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6 11:07:00
導語:經常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存在問題,論述參加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智力、情緒、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惜傷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屢有發(fā)生,且有上升趨勢。如2004年2月23日發(fā)生在云南大學的四名大學生被殺的“馬家爵殺人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fā)揮體育鍛煉的獨特功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1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健康是人類生命延續(xù)的基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詮釋不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人們對客觀世界和自身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對健康的認識更加確切,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健康”的界定為: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善狀態(tài)。即應該從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來對人的健康進行評定。
隨著健康意識地不斷更新,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fā)展成為最佳的狀態(tài)。即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敏銳的智力和具有適應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能力的心理狀態(tài)。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社會成員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社會上心理疾病的患者與日俱增。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全球目前至少有5億人存在各種精神心理問題,約占全球總人數的10%。大學時期是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發(fā)展趨于成熟的時期,大學生由于學習、擇業(yè)、交友、經濟壓力和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因素的影響,精神負擔過重,因而導致了許多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國家教委于1989年在全國范圍內對12.6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抽查,結果表明,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近年來,大學生中因此而引發(fā)的出走、休學、退學以及自殺、兇殺等惡性事件也呈上升趨勢,尤其讓人憂慮的是這一數字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據最新公布的統(tǒng)計,30%的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馬家爵殺人案”便是由于心理問題引起的極端行為事件,因此心理問題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首要問題。
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鍛煉作為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體育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既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有關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各項體育活動都需要參與者具備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堅定的信心、勇敢果斷的意志等心理品質作基礎。長期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心理健康,治療心理疾病。迄今為止,己經有許多學者就體育鍛煉與一些心理健康指標(如情緒、人際關系、認知過程等)之間的關系,以及體育鍛煉對治療心理疾病(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因此,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時代賦予學校體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2.1體育鍛煉促進智力發(fā)展智力是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即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的綜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維能力。體育鍛煉對人的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方面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使大腦充分獲氧,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加敏捷靈活。體育運動還可以增強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的轉化能力,從而加強神經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提高反應性和靈活性,對智力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
2.2體育鍛煉對自我概念的影響自我概念是指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心理、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所組成的。由于體育鍛煉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它總是與人群發(fā)生著交往和聯(lián)系,因此,人們可以通過進行體育鍛煉來達到增強體質、調節(jié)心理問題、提高自己適應環(huán)境和適應他人的能力。許多研究表明,體育鍛煉有助于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如,Valliantetal(1985)有關體育鍛煉對老年人認知和生理影響的研究發(fā)現,鍛煉者自我概念在體育鍛煉后有顯著的加強。Plummeretal(1987)有關有氧鍛煉對女大學生自我概念影響的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鍛煉的受試者比習慣于坐著的受試者自我概念分數高;Woelke的研究結果發(fā)現,運動參與者的身體知覺能力高于非運動參與者。Salokun以青少年為受試對象,探討籃球、曲棍球對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結果發(fā)現,體育運動訓練對于自我概念的發(fā)展具有正面的意義。
2.3體育鍛煉改善情緒狀態(tài)情緒是個體心理體驗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社會生存和適應的必要機能。長時期的情緒壓抑和緊張是導致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體育活動能有效調節(jié)人的情緒,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向上的精神。體育活動能夠使學生不良情緒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達到平衡和緩和。從而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疲勞,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體育運動的不同項目,不同的運動強度、速度、幅度和節(jié)奏對人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可以破壞心理障礙患者的消極心理導向,消耗他們長期聚積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為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公開、合理的發(fā)泄口,達到心理平衡。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會隨著身體運動加強而逐漸降低強度,激烈的情緒在體能的消耗中逐漸減弱。
許多研究也發(fā)現,經常參加愉快的、非競爭性的或有節(jié)奏的體育鍛煉會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如,Mclnman等人(1993)對運動后的受試者立即進行了測量。發(fā)現他們的焦慮、抑郁、緊張和心理紊亂等水平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Berger(1993)也認為,有規(guī)律地從事中等強度體育運動,有助于情緒的改善。
2.4體育鍛煉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其能否適應社會的重要標志,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體育活動不僅是一種個體活動,更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手勢、表情、身體動作等進行交流與互動,能夠滿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克服孤僻、忘卻煩惱,增強社交能力,改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Brawley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更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著名學者麥亦尼認為,游戲和運動具有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消除緊張、保持友誼、使人樂觀等心理保健價值。還有一些研究發(fā)現,體育鍛煉還可以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培養(yǎng)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等。公務員之家
2.5體育活動能夠治療某些心理疾病據國外報道,許多國家已經將體育活動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方法,根據學者Kyan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750名心理醫(y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手段來消除焦慮癥,80%的人則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臨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太極拳等中低強度的有氧體育活動,對治療抑郁癥和抗抑郁癥效能十分明顯,能減輕癥狀、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強度體育鍛煉對調節(jié)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有著積極的作用。Hayden等人(1984)有關有氧鍛煉與焦慮和抑郁關系的研究發(fā)現,長期有規(guī)律的鍛煉者比不鍛煉者在較長時間內很少焦慮和抑郁。還有研究結果顯示,身體鍛煉可以幫助精神病患者改善情緒、增強自我觀念和提高自制能力。總之,體育鍛煉對心理障礙患者的情緒調解有明顯效果已被大多數心理醫(yī)學工作者所認同。
此外,體育鍛煉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不怕艱苦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總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是當代大學生成才和成長的重要保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的熱點,解決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迫在眉睫。在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體育教育可發(fā)揮著重要的獨到的教育功效。體育鍛煉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廣泛關注。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適應新時期高校體育改革的步伐,應該擯棄傳統(tǒng)的健康觀念,樹立身心并重的健康觀念;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發(fā)展水平,不斷深入地研究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采取有效的體育手段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的方矢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劉麗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因[J].高教論壇,2005,(1).
[2]梁劍芳.從馬家爵案看現代化人的心理健康[N].南方日報.2004-3-2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18.
[4]高強.體育健身的科學基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207-212.
[5]丁雪琴.體育與心理健康[N].中國體育報,2001-3.
[6]馬啟偉.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6]體育院校教材組.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 上一篇:質量成本會計理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體育傳播存在的倫理問題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