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偏差與矯正
時間:2022-08-20 09:21:13
導語: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偏差與矯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學作品海外翻譯出版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這一系統工作持續推進,更好地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提供更多支撐,除了要借助多個部門的彼此配合與通力協作外,還應在思想上達成共識、提升翻譯效果的基礎上,重點做好作品甄選、譯者素養、翻譯策略選擇以及翻譯評價等工作。鑒于此,對傳播學視域下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出現的偏差進行分析和探討,從多個層面給出矯正的措施,對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有所裨益。
[關鍵詞]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譯介;傳播學
作為實現文化交流的關鍵手段之一,翻譯工作不但可以促進中國文學的本土發展,還能促進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這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300年來,中國文學的海外出版(包括與出版相關的文化傳播等)工作一直持續著。[1]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在文學海外傳播和推廣方面的努力更進一步,大量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發行。當前,在內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如何更好地將中國文學譯介到國外地區,成為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迫切愿望。由此可以看出,翻譯出版作為中國文學邁向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推進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在傳播學視域下對中國文學海外出版的種種偏差和暗含的種種問題、層層矛盾進行深入挖掘,有針對性地加以矯正。
一、中國文學翻譯出版的譯介模式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翻譯熱潮,即從東漢到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獻翻譯以及時期的西學翻譯等。[2]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出現了第四次翻譯熱潮,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規模和傳播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為世界文學發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極大貢獻。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出版具有特定的傳播范式和譯介模式。1.中國文學翻譯出版的傳播范式。在把拉斯韋爾模式運用至中國文學翻譯出版實踐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傳播學五個因素——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受眾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的作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翻譯出版是文學傳播的關鍵環節之一,要讓中國文學翻譯出版過程與受眾的接受過程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對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需要重點考慮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和譯介受眾等因素。其間,要選擇翻譯對象、確定翻譯內容、選取翻譯策略和傳播渠道。唯有這樣,才能讓中國文學翻譯出版更加接近翻譯的本質——跨文化傳播,最大限度地將譯者、譯作和翻譯行為統一在一起,讓身處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受眾能夠在文學交流、影響、接受的過程中,完成文學和文化的傳播。2.傳播學視域下中國文學翻譯出版的譯介模式。在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過程中,除了要以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為指引,還應充分考慮以下內容:①譯介途徑。作為與譯介成敗直接相關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過程中,需要對譯介途徑進行正確選擇。一般來說,可以選擇的包括本土出版社出版、海外出版社出版以及中外合作出版等。此外,在書本紙媒傳播的基礎上,出版機構還應充分發揮新傳播媒介和文學人的作用。②譯介受眾。在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實踐中,受眾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文學傳播活動的對象,更是傳播的接受者,屬于“二次傳播”的主體。因此,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工作需要關注專業人士對其進行的評價,也要關注普通受眾的反應,只有充分了解其訴求與偏好,才能讓中國文學走進海外受眾的內心。③譯介主體。近年來,在譯介學的快速發展中,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其“存在感”更強。一個基本的趨勢是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正在體現越來越強烈的創造性思維,即在承認原著價值的同時對原文予以文化間的協調,以便讓更多受眾接受中國文學。④譯介內容。在我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需要對譯介內容加以關注,一方面確保海外翻譯出版的作品具有世界文學突出的普遍價值;另一方面,這些作品要體現中國文學異質性,防止出現與譯入語文學傳統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二、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傳播偏差
已有經驗表明,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和以此為載體的文化走出去都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3]為了達到更為理想的傳播效果,除了要迎合不同民族的文化認知,還要向其提供“合格的譯本”,在中國譯者和國外譯者的合作中才會讓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工作取得成效。但是,通過對已有事實進行分析后發現,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卻存在著如下偏差。1.“譯入”“譯出”存在脫節的情況。在我國,文學出版“譯入”行為的目的性和選擇性較強,在“譯出”行為方面卻顯得較弱,很多譯者在開展翻譯工作時,并沒有事先對譯入語受眾開展調查工作,這就使得輸出文學作品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無法更好地迎合譯入語讀者的內心訴求。究其原因,是因為“譯入”的譯介者從事的工作難度較低,只需考慮跨文化和跨語言因素,將外國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翻譯出來就能夠很好地贏得國內受眾。可是,借助這一思維開展“譯出”工作,無論是選取何種文學作品,如果沒有充分考慮目的語地區的受眾情況,就無法讓譯本得到譯入語讀者的認可。比如,如果不了解譯入語受眾的閱讀習慣、審美情趣與意識形態等因素,中國文學的海外翻譯出版行為就不會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2.優化海外出版評價機制。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學者指出,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當中的文學作品需要借助中國譯者完成翻譯,其理由是這些譯者更加熟悉中國文化,較之于外籍翻譯專家有十分明顯的優勢。但是,任何中國文學作品在翻譯出來以后都要經由目的語受眾開展評價工作,只有得到認可才可以出版。可是,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是,國內出版社先組織專家依據漢語認知開展翻譯工作,然后讓外國翻譯專家對語言進行把關。雖然這一做法看似程序合理,但卻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的語讀者期待、審美情趣與譯本之間的沖突。[4]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工作可能會受到委托人等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讓譯文遺留過多翻譯詩學和意識形態痕跡。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不但會影響譯文質量,還會讓目的語受眾的閱讀感知大打折扣。3.譯者素養有待提升。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對世界各國所處的地域進行分析,對目標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進行梳理,對其政治經濟環境和宗教信仰等進行研判,唯此才能讓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道路更加順暢。但是從已有經驗看,中國部分譯者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過程中,因為對目的語語言與文化的把握缺位,無法更好地把握目的語受眾的訴求。這樣一來,這些譯者在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中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他們只是把中國文學作品直譯成了外文,沒有按照讀者心理認知予以調整,讓翻譯出來的作品無法在譯入語環境中得到認可和接受。4.文學作品亟待甄選。中國是一個文學大國,積淀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在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過程中,在內容選取方面大多涉及古代經典和近現代社會的內容,此類作品雖然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歷史性,但不可否認地具有時空的疏離感。倘若海外受眾對作品的歷史背景一無所知,就難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內容。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對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成就更感興趣,他們對那些更能展現中國社會現代氣息的文學作品充滿了期待,可是此類作品在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體系中還較少,知名的作品只有《三體》《狼圖騰》等。
三、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矯正
為了更好地糾正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偏差,需要制定有助于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戰略方案。一方面,要堅持市場化導向原則,注重文學共同體建設,讓中國文學能夠更好地走進海外市場;另一方面,要針對海外主流受眾進行多渠道出版,按照受眾接受能力選擇翻譯策略,以此提升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地位,讓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和文化傳播走向新的高度。1.堅持市場化導向原則。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國際文學出版市場,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工作需要在整體規劃的同時堅持市場化導向原則,通過協調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讓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出版在堅守與保護我國相對薄弱的翻譯出版事業過程中,體現中國文學的多樣性。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與主流價值觀念,一方面要培養出版機構的國際視野,熟悉他國文化;另一方面,要發現文學翻譯出版市場的運作規律,以便實現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在市場化中回歸文學本身。2.注重文學共同體建設。按照經驗,翻譯文學的閱讀環境與氛圍構建要借助文學共同體的參與、投入與引領。為了讓海外讀者能夠得到足夠的中國文學的養分與引領,出版機構有必要將出版精力投入到文化消費和文學共同體構建當中,改變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被動局面。[5]其間,要讓文學共同體承擔起引導海外讀者回歸到文學的責任,讓中國文學能夠真正影響到他們的心靈。唯有如此,才會讓中國文學的海外接受空間更加寬闊與深廣。3.針對海外主流受眾進行多渠道出版。在完成中國文學海外翻譯以后,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溝通受眾:①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應順應數字出版模式,在傳播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借助更多有效媒體體現翻譯出版的時效性;②在中國文學翻譯出版中要借助著名翻譯家、著名出版社等資源,以此打造強大的翻譯出版品牌,借助名家、名社、名牌等吸引海外受眾;③讓譯者以“譯后記”形式介紹翻譯過程,以“譯介”“推介”等視角讓海外受眾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學作品。4.按照受眾接受能力選擇翻譯策略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要么“讓作者走近讀者”,要么“讓讀者走近作者”。尤其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中,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更要以歸化翻譯為主,以便讓譯本能夠從作者走向讀者,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必要的陌生表達,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而流暢的翻譯模式,最大限度地讓譯本貼近海外讀者的閱讀習慣。而當受眾形成一定規模后,可以適當以異化翻譯策略應對之,以便讓具有一定“認知度”的海外受眾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學。
四、結語
以前瞻性眼光觀之,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必將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要通過多種形式、集合多種力量促進翻譯出版順利開展,還要讓中國文學海外出版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一方面要得到出版界與有關機構的大力推動,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借助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契機,借助文學作品的海外翻譯出版將中國介紹給世界,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與感召力。當然,這一目標的最終實現,還需在翻譯出版更多文學精品的同時,對中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和傳播現象進行全面描述、深度梳理、認真總結與系統反思。
參考文獻:
[1]黃梨.中國文學翻譯出版“走出去”:問題與對策[J].出版廣角,2016(2)
[2]陳平.中國文學“走出去”翻譯出版的再思考——兼評《中國文學“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J].出版廣角,2016(14)
[3]胡興文,巫阿苗.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向受眾的翻譯出版路徑[J].中國出版,2014(2)
[4]儲常勝.中國當代文學翻譯出版:困與道[J].出版發行研究,2015(2)
[5]魏清光.我國文學翻譯出版市場失靈及矯正策略探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2(9)
作者:楊瑞玲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 上一篇:高校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研究
- 下一篇:高校科研實驗室安全建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