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價值與路徑

時間:2022-08-30 11:52:56

導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價值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價值與路徑

摘要:大學英語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可以從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豐富大學英語教材的人文內涵、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健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管理體系等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時代價值路徑選擇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如何推進和落實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作了全面細致的安排和說明。這些為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價值

作為大多數院校本科教育階段開設的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學時跨度長、學分占比高、修讀人數眾等特點,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一直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2020年12月,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修訂出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2020版)》)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課程設置上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內容。新時代,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既能賦予傳統的思政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力,又能豐富英語課程本身的內涵,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1]。1.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往往偏重于“工具性”,即強調訓練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能力,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容易造成我們培養的外語人才在跨文化交際和國際事務中經常“失語”并逐漸喪失“主體意識”,導致我國對外交流的“文化逆差”。《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指南(2020版)》在強調大學英語課程“工具性”的同時,亦十分重視其“人文性”,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家國情懷和融通中西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堅定信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轉化為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諄諄告誡廣大青年,“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綱要》指出,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應“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熱烈濃厚的愛國情懷,可以匯聚成強大的學習動力。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可以從根源上激發廣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而且可以在內涵上增加大學英語課程的厚度和深度,提高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3.傳播文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是世界舞臺上名副其實的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為了對抗消解西方長期主導的文化霸權,我們應不斷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提高中國文化的闡釋力和傳播力。多次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深入闡發文化精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跨文化教育和中國文化傳播兩大方面,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我們可以在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同時,穩步提升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闡釋力和傳播力,推動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選擇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教師、教材、教學模式、教學管理等諸多環節。相應的,我們可以從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豐富大學英語教材的人文內涵、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健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管理體系等幾個方面著手,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1.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環節。大學英語教師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質,應在提高思政意識和育人能力上下功夫。由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師往往不太注重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思政意識薄弱。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應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學原文、讀原著、悟原理,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要轉變教育理念,學習借鑒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要精研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同時,大學英語教師應成為“知行合一”的踐行者。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客觀公正地評價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促進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在課外應做好國家利益、國家形象的維護者,恪守道德規范,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學生樹立榜樣。2.豐富大學英語教材的人文內涵。教材是教書育人、傳播思想的主要載體。離開了教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綱要》明確規定,要“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指南(2020版)》亦指出,大學英語需要在課程建設、教材編寫、教學實施等各個環節充分發掘其思想和情感資源,豐富其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傳統的大學英語教材主要以介紹西方的語言文化為主,在編寫宗旨、中國文化占比、道德情操關注度、單元教學活動、語言學習內容、練習設計等多個環節都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要求,重構教學內容勢在必行。[2]大學英語教學的主體內容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跨文化交際英語三大部分,在教材建設上要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堅守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筆者認為,體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在編寫時應緊密圍繞教學的主體內容展開,可作如下設計:針對通用英語課程,可在教材中增加反映中國歷史文化、科技成果、社會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內容,在課后練習尤其是翻譯、寫作等練習設計上,可增加中外語言文化對比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力和傳播力。針對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可在教材中增加反映科學精神、學術道德、職業精神、公民道德規范等方面的內容,在課后練習上可設計相關內容的討論、辯論等題型。針對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可在教材中增加中西方在文明史、世界觀、價值觀、思維課程教學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比較的內容,突出文明交流互鑒、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有條件的院校可以開發適合自身教學需要的校本教材。總之,要使廣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受到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浸潤與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厚植家國情懷、提升綜合素養。3.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首先,積極開發第二課堂,平衡好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課堂教學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必須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反復琢磨課堂教學,并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如鼓勵學生用英語講黨史、翻譯馬列著作等,力求提高教學實效。受教學時間、環境、資源等因素影響,課堂教學往往缺乏身臨其境的代入感、體驗感、真實感。這些恰恰是第二課堂教學所具有的優勢。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組織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幫助經貿專業學生深入外企開展市場調研、引導醫學專業學生為醫院國際部門提供語言翻譯服務、安排旅游專業學生試當紅色之旅導游等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使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其次,充分利用各種課程思政資源,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自身配套的網絡課程資源、學校或教師自主開發的教材配套課程資源、教師創設的個性化教學課程網站等。同時,教師可以從各類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課程資源中精選內容,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有益補充。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關注ChinaDaily、CGTN、人民網和新華網的英語版,觀看國內外主流媒體拍攝的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如BBC的《中國》《美麗中國》《中華的故事》《絲綢之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美國Discovery頻道的《中國:時代》《中國七大奇觀》等,將“四個自信”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和闡釋力。4.健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管理體系。大學英語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多方共同努力、協作配合,其中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頂層設計和高校教學管理部門的具體落實至關重要。首先,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不斷優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大學英語由于自身的性質和特點,具有融入思政元素的天然優勢。當前,國家層面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規劃尚不完善。雖然《綱要》在“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中對公共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作了詳細的說明,但只涉及體育、美育類課程,對大學英語課程未作詳細說明。《指南(2020版)》雖高度肯定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作了說明,但相關的頂層設計總體上仍不夠系統和具體,可操作性不強。未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出臺相關指導文件時,應對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細化落實方案,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有章可循。其次,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努力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實落地。《指南(2020版)》認為,高校教學管理重點是協調好教師、學生、管理者三方的關系,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量化指標,通過督導聽課、同行評價、學生反饋等方式,核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落實情況;同時,在教學效果評估、年終績效考核、職稱評審評定等重要環節,對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如此,可以充分調動大學英語教師學習思政理論、探研課程思政方法、提高課程思政實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葉俊,盤華.“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

[2]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5).

作者:毛和榮 楊勇萍 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