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實踐路徑

時間:2022-04-21 04:02:42

導語: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實踐路徑

[摘要]當前,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新趨勢。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是以朋輩心理委員為主體,通過運營新媒體平臺,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與互助的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心理育人工作,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本文以湖南大學“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為切入點,探索出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朋輩心理;心理育人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平臺因其信息傳播瞬時效率高、擴散滲透性強的特點,已成為高校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高校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虛擬性和互動性,將互聯網平臺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新工具,去改善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全新模式[1]。然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化在實踐操作層面上研究相對薄弱[2]。湖南大學“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以朋輩心理互助為切入點,對傳統心理委員工作的形式和內容重新定位,打破線下單向“面對面”輔導的覆蓋面窄、參與度低的局限,依托湖南大學心理中心微信公眾號為運營內容主體,充分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和開放性,打造線上朋輩心理輔導教育平臺。

1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的內涵

1.1大學生朋輩網絡心理互助的主體與客體

朋輩心理互助的工作方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為主模式”的重要補充。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是指大學生中對心理助人感興趣的非專業心理工作者,通過選拔、培訓和監督向同齡的心理需求者提供心理幫扶從而促進其心理提升的一種方式[3]。也就是說,大學生既是朋輩心理互助的實施主體,同時也是獲得心理支持的受眾客體。然而,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在面臨海量的心理健康知識體系時,呈現出認知評價盲目化的心理傾向,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本身信息量大且魚龍混雜,不可信度高和可選擇性強[4]。另一方面高校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落后,導致大學生自發上網獲取心理健康知識時,獲取的心理健康知識科學性不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也偏狹隘和片面化。由此看來,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問題與挑戰,也提供了新機遇、新觀念、新方法、新內容、新渠道、新模式。湖南大學依托大學生心理社團“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自助互助,構建大學生心理自助互助網絡體系。通過對選拔出來的工作室成員進行心理專業培訓,保證網絡朋輩心理互助的主體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及時識別和發現受心理困擾的個體,并通過網絡平臺的各種形式給予一定的幫助,實現朋輩心理助人,以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功能。大學生網絡心理自助互助體系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建立起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助與互助機制,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心理的共同成長,最終實現自助助人的目標[5],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1.2大學生朋輩網絡心理互助的實踐意義

大學生朋輩網絡心理互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具有引領性。加強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帶領大學生正確認知自我、認識世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作為高校網絡朋輩心理互助工作的有益嘗試與探索,“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經過三年的實踐,合理地建設了工作室的架構,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信息服務融入自媒體平臺,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也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便利,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新思路。大學生朋輩網絡心理互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具有創新性?!奥瓷叫恼Z”網絡工作室的特色網絡文化產品,拓寬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與方法,“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一改往日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創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以及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拓展了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范圍,也大大方便了線上朋輩心理互助工作的開展。同時,“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也有效地整合了學校各二級學院、學生組織、全國各兄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改善以往“各自為政、雜亂無章”的局面,推動了學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傳統課程模式全面邁入互聯網時代,幫助學校更好地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創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大學生朋輩網絡心理互助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具有開辟性?!奥瓷叫恼Z”網絡工作室在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依托,與各學院、各學生組織聯動建設,開辟了學生教育的新陣地。通過開展各類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大范圍宣傳普及心理知識,就當代大學生常見的一般性心理問題做深入剖析與反饋,為同學們提供認知自我的新渠道,同時又展示了校園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積極推進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的構建

2.1全校招募學生,以“自助”推動“助人”

隨著網絡平臺的不斷更新,學校心理中心與時俱進地開展朋輩心理輔導的網絡體系,以實現新媒體平臺與朋輩心理輔導的融合為切入點,通過全校招募、選拔、培訓對心理學感興趣的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組建類似校級心理委員性質的工作室團隊——“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奥瓷叫恼Z”工作室的名稱源于湖南大學學生的學習、生活都在岳麓山腳下,工作室致力于傾聽麓山腳下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因此工作室命名為“麓山心語”?!奥瓷叫恼Z”工作室的成員作為網絡朋輩心理互助的主要實施者,因其在“從大學生中來”,具備與大學生年齡相近、學習生活圈子相仿、興趣愛好相似等特點,利用網絡的匿名、開放性帶給大學生人際交流的安全感來搭建互聯網化的朋輩交流,為同齡人及時提供心理安慰、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等內容。2.2打造團隊凝聚力,以“制度”包裹“溫度”“麓山心語”工作室以自助、助人的朋輩心理輔導理念為基礎,團隊通過不斷溝通交流形成了平等、尊重、包容、共情的工作室精神。工作室的團隊不是單單按照職能分組,而是采取以職能為前提,以心理需求為基礎,以心理育人欄目為核心的體制。心理育人是充分體現人的關懷,以人為中心地培養人的心理品質。以工作室的例會制度為例,在團隊構建上,不僅僅是規范制度,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溫度。通過打造團隊專屬的“心語有約茶話會”,讓互助的主體實施者既在“開會”也能“開心”。對于線上朋輩互助網絡小組而言,線下的例會的必要性在于能保證線上網絡互助的專業性和及時性。然而煩瑣的開會形式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參與感和效果反而不強?!奥瓷叫恼Z”工作室以成員之間兩周見一次的頻率開設了“心語有約茶話會”,例會的主要作用從一開始是為公眾號推送選題,到后來演變為以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為主要目的。例會制度一方面可以總結前兩周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員們通過工作之間的交流敞開心扉,放松自我。心理育人是充分肯定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達到自助與助人的效果。以考核制度為例,通過讓學生關注“自己”,為自己“點贊”的方式去促進學生提升自助與助人能力。線上朋輩互助網絡小組的成員大多數為大二、大三學生,學習繁重,考核制度需不斷變化,工作室的考核以個人工作成果為主,包括基本工作的完成、創造性想法的展露、工作的積極性等。同時工作室不采取打分制,而由自評和他評構成,連續三年的考核結果顯示,往往關注自己的工作成果的學生,永遠在和自己做競爭,同時也贏得了他人的好評。

2.3發揮網絡平臺優勢,創新運營朋輩心理互助隊伍

工作室圍繞著站長和2例副站長,建設有采編組、設計組和技術組,并形成選題、撰寫、錄制、編輯、推送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編組下設6個欄目組,分別為“心知周刊”“麓山電臺”“心晴”“心聲”“樹洞”“心街訪”,每個欄目組設1例組長負責具體公眾號推送內容的安排。工作室有3例主要朋輩心理互助的學生負責人,站長負責校內朋輩心理輔導內容的,統籌工作室發展;副站長1,負責工作室內部團建,同時管理“心知周刊”“麓山電臺”兩大欄目以及技術組;副站長2,管理“心”系列欄目和“樹洞”欄目,負責中心設計以及征稿、轉載;工作室有六位朋輩心理輔導的小組長,以欄目為單位,組成六支校級朋輩心理輔導小組,分別管理“心知周刊”“麓山電臺”“心晴”“心聲”“樹洞”“心街訪”六個欄目。工作室以6大欄目為小組,按照成員的興趣點劃分朋輩互助小組,成員通過“自組織”的形式確立組長與小組成員。以“心知周刊”為例:“心知周刊”組長負責管理壹周刊欄目組的編輯與翻譯團隊,負責每周一期的“心知周刊”的。“心知周刊”編輯們則采集科學、有趣的心理學故事、心理學史話、心理學小知識,做適當整理,為“心知周刊”提供稿件;“心知周刊”的翻譯們則發掘一些國外優秀心理學文章,在版權允許范圍內,進行翻譯、編輯、發表。

3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的實踐路徑

3.1組建“心理學讀書會”,開設心理學科普欄目“心知周刊”

為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心知周刊”小組會每周推送一次心理學科普微周刊。小組成員有新聞專業、文學專業、翻譯專業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同時對閱讀心理學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小組成員組建了“心理學讀書會”,通過閱讀心理中心專業老師推薦的書籍,小組成員也通過讀書會不斷加深了自身對心理學的了解。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真實的心理學,“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秉承科學、通俗的原則,以心理學發展歷史為主線,依照不同的心理學流派,系統介紹心理學流派、有代表性的心理學家以及其相應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心理學史、心理學流派、心理學家小傳、心理學小知識、優秀外刊心理學文章翻譯等?!靶闹芸绷⒆憧茖W,并兼顧趣味性,致力于科普心理學,讓在校大學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感悟到心理學、應用心理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2提供新媒體設備,做校園心理采訪欄目“心街訪”

時下流行的平臺有“抖音”“嗶哩嗶哩”等,中心提供攝影、錄音、話筒、場地等硬件設施,讓“心接訪”小組成員走上街頭或邀請學生來心理中心做采訪。每月小組成員會進行街頭隨機采訪,同時也會跟隨社會熱點關注的話題,聚焦大學生各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設計有趣的問題,并在采訪后整理出一期視頻,力爭做到簡短、有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普查到一定數據,與“麓山心語”工作室的技術組進行深度配合,在各方面允許范圍內分析可靠的大數據,并進一步剖析問題,引人思考。

3.3“聲”入人心,剪輯心理讀物音頻欄目“麓心電臺”

仿照“為你讀詩”“喜馬拉雅”等APP,“麓心電臺”主要以音頻的形式,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分享心理學知識。麓心電臺朋輩互助小組會選取適當的、正能量的心理學書籍,通過湖南大學心理中心的公眾號平臺呼吁同學們一起閱讀,每周利用“麓心電臺”欄目進行書籍推薦、讀書感悟分享,并積極在微信公眾號與全校同學進行讀書內容的互動,構建閱讀的氛圍,加強同學們對于心理學的了解,對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意義。

3.4呼吁學生投稿,打造原創文章欄目“心”系列之“心晴”

“心晴”朋輩互助小組會根據當下的校園生活、社會熱點聯系到個人情緒情感,以原創文章的形式出來。其中原創文章的稿件來源不僅包括小組成員供稿,也帶動校內外高校大學生積極投稿互動?!靶那纭睓谀糠从炒髮W生的生活,給同學們提供一個表達內心、抒發情感的平臺。

3.5發起學生互動,開啟在線話題討論欄目“心”系列之“心聲”

對于一些有爭議性、時效性的話題進行理性討論。“心聲”朋輩互助小組會及時采集一些可以引發同學們共鳴的話題,來引發大家都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行觀點的碰撞,進行理性的交流。每兩周為一個周期,第一周發起話題,并在一周時間內收集、整理、編輯成稿件,于第二周。給同學們提供一個思想碰撞、表達自我、互相學習的交流平臺。

3.6提供空間傾訴,傾聽欄目“樹洞”

為校內學生提供一個私密的空間,同學們可以自由傾訴,甚至來表達一些可能不方便直接交流的問題。樹洞朋輩心理互助的小組成員們會整理愿意公開的留言,以朋輩互助的形式為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疑惑提供參考建議。同時不愿公開的同學,朋輩互助小組成員會以私信QQ的形式來傾聽對方的聲音?!皹涠础睓谀拷柚C苄愿?、實時互動性強的優勢,以“解憂雜貨鋪”的形式長期受到學生們的喜愛。

4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的效果啟示

隨著“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線上運營模式的不斷成熟,朋輩心理輔導小組成員開始嘗試與線下地面朋輩互助活動實現資源互補?!奥瓷叫恼Z”工作室先后線上推廣了心理中心組織的“心理電影沙龍”活動、“心語有約茶話會”活動、暑期“隨心拍”活動等等。在疫情期間,工作室抓住時下同學們的疫情心理,開設“陪你一起度過疫情歲月”專欄。與此同時,在“5.25”心理健康月,“麓山心語”工作室聯合湖南大學16個學院組織云端抗疫系列主題活動,惠及湖南大學全體師生,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時代性,發揮有效性,真正讓網絡朋輩心理輔導落地生根。

4.1以學生為主體,以“點”帶“面”,充分發揮朋輩力量

“麓山心語”網絡工作室集結了一批對心理學感興趣的非專業學生為校級心理委員的工作隊伍,以其同齡學生為其助人的主體,借助心理中心微信公眾號平臺,以線上網絡平臺互動為形式,達到同齡幫扶、助人自助的目的。學校在構建網絡朋輩心理輔導體系時,要充分選拔、培訓和指導一批有凝聚力、有建設性、有團隊精神、有朋輩心理輔導理念的隊伍,通過以學校心理中心為“點”帶動學院二級心理委員、學校全體學生,將朋輩心理輔導覆蓋“面”跨越時空,擴散和蔓延到學生心中。

4.2搭建新媒體平臺,創新朋輩心理輔導形式和內容

基于網絡平臺的媒介作用,學生可以在匿名安全的環境中自由地表達心聲而不受到他人評價,這種全新的認識和體驗有益于學生自我意識的整體性發展,所獲得的存在感和滿足感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促進作用。這推動我們在形式、內容方面對傳統的心理幫扶模式重新審視,用互聯網思維打造朋輩心理輔導教育平臺,提高學生的群體歸屬感,也實現心理委員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從“面對面”單向交流向“一對多”“屏對屏”的轉型。

參考文獻

[1]徐菁,李曉路,蘇清元,等.大學生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延安大學化工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12(16):88.

[2]姜巧玲,胡凱.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27(6):81.

[3]郭巧,楊兵.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委員開展朋輩心理輔導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2(3):13.

[4]孫麗麗,胡樹祥.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教育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21(3):32-34.

[5]沈曉梅.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2,24(1):113.

作者:戴莉 單位:湖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