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7:22:00
導語:陶藝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約在1991年,我就和烈漢熟悉起來。那時我們都在中央工藝美院讀研究生,我記得他有一作品《采蓮圖》,為高達一米以上的直筒瓶,用很認真的線,勾描具有江南水鄉特色采蓮婦女,荷花、游魚、飛鳥、水波、穿插得很有韻味。這種青幽意境散發出一種熟悉的水鄉氣息。后來,這件作品獲第二屆北京工藝美術展銀獎。他生在廣昌盱江之畔,是一個魚米之鄉。父母都是小學教師,用微薄的收入養活了一家十口人。小時候生活雖苦,但父母對他們的學習抓得很緊。清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勤奮努力的意志。采蓮的日子也是這些孩子的節日,有蓮實可食,有荷花可摘,有荷葉可戴,這種生活被深印在他的腦海里。許多年后,他創作這件陶藝作品,也可能與這種美好的記憶有關。
烈漢總是積極探索,自辟蹊徑,開拓自己的陶藝創作之路。法國學者丹納說過藝術是花,她長在不同的土壤、氣候、水氣之中,因而有不同的形態和風格。烈漢生于南方,求學于南北,做過南方景德鎮青花、粉彩,但在北京這幾年,他直接用邯鄲的大缸泥制陶藝,卻是一種實在、有考慮的選擇。近年來,因藝術市場和社會愛好風尚的轉變,大家都在做一些光亮而悅人眼目的東西,但對一些不那么光亮、甚至有些土味的東西,比如“質樸”、“民間”的東西似乎做得越來越少。而烈漢的取材,雖是最“質樸”、“民間”的材料,表現的方法也多用原始的泥條盤筑法,卻用最原始的材質,加以最簡樸的造型來表達最豐富、最本質的情感,把自然的特征和人的特征盡情表現出來,把藝術形態與表現技巧結合起來,展現了中國陶藝在當展的新風范。
烈漢的陶藝,從取材到立意都是超脫于市場的。他很少考慮這些陶藝作品如何賣錢,如何取悅顧客,只求這些作品是“陶藝”自身一種極致“表現”。因而,烈漢可以做一些他自己認為的純粹“陶藝”。這不能視為一種自娛自樂,而應該視為一種挑戰陶藝表現極限的艱苦勞動,而這種勞動又是認真的、嚴謹的。而這些認真、嚴謹的創作一旦出爐,成為物質的外現時,這種轉換也是烈漢的快樂之一。
烈漢用大缸泥,就是想充分發揮這些灰乎乎的泥料、細膩而粗獷的特點,通過這種土得掉渣的泥土,表現陶性和泥性,使之成“器”,賦器以“境”,表現這泥性的氣勢和建構。比如其作品《斑駁的圓球》:在一個正圓的球體上展開不同的紋理構成,成為一種氣勢飽滿,張力無限的物自體。這種外在的力量,由內圓核深處涌出,形成不同的層面構成。它使我聯想到所有事物的結構。一層外殼既完成,又有新的內殼在轉換,剛剛完成了一半,由六角型,這一完美的蜂窩結構在圓壺的中央,組成不規則的變化,從而造成不同層次、大小、形狀、肌理的對比,而圓球本身的統一為驚人的和諧,題目“斑駁的圓球”卻賦予這件作品的無窮意味。作品《方舟》,有意用一種不規則的扁圓組成。其穩重協調、又充滿對比變化?!胺街邸敝由盍诉@件作品多種意味,它意味著我們在苦難而絕望的世界,唯一救贖之路嗎?
作品《贖》,用四面體磚,立體面以精細的寫實手法浮雕一觀音頭像,卻似現代少女的優美,肖像做得很秀美,很細膩,體現了他的嚴謹和理性。他從不馬馬虎虎、隨意制作,代表了他的工藝觀點。作品《南海一號》,取材于南海沉船水下考古的故事,卻賦予了一個陶藝家的豐富聯想。沉船的朽木與生動的游魚相安無事,而朽木上的船篷、風簾微微卷起,又使人想到船在水上的情景。其朽木、船篷、風簾制作極為細致真實。肌理層次對比巧妙,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作品《戀人》又是同樣的想法,兩人面部和身體的構成,形成一組異國的情人情調,令人想起古代偉大文明巴比倫的覆滅?!睹鞔坝囗崱繁鈭A體鏤空,頗似中國的扁壺卻因鏤空而變為空透的明窗,在體表用濕泥撒上干粉,其泥性裂紋豐富了作品的表面肌理。作品《盼》、《信心的守望》表現了作者幼時守候母親回來的經歷?!杜巍分杏仔〉呐⑴c所立的巨大枯木構成了鮮明的反差,女孩的期盼之神態,與粗質的圍巾、手牽的小羊都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細節,帶動了人們的聯想?!杜巍肥且患瓮暌庾愕慕浀渲?。作品《一剎那》、《魚躍雙耳扁瓶》、《逐》顯示了作者用有限的材料表現無窮的動感的嘗試,而在萬物的運動過程中顯示某些生命的本質性。用泥表現動感,它涉及到作者對于陶泥表現技巧的高度自信。作品《春天的犁》、《眼中的魚》、《套磁》都表現了作者對魚、苗木乃至意象的熱忱。
作者熟悉各窯口的區域特質、特點、風格及差異,掌握了各種陶瓷材料的表現技巧和手法,又多次赴歐美、日韓采風,了解世界陶藝發展現狀,從而把不同材質、窯口、地域和文化內涵以及他個人的切身體驗和創作靈感融為一體,創造出集觀賞性和裝飾性、文化性與藝術性于一身的陶藝作品,從而也獲得更寬廣、自由的創作空間,他喜歡用泥條盤筑法,用條條、塊塊的泥條和泥團組成不同的泥性結構,賦予其作品以不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這種方式既體現了他在平面、立體構成方面的豐富學養,又體現了他在陶藝制作方面的嚴謹和理性。他認為國外歐美陶藝有個性、大膽、感情豐富,但過于隨意。從這種認識之中也可見他對陶藝的態度。他把采風、構思、制作、造型、繪制到燒制都視為有機的過程,注重作品的豐富內涵和生命力,注重材質的開發和工藝的創新,他注重將立體構成的切割、鏤空、穿插、組合等方法,用在他新近的陶藝創作中。
烈漢的成果也可謂驚人。2005年他陶瓷作品“采蓮圖”獲“第二屆北京工藝美術展”銀獎。2006年作品“眼中的魚”獲“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創新與設計評比”銅獎。2006年作品“魚躍雙耳扁瓶”獲“第二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銅獎。2007年作品“踏雪尋梅”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2008年陶藝作品“戀人”榮獲“中國陶瓷藝術作品展”優秀獎。2008年陶藝作品“戀人”獲“江西景德鎮第六屆陶瓷藝術百花獎評比”二等獎。2008年陶藝作品“盼”獲“香港首屆紫荊花杯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金獎。2008年陶藝作品“信心的守望”獲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2008年青花瓷“春、夏”獲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2008年陶藝作品“戀人”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2008年第43屆國際陶藝大會”學術交流優秀作品獎。2008年陶瓷作品“采蓮圖”獲北京“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銅獎。1988年作品入選“香港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作品展”。1989年作品入選“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1993年作品“風范”、“返樸”入選“澳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作品展”。2000年作品“采蓮圖”、“小憩”、“暈彩”入選中國美術館“清華大學國際陶藝交流作品展”。2001年作品“紅馬”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全國陶瓷藝術展”。他發表的作品,也遍及全國各大專業藝術刊物,如1988年第3期《中國陶瓷》雜志上發表陶藝作品“成熟”。1990年第1期《中國陶瓷》雜志上發表陶瓷掛盤“渡口”、“情”。1991年第3期《裝飾》雜志發表陶藝作品“釉樂”,掛盤“渡口”。1992年第1期《裝飾》雜志發表陶藝作品“蓮池情趣”。1992年第1期《藝術生活》雜志發表陶瓷首飾作品20余件。1994年第10期《美術》雜志發表陶藝作品“采連圖”、“小憩”、“映日蓮花別樣紅”、“秋韻”。2000年《清華大學國際陶藝交流作品集》發表陶藝作品“采蓮圖”、“小憩”。2001年12月出版陶藝作品集《土與火》?!劾鄞T果不但沒有使作者自滿而止步,反而使他以更大的力量去征服一座座藝術的高峰,攀登得更高更遠。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能始終保持著對陶藝的忠誠和執著的追求,他用刻刀、泥料和雙手,塑造了一個閃耀著激情、靈感、智慧及創造的陶藝世界,熊熊的火焰熔鑄了陳烈漢充滿坎坷、又不斷升華的“陶藝人生”。
陶藝作品清單:
《方舟》:46×20×30厘米。
《贖》:36×16×55厘米。
《南海一號》:59×15×30厘米
《戀人》:32×12×66厘米
《明窗余韻》:45×16×49厘米。
《盼》:59×13×32厘米。
《一剎那》:64×19×47厘米。
《信心的守望》:37×20×74厘米。
《春天的犁》:35×11×33厘米。
《眼中的魚》:47×17×49厘米。
《套磁》:43×21×37厘米。
《魚躍雙耳扁瓶》:45×10×47厘米。
《老樹根》:25×23×405厘米。
《日落》:23×19×29厘米。
《春天的化身》:42×12×39厘米。
摘要:烈漢可以做一些他自己認為的純粹“陶藝”。這不能視為一種自娛自樂,而應該視為一種挑戰陶藝表現極限的艱苦勞動,而這種勞動又是認真的、嚴謹的。而這些認真、嚴謹的創作一旦出爐,成為物質的外現時,這種轉換也是烈漢的快樂之一。
關鍵詞:陳烈漢;陶藝;人生
- 上一篇:幼兒舞蹈教師教學方法分析論文
- 下一篇:地方戲丑角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