練成一體的結構。“道德—學習—文化共同體”不僅包涵校長的“授權”、分享學校行政督導和教師督導的共同道德和價值紐帶,以及聯結情感、規范和道義的教育團隊和學習團隊和精神,還能促進流動兒童自我領導、自主發展的思維范式、行為和文化的轉變。(五)物體自凈——流動兒童適應性提升在教育實踐中,學校以校長道德權威為核心,以道德領悟力、道德前瞻力、道德決斷力、道德感召力、道德執行力為抓手,以“校長—教育利益相關方”權力分享為突破,以建構“道德—學習—文化共同體”為統整,對流動兒童的城市價值認同性和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學習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進行價值結構、道德關懷和文化浸潤,經過認知、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調整,使其在學校的“道德—學習—文化共同體”中磨合沖突、自主領導、自我生長,促進流動兒童、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融。這一系列的內外部力量的融合促使兒童形成一種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使得個體自身與外部學習與生活環境的逐漸匹配、協調,如物體在自身和水域共同作用下實現自凈的過程,真正達到對新城市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及自我認識等方面的認同、接納和融入。

參考文獻:

[1]蔡怡.道德領導:學校管理的范式轉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薩喬萬尼.校長學:一種反思性實踐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馬煥靈,孫曉瑩.薩喬萬尼學校道德領導理論之中國適應性批判[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3).

[4]呂迎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力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5]Sergiovanni,T.J.,MoralLeasership[M].Jossey-Bass,1992:P5-8.

作者:邱心玫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