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職業化必然趨勢

時間:2022-05-31 11:58:00

導語:文學翻譯職業化必然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翻譯職業化必然趨勢

翻譯職業與職業化是時代的產物。文學翻譯是翻譯產業的一部分,一些著名的學者,出于一種崇高的文學使命感,曾疾呼文學翻譯不能被職業化,理由是時下譯著質量泥沙俱下,文學翻譯也逐漸成為批量生產。[1]文學翻譯是翻譯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翻譯活動。[2]文學翻譯雖然只占到翻譯產業的1%左右,但它在社會上的精神引領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既然翻譯職業化之路業已形成,那么文學翻譯職業化之路究竟如何?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一、翻譯職業化的基本概念

在英語中,表示職業的詞無論是vocation還是calling都是和“神召”、“天職”、“使命”等密不可分的。[3]可見,西方人所信奉的神學把“職業”定義為“天職”。16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家和翻譯家馬丁•路德,提出了“天職”的概念。“天職”(vocation)被引進到我國后,在漢語中卻一般把它譯為“職業”。這個詞本來對應于英語中的calling(神的召喚)一詞,包含著宗教上的含義:上帝安排的任務。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漢語中“職業”一詞,并不能表達出西方宗教語言的“天職”中的意思,而把職業解釋為:①個人服務社會并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②專業的,非業余的(現代漢語大詞典)。[4]在西方,無論從源于宗教的“職業”概念提出,還是到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泰勒對職業和職業化的發展和詮釋,職業都被定義到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馮驥才所擔心的文學翻譯被職業化其實并沒有什么可怕,因為如果循著西方“職業”的本意,理論上講,翻譯文學職業化完全可以“繼承百年翻譯史的兩個優秀的傳統:即為了精神的傳統與追求經典的傳統”。[5]關于翻譯職業化的概念,很多學者把它歸納成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翻譯職業技能、翻譯職業意識、翻譯職業道德。[6]然而,無論是職業技能、職業意識,還是職業道德,更多是從譯者自身的職場素質來定義的,對于任何一個行業的職業化來講,管理本身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應把翻譯管理納入翻譯職業化的范疇,因為“把管理從生產中分離出來,是職業化的重要標志”。[7]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翻譯職業技能、翻譯職業意識、翻譯職業道德是“職業精神”的重要內容。職業化的含義要求我們按照職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來管理一個企業,對于翻譯產業來講,翻譯管理涵蓋了譯員管理模式、流程管理模式、質量管理模式、營銷管理模式、信息化輔助手段管理模式等翻譯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翻譯職業化是時代的必然。長達數千年的宗教翻譯與文學翻譯并沒有產生翻譯職業。隨著市場對具有專業翻譯技能譯員的需求增加,翻譯在20世紀初成為一種職業,并在二戰后迅速地被職業化。

二、文學翻譯職業化的演進

(一)文學翻譯活動回顧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語言的翻譯幾乎同語言本身一樣古老。從用拉丁語翻譯的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到中世紀托萊多“翻譯院”,[8]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翻譯。近代翻譯史上從17世紀到19世紀,西方各國涌現了大量優秀的翻譯家及其典籍。中國文學翻譯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時期。錢鐘書先生曾考證外國文學的譯介應從1864年董恂翻譯出版朗費羅的短詩《人生頌》開始;有人認為應從1853年英國傳教士威廉翻譯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開始之后,[9]林紓、徐志摩、巴金、蕭乾、傅雷、朱生豪、董樂山等翻譯大家改寫了中國文學翻譯往日不景氣的狀況。

(二)文學翻譯職業化教育

文學翻譯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高度復雜的藝術形式,它要求譯者準確地理解作為藝術品的原作,并創造出同為藝術品的譯作。這就對譯者的職業道德、語言資質、文學修養、藝術感悟、知識面等方面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歷史的角度講,正規翻譯教育是由外語教學發展而來的。翻譯可追溯到古羅馬共和制時代,翻譯一直作為歐洲教育系統中語言教學的一種工具。[10]在維多利亞時代,翻譯繼續被廣泛地應用于在英國私立學校的古典文學教學中,而后應用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所以,翻譯培訓與教育很大程度上從早期大學教育的翻譯教學領域發展而來。首先它來自于英國大學里的古典文學系,而后來自現代語言系和英語系。我國滿清時期就在北京成立了專門的翻譯培訓學校:京師同文館。1894年,馬建忠提議創辦專門培養譯書人才的高等學府,是翻譯職業培養的最早提議。在歐洲,德國在1930年成立了歐洲第一所翻譯學校;瑞士在1941年日內瓦大學的國際譯員培訓學院就開始系統地講授筆譯和口譯;法國1957年成立巴黎高等翻譯學校等。這些均可視為培養職業翻譯人才的機構。順應市場對職業化翻譯的需求,就必須有正規的機構對文學翻譯職業化方面的人才從職業技能、職業意識到職業道德進行系統的培訓、教育。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美的譯學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已經走在前列,大學里設有本科、研究生階段的譯學專業。[11]英國緊隨其后。關于文學翻譯教育的職業化,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麗貝卡•帕克指出,除了融入文學翻譯教學以外,文學翻譯碩士的培養要考慮職業化或專業化的因素,因為翻譯產業越來越重視職業化。[12]中國在2007年開始招收翻譯學碩士,是繼2006年翻譯本科后我國譯學培養職業化人才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當然,目前還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招收文學翻譯專業方面的碩士。

三、文學翻譯職業化的困境

(一)譯品的質量問題

我國文學翻譯界的譯品質量問題,很多翻譯家、評論家都把它歸咎于翻譯職業化。譬如:出版社一聽說哪個國家的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就會迅速分頭找人翻譯,其結果會在很短時間內搞出幾個中譯本,譯品質量可想而知。在翻譯產業的發展趨于職業化的今天,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非文學翻譯,翻譯質量的保障都離不開包括政府、行業協會、客戶和翻譯服務商各方的共同努力。

(二)譯者經濟收益欠佳

在我國,文學翻譯作為未來的職業選擇,竟然淪為“零首選”。張爍對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系37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無一人將文學翻譯列為首選職業。在這方面,中外文學翻譯遇到的境遇幾乎一樣。即便如此,歐美的高校在培養專業文學翻譯教育方面還是非常注重職業化精神的培養,雖然他們知道只有為數不多的畢業生畢業后從事文學翻譯專業。

(三)文學翻譯的機制及外部環境

我國的文化部門及新聞出版部門對文學翻譯重視的程度有待提高。法國政府專門設立一項“獎譯金”,每年都要出資請三十幾位有成就的外國翻譯家到法國住幾個月,研討翻譯方面的問題,無疑對翻譯質量是一個巨大的提高。[14]文學翻譯的管理方面應有科學評價體系,特別是對譯品的質量。除此,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除了提高譯品報酬外,要建立評獎機制。

四、文學翻譯管理職業化

(一)翻譯職業化管理機制翻譯職業化的管理除了建立翻譯的機制及外部環境外,企業內部的管理運營也至關重要。目前,非文學翻譯諸如在法律、合同、金融、環境技術、建筑科技等翻譯領域的職業化管理體系已日臻完善。許多翻譯公司很好地運用職業管理的機制,在翻譯市場上已頗具競爭力。

(二)建立文學翻譯的管理機制,使其職業化之路健康發展鑒于文學翻譯有別于非文學翻譯的特殊性,注定其在職業化進程中困難重重。業余的文學翻譯者中間很多是高等學校的教師或科研機構工作人員,還有不少是文學翻譯方面的自由職業者。這些看似與文學翻譯職業化的要求相去甚遠的翻譯人才,如果有一個合理的文學翻譯管理機制,對于文學翻譯走上正確的職業化軌道,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翻譯服務商可以設立文學翻譯項目部,在確定一個合適的文學翻譯項目后,設置文學翻譯項目經理崗位,通過職業化的翻譯管理,從譯員招聘到翻譯流程管理,到譯品全面質量管理,再到成果的最后交付,嚴格按照職業化的管理程序去做,最終建立自己的文學翻譯品牌。在組建一個文學翻譯項目管理團隊時,項目經理應注意把內部譯員和外部譯員、年輕的譯員和資深的文學翻譯家相搭配,分工協作,包括譯文的文風統一,文學翻譯編輯等從簽約到項目結束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項目經理在項目運作之初,應讓譯員統一譯名,共享翻譯數據庫中的資料;還應該定期召開項目組成員會議,討論該項目進程中遇到的問題,包括探討翻譯技巧,翻譯經驗切磋。對于一些大型文學翻譯項目應設立本地化協調員,翻譯項目協調員,翻譯和本地化的項目經理的職位。在文學翻譯實踐中,譬如法國普魯斯特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被法國文學界稱為不可翻譯的“天書”。普魯斯特的文風,給翻譯造成了較大的障礙。

但參與翻譯全書的有15位譯者,其中大都是有經驗的名翻譯家。今后,像這樣大的文學翻譯項目如果采用項目管理的方式,相信會在文學翻譯職業化道路上豎起一座豐碑。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給文學翻譯職業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為翻譯團體的形成提供了捷便的平臺。還有,作為電影字幕翻譯,目前不少字幕組競爭激烈,這些對文學翻譯進入規范的職業化之路都是大有裨益的。

文學翻譯職業化是一個趨勢,它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雖然這條路蜿蜒曲折,充滿了挑戰性,但只要從外部環境到管理機制上建立健全,那么文學翻譯職業化的進程會越來越順利,其譯品最終會被讀者認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