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認識與思考

時間:2022-02-19 05:51:00

導語:對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認識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認識與思考

自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來,2000年中國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小學和初中各學科《課程標準》,并在部分地區學校試行;2002年9月,試行范圍進一步擴大,繼而頒布了新的高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至此中國教育迎來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課程改革,從指導思想和內容框架方面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面對新的體育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本文想談幾點認識與思考。

一.對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認識

(一)新課標與體育與健康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繼承與發展是此次基礎課程改革的特點。新課標更為徹底的摒棄了以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那種“學科中心論”的教學模式,更為充分地突出了教學中心是學生這一主體。同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將“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學校體育目標而言,強調“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又必須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一教學理念和國際上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課標促使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理念更為完善

新課標通過試行有著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它進一步規定了體育與健康課必須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強調體育教育增進學生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的功能,在體育教學史上將體育功能延伸至社會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即;(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2)激發學生體育活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4)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它不僅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明確了體育教學的目標,而且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新課標的領域目標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領域目標相吻合。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課堂教學在體育教學大綱的規定下,為實現體育課目的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三項任務,即: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與道德意志教育。為完成這三項教學任務,教師備教材,備器械,寫方案,吃力地去教,學生費勁地去學;心血與汗水付出多多,匯報與收益卻少之又少;以至于學生跨出校門,走向社會仍不知體育課上學了些啥?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教學模式上的遺憾。而新課標推陳出新,拾遺補缺,以發展的觀點提出了五個領域目標,即:運動參與;知識技能;身體發展;心理發展;社會適應。這五項領域目標較之于三項任務,更加完善、具體。在培養人才方面,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更適應于現代社會教育,適應于社會未來。

二.對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的思考

(一)新課標下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內容的選擇

新課標下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再向以前教學大綱那樣有統一規定,因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當然,原則上必須求穩求實、且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第一,系統知識與系列活動的關系。教學內容選擇的關鍵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科課程中知識、原理和技術在活動中直接經驗的感受與體驗的相互轉換,使學生愿學樂練,受益終生。第二,考慮到民族、地區及城市與鄉村差異的關系,因而盡可能地從實際出發,挖掘鄉土教材和民族傳統教材,注重所選教材的特點,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發展身體素質練習的教材;(2)游戲類教材;(3)各項體育活動的基本技術和基本戰術在實踐中的運用;(4)鄉土教材和民族傳統教材;(5)韻律體操與舞蹈、娛樂體育和醫療保健體操等項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膽創新。

(二)新課標下體育與健康課教學結構的變化

首先,從師生關系上講,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在是系統地傳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術與技能,而是啟發、誘導學生根據計劃目標,自身的興趣、愛好,來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項目的練習。教師的作用重在引導和指教,身體練習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其次,從組織教學方法上講,技術、技能的學習不再是精講多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是多姿多樣,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及組織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向學生進行適當的示范、表演、指導、輔導及總結,教師的作用重在引導和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其教學組織形式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運用并有所創新,采取諸如教學分層式、自主選擇式、自主結合式、俱樂部式等。不求規范統一,但求學生練習主動積極、創新求趣。通過創新求趣,張揚學生個性,進而縮短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公務員之家有”版權所

(三)新課標與體育與健康課的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對學生身體能力的評判,而忽略了教學評價中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通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也忽略了身體差異與體能大小,因而教師與學生大多追求分數。致使客觀上的分數與實際能力脫鉤,因此不利于發現與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不利于了解學生的需求;不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確立自信。其數字式的分值往往損傷了學生的自尊,扼制了學生個性的張揚。新的體育與課程標準提出了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以及學生互相評價相結合,同時又專門提出了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的了解與運用,重視參與性、健身性及娛樂性的統一。即客觀求實,承認差異,又注重能力發展。使評價體系盡可能地反映出學生情況,評斷更趨于合理。這種較為客觀體現“健康三維觀”的教學課程評價體系,不失為教學改革上的一次飛躍。

總之,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給學校體育教學帶來了一場革新,無論是教材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框架結構,它將更有利于實現體育的社會功能,體現體育育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