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7 02:34:00
導語: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變化,脂肪肝的發生率正在逐步上升[1]。隨著肥胖、血脂異常及低齡化,脂肪肝已成為富裕地區第一大肝病,并有望在數十年后躍居肝硬化的首要病因[2]。只有全面評估脂肪肝對健康的影響,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其危害。本文對2008年5月上海金融學院全體教職工健康體檢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教職工體檢總數659人,年齡24~78歲,平均36歲。其中30歲以下106人,30~39歲155人,40~45歲171人,55歲以上227人。對照組為同一人群非脂肪肝者。受檢者均在清晨空腹時靜脈采血,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糖(GLU),并空腹作肝臟B超檢查,測體重、身高。
1.2方法
1.2.1血生化指標均采用7060C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由固定專業技術人員測定,血脂異常標準:TG>1.8mmol/L,TC>5.9mmol/L(酸反應法),空腹血糖>6.1mmol/L(GOD法)。
1.2.2B超檢查采用美國GE500超聲診斷儀,依據《實用超聲診斷學》的標準進行診斷。脂肪肝可分為輕、中、重度。
1.2.3肥胖程度判斷依據《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代謝綜合的工作定義進行判斷。超重以體重指數(BMI)≥24且<28為標準,肥胖以體重指數≥28為標準。BMI=體重kg/身高(m2)。
1.2.4統計學處理計量均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2.1不同年齡組脂肪肝檢出率比較<30歲,有106人檢查,發現脂肪肝6人,患病率5.7%。30~39歲,有155人檢查,發現脂肪肝24人,患病率15.5%。40~54歲,有171人檢查,發現脂肪肝38人,患病率22.2%。>55歲,有227人檢查,發現脂肪肝93人,患病率40.96%。隨著年齡的增加脂肪肝發病率差異有顯著性(χ2=64.48,P<0.005)。見表1。表1不同年齡組脂肪肝檢出率比較
2.2高血脂患者與正常血脂組脂肪肝檢出率體檢中高血脂有248人,高血脂中患脂肪肝有102人,患病率41.13%。正常血脂組有411人,其中患脂肪肝97人,患病率23.6%。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89.1,P<0.005)。見表2。表2高血脂患者與正常血脂組脂肪肝檢出率比較
2.3脂肪肝與體重指數關系659人體檢中,BMI<24,有290人,患脂肪肝有35人,發生率12.06%。BMI≥24且<28,有250人,患脂肪肝58人,發生率17%。BMI≥28,有119人,患脂肪肝68人,發生率28%。各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05)。見表3。表3脂肪肝與體重指數比較
3討論
肝臟是脂類代謝的重要場所,它在脂類的吸收、運輸合成、儲存、分解等過程中起樞紐作用,肝內脂肪主要來源于食物和外周脂肪組織[3]。正常人的肝內脂肪量占肝重的5%,而脂肪肝患者可達4%~50%,主要是甘油三酯及脂酸,而磷脂、脂固醇、膽固醇只有少量增加[4]。組織學上干細胞的脂肪化從小葉中心開始,小葉全體的肝細胞的細胞質內不同程度的脂肪滴沉積,若不積極治療,可致肝纖維化、肝硬變。同時,脂肪肝與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關系密切,脂肪肝患者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合并代謝綜合征的脂肪肝比單純脂肪肝的患病率要高,并且程度嚴重[5]。
本資料統計結果:血脂異常的脂肪肝發生率與正常血脂組脂肪肝發生率差異存在顯著性,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脂肪肝發生率也逐漸上升。所以,以上年齡、肥胖、血脂異常是中老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脂肪代謝紊亂是致脂肪肝發生的一個主要因素。同時,由于很多人存在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體育鍛煉等,這些均能導致肥胖和高脂血癥的發生。目前,脂肪肝缺乏有效治療方法,因此預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積極開展對人群的健康體檢和衛生宣教,控制體重對預防脂肪肝具有重要意義。
- 上一篇:醫學教學實習應用論文
- 下一篇:血小板獻血不良反應的分析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