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分析
時間:2022-01-24 11:22:27
導語: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是新時代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對中國夢的實現有密切的關系[1]。為更直接地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研究者從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三方面對寧波工程學院在校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本次調查以寧波工程學院所有在校學生為總體,進行隨機抽樣,發放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655份,有效回收率93.6%。樣本的性別比例、專業差異、教育水平等因素在選取過程中受到了控制以抽取相對合理的調查樣本。樣本基本情況見下表。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基本狀況,本次調查對寧波工程學院的學生進行了四方面的調查:經濟狀況、政治信仰、價值取向與道德取向。1.1大學生的經濟狀況經濟基礎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基礎性的影響。同一個人在無收入的學生時期和進入社會的職業人士時期,思想道德狀況會有很大的變化。因此,在研究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之前,我們必須了解被調查者的經濟狀況。結果顯示,被調查者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父母,約95%的學生長期接受父母的資助。在被調查者中,72.21%的學生生活費全部來自于父母,僅有4.12%的學生生活費用完全來自兼職工作。綜合來看,總計有約26.5%的學生開始自力更生,逐漸脫離對家庭的依賴,朝著經濟獨立的方向努力。還有1.22%的貧困學生,他們的生活費來自助學金和好心人捐助。從整體上看,絕大部分大學生在經濟上仍然依靠家庭和父母的支持,并不具備經濟獨立性。也就是說,大學生群體從經濟上可以認為是純粹的消費者。他們與社會的關系是較為單純的消費者和消費品提供者的關系。從精神上來說,他們的思想主要受到家庭、學校、同輩以及社會主流文化產品的影響,相對比較單純。從物質上來說,他們的基本物質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經濟壓力小,所以思想道德狀況可能會偏向理想化。1.2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國家認同,對共產黨也有較高的認同度。但是在信仰上,當代大學生趨向于多元化和虛無化。當代大學生對社會時政的關注度較高,同時受媒體的影響較大??偠灾?,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變得更加務實和接地氣。比起追求信仰,他們可能更關心當下社會中發生的事,也更愿意奉獻,使國家和社會變得更好。1.2.1高度的國家認同感在被問到身為中國公民是否為祖國自豪時,有90.31%的學生選擇了是,5.23%的學生選擇了否,4.46%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為祖國感到自豪即是對祖國的認同感,是對國家歷史和現狀的認同,也是對祖國文化和經濟發展道路和政策的信心。在面對這個問題時,當代的大學生表現出了非常高的國家認同感。1.2.2政治信仰對象多元化隨著經濟上的逐步獨立,大學生在政治上也開始逐步摸索屬于自己的政治立場。他們對政治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不再狂熱崇拜和盲從,拒絕被動接受外界觀點。更有少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根據自己的政治信仰進行思考和實踐。但是,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對信仰較為冷淡,表示信仰對他們沒有影響。調查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肯定信仰的力量,選擇“信仰是支持我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的學生占調查總數的44.65%,而選擇“不相信,信仰虛無縹緲”的占8.56%,另有46.79%的學生持中立態度。在大學生政治自主性不斷增強的當下,他們的思想觀念處在不斷地變化和更新的狀態。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政治信仰多元化,強烈地沖擊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調查顯示,有26.72%的學生信仰共產主義,53.89%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剩余的學生則持有不同種類的宗教信仰。1.2.3入黨愿望強烈,但有一定的功利性當代大學生對共產黨的認同感強,有強烈的入黨愿望,但是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較為薄弱。調查中有59.69%的大學生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15.57%的大學生不打算或者尚未打算入黨,24.73%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但是當問及有入黨愿望的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時,單純出于信仰共產主義而入黨的占18.81%,認為入黨為他人和社會多做貢獻的占61.3%,“能得到好處”的占9.76%,“周圍要求入黨的人比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的占10.13%。以上調查數據表明:當前大學生入黨僅有少部分因為完全純粹的信仰因素,高達61.3%的大學生,把加入共產黨看成為他人和社會多做貢獻的基礎。其次,約有19.89%的學生動機具有一定的功利主義傾向。可見,仍有少部分大學生入黨缺乏足夠的思想引導,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因勢利導,鼓勵他們樹立更高層次的理想信念。對不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者的調查顯示,37.38%的學生是因為個人條件不成熟才不加入共產黨的;另有25.23%的學生表示加入共產黨和個人成才沒有關系,因此并不愿意加入共產黨;此外,還有12.15%的學生表示“黨的宗旨不符合個人的信仰”;最后還有25.23%的學生表示加入共產黨會受到各方面的約束,自由會受到限制。1.2.4普遍關注時政,受媒體影響大大學生普遍對當前的時事政治有所關注,而他們了解時政的主要途徑是媒體。調查結果顯示,有31.45%的大學生經常關注國內外時政,還有65.5%的學生偶爾關注時政。在關于獲取時政信息途徑的調查中,有89.01%的大學生表示他們是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較新的媒體來了解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的,另有5.8%的大學生通過報章雜志等紙媒來了解,3.82%的大學生通過同學、朋友、親戚,還有1.37%的大學生是通過思政類課程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學生表示他們是通過學校宣傳欄來了解時政及社會熱點的。此外,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有10.53%的學生經常和同學討論時事政治,35.42%的學生有時會討論。為了調查大學生對時事政治的了解程度,我們讓被調查者回答是否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結果顯示,有33.74%的學生明確回答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有54.96%的學生回答“知道一點”,還有6.26%和5.04%分別表示“只是聽說過”和“完全不知道”。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度高,但是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新媒體。家庭、學校和傳統報章紙媒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已經變得微乎其微。因此,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時政宣傳時,必須積極利用新媒體,用受大學生歡迎的新形式來進行包裝,而不是循規蹈矩地使用傳統的宣傳手段。1.3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價值取向自我認知指的是個體對自身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本次調查也加入了相關的問題。結果顯示,39.39%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有理想,有抱負,積極為自己的目標努力”;有50.23%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理想但無相應計劃,憑感覺”;另有9.01%的大學生表示自己“無所追求,隨遇而安”;剩下的1.3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消極度日,感覺自己前途迷?!?。價值取向是指個體對價值追求、評價和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價值取向作為個體行為的終極指導,對當代大學生承擔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具有重要影響[2]。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主流上仍保持著健康向上的狀態,但從趨勢上看他們的價值取向正日益多元化。調查顯示,50%的學生把“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29.82%的學生選擇“生活舒適,家庭美滿”,11.77%的學生選擇“社會地位的高低,是否功成名就”,3.82%的學生選擇“財富的多少”,4.59%的學生選擇“不清楚,沒想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對個人利益的肯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更加務實、個人化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就整體而言,當代大學生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實際利益的獲得。調查結果顯示,有50%的學生的價值取向側重于“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另外50%的學生的價值取向則更加側重于自我的發展。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當前,有少數大學生的價值觀開始偏離主流。因此我們也在調查中詢問了當代大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結果顯示,公民道德教育的缺失及文化認同感的缺失(29.01%)及互聯網上各種不良思潮的侵蝕及不當的社會輿論導向(28.09%)被認為是大學生價值觀偏離的主因。還有19.54%的學生認為市場經濟下金錢至上的負面影響造成了大學生價值觀的偏離。“大學生個人價值觀的缺陷及不成熟”和“高校缺乏有效的教育及引導”也被15.57%和7.79%的學生認為是大學生價值觀偏離的主要原因。從整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變得更加務實、多元化、個人化,但其主流保持著積極向上和充滿活力的狀態。1.4大學生的道德取向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道德取向也在發生變化,道德觀的個人差異逐漸擴大。當代大學生傾向于使用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而并不是干涉其他人的行為。調查顯示,多數大學生能夠遵循社會主流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例如當公交車上需要讓座時,81.53%的學生選擇馬上讓座。在遇到認識的老師時,80.61%的學會選擇見面問好。在關于作弊的調查中,68.7%的學生認為是原則問題,堅決不能作弊;有16.95%的學生認為大考要認真,小考則可以放水;5.80%的學生表示作弊要視老師查得嚴不嚴來決定;還有8.55%的學生認為要是為了不掛科那就可以作弊。但是在遇到他人不道德的行為時,多數學生都不會選擇主動制止不道德行為。比如在食堂中有人插隊時,只有26.72%的學生選擇制止并批評,有59.24%的學生雖然認為插隊不道德但是卻也不會主動站出來制止。當被問到如果遇到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時,只有15.11%的學生明確表示會當場制止并批評,還有56.03%的學生會事后私下指出。綜上所述,超過半數的大學生面對不道德的行為選擇了沉默或者明哲保身的態度,僅有少數學生愿意站出來制止不道德的行為。在兩性關系的道德方面,當代大學生顯得較為寬容和開放。當前大學生中只有32.37%的人認為戀愛是為了選擇人生伴侶,剩下的學生則各自懷抱著不同目的。體驗人生增長經驗(33.59%)、排解空虛寂寞(19.08%)、滿足生理需求(4.27%)、證明自身價值和魅力(5.65%)是當前大學生戀愛的主要動機。還有5.04%的學生則只是從眾,并無明確目標。在如何看待公共場合中大學生情侶過分親熱的行為上,8.09%的學生表示完全可以接受,59.08%表示可以接受,但是應該注意場合;明確表態這是不文明行為的則有17.40%,剩余的學生持中立態度。在對待婚前性行為上,大學生也表現出相似的開放態度。14.81%的學生表示很正常,也會這么做;53.44%學生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一定會這么做。持明確反對意見的學生有19.38%,剩余學生則保持中立。當前大學生對自身所在群體道德素質的評價較為中性,有67.94%的學生認為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一般;持正面態度的學生比例在兩成左右,有4.27%的學生認為很好,有16.64%的學生認為比較好;剩余的持負面態度的學生總計占一成左右。在影響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各方面因素當中,77.71%的學生認為社會風氣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64.73%的學生認可家庭教育是影響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另有超過半數(51.11%)的學生認為學校教育和個人素質也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主要的影響。只有14.05%的學生認可政府引導會對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產生主要影響。
2大學生對當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評價
為了解大學生對當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評價,研究者在調查的最后邀請所有被試者對當前各類思政教育建設手段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大學生最為認可的教育形式是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58.78%支持率)。受歡迎程度相對較低的思想道德建設手段有教育式和灌輸式宣傳,這兩項的支持度均未過半,有44.43%的學生支持課堂教學,34.66%的學生支持新聞宣傳,32.52%的學生支持網絡課堂等培訓教育,還有29.77%支持專家專題講座。受歡迎程度最低的是道德模范人物評選及宣講活動。在其他意見當中,也有學生表達了實踐大于灌輸,身教勝于言傳的觀點,他們認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已經基本固化,需要通過長期系統的實踐教育和榜樣引導才能改變。以上的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已經不樂于接受傳統的思想道德建設方式,不再盲目接受外界灌輸的道德標準。所以針對這批新時代的大學生,學校在進行思想道德建設時,必須要重視方式方法的創新,必須要與時俱進,通過新渠道(微博、微信公眾號、在線直播、短視頻等)、新包裝(網絡公開課、微電影等)來吸引學生[3],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來引導他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水平。
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對策與方針
由調查結果可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現實化的特點,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深入學生思想生活,通過不斷創新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傳播能力[4]。3.1多管齊下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加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時,教育工作者可以從政治信念、愛國主義和思想品德這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強化[5]。加強政治信念教育。通過新媒體、新形式的包裝,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及理論內涵,推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宣傳工作,使學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從而更好地了解并支持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大力宏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感。高校可以利用重大節慶日、紀念日以及各類時政熱點事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對歷史、國情、民情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團結精神。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喚醒學生道德意識。高??梢越Y合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并借此傳播道德文化,普及和強化基本道德觀念。在高危時期(例如考試周等),高校還可以通過預防性宣傳的手段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校園正常教學和生活秩序。3.2明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方針首先必須明確的是,開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面向學生、面向實踐、形成合力,切實地解決實際問題。面向學生指的是一切教育需要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面臨的困難。高校工作者需要培育壯大以學生黨員為主的先進群體,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溝通作用,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此外,輔導員、班主任等一線思政工作人員要經常深入宿舍與學生交流,全面及時掌握第一手的學生思想動態并加以引導。面向實踐指的是各類思想教育手段需要能夠有效地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根據調查的結果,過去的思政教育手段已經落后于時代,無法吸引當代大學生了。高校工作者必須針對“90”后特點,用新內容、新形式來包裝現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強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形成合力指的是高校各部門需要通力合作,建設多維度、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黨、政、工、團多方配合,院、系、班三級協同管理,達到全天候、無死角的育人目標,使思想教育工作能夠覆蓋到全體在校學生。
4結論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呈現出的新特點、新狀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規律,注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建設的系統性,提高教育方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進行高校思想道德體系建設時,教育工作者需要從政治信念、愛國主義和思想品德這三個方面著手,以生為本,各部門全員形成合力,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使思想道德教育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陸士楨.和諧社會中大學生的角色建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1):1-6.
[2]丁三青,王希鵬,李金明.徐州市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7-21.
[3]李寧.新媒體時代河北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與研究[J].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學術研究,2015(10):48-52.
[4]王肇飛,彭家龍,王丹.“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09(25):152-153.
[5]杜坤林,諸鳳娟.“90后”大學生道德價值取向實證分析與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3):53-56.
作者:葉晶晶 張岑 王崟凱 單位:寧波工程學院
- 上一篇: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優化
- 下一篇:網絡對思想道德發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