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偏離度分析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時間:2022-04-02 04:33:17
導語:結構偏離度分析產業結構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基本和核心,“十三五”時期是西藏快速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階段,必須厘清西藏三次產業目前的發展現況,從而全力推進三次產業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因此,研究分析西藏的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發展變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研究。
一、產業結構優化相關綜述及理論基礎
(一)產業結構研究現狀綜評。國外最早關于產業結構的理論起源于17世紀,威廉•配第(WilliamPetty)、魁奈(FrancoisQuesnay)和亞當•斯密(AdamSmith)等人的研究成為產業結構理論的思想來源之一。關于產業結構演變的定性研究,在17世紀,配第就發現了產業結構演化的客觀規律,世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最關鍵的原因是由于產業結構的差異。國內學者王述英、白學潔等(2006)指出,各產業之間的聯系結構是產業結構。楊玉璽(2013)認為,產業結構隨經濟增加和發展而變動,對于一國經濟的增長具有反作用。唐劍、鄭洲(2014)認為,西藏存在著結構性調整能力不強、特色支柱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需要運用合理手段,逐步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曾健(2014)從西藏三次產業結構的演變歷程入手,分析其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征和影響因素,認為科技創新能力普遍不足,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力弱,城鎮化水平低,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空間狹窄等。綜上所述,國內對于西藏產業結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方法的研究。當前,對西藏產業結構問題定量研究寥寥無幾,總體上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過采用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分析方法,基于另一種視角,用定量分析方法來分析西藏產業結構優化問題。(二)產業結構的理論基礎。1.產業和產業結構。產業是社會經濟活動中一些具有相同或類似生產技術特征的經濟活動集合。廣義的產業是費希爾(R.A.Fisher)的三次產業劃分法,有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個產業。狹義的產業是由大多數企業組織構成具有某一些共同性質特征的聯合體。產業結構由產值結構的就業結構構成。2.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演進的過程,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不合理、規模小、創新力不足等都制約了西藏經濟提升發展的空間和速度。因此,西藏產業結構優化是由先進產業與地方的特色產業之間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來帶動該地區經濟向綠色化方向的轉變。
二、西藏產業結構的現狀
(一)西藏三次產業的變化。《2017年西藏自治區統計年鑒》中,1996-2016年生產法核算西藏生產總值變動,可知西藏的生產總值在不斷地增加,且持續保持高速的增長。與此同時,三大產業的生產總值也在不斷地攀升。增長速度最快的為第二產業從1996年至2016年,第一、二產業也在逐年增長,增長速率為第一產業依次高于第三產業高于第二產業。此時,三大產業所占的份額在隨時間發生變化,第一產業從1996年的42%的份額,下降到2016年的9%;第二產業從1996年約17%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38%;第三產業從1996年至2016年之間,從41%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53%。2016年西藏GDP總值是1996年的17.69倍,其經濟總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二)西藏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變化。從《2017年西藏自治區統計年鑒》可以看出,在1996年至2000年間,西藏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所占份額較大,2007年往后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但總體來看,就業人口的比例并不均勻,就業人口一般遍布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大概只占總就業人數的七分之一。
三、西藏產業結構偏離度分析
(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分析法。所謂產業結構偏離度,即是比較勞動率在絕對數量上的體現,被用來測量產業結構效率的高低。就業比重與產值比重的差距越小,說明產業結構效率越高;反之,則越低。(二)西藏產業結構偏離分析。根據西藏產業結構產業偏離度的結果顯示,西藏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S值由2007年的80%下滑到2016年的57.4%,這說明西藏產業結構偏差總體呈下滑趨向,但產業結構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三)西藏產業結構偏離分析結果。具體分析,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從2000-2016年降了13.6%,西藏產業總體上呈現為“一產弱、二產散、三產層次低”,產業自身發展壯大力量不足。首先,農牧區剩余勞動人口總量很高,導致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最大,產業結構效率不高。西藏農牧業的發展直接決定著西藏第一產業的發展,但西藏農牧業發展是傳統農業發展階段,顯著特點是生產效率低。說明農牧業一方面內部結構不合理,具有本土品種優勢,暫時還不能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農牧民受傳統小農思想影響,生產力不先進。盡管如此,仍屬于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不協調的表現,說明促進西藏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需要依靠于國家對西藏的政策幫扶。其次,第二產業內部結構也未上升到較高層次,就業崗位容量不夠。西藏第二產業以工業和建筑業為主,由于國家投資和支持的影響,西藏建筑業的增加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西藏工業基礎差、基數小,發展相對緩慢,傳統產業占主導地位,新興工業發展不足。除自身發展動力原因外,西藏工業發展緩慢也有其天然制約因素,最典型的是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最后,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與第一和第二產業相比較更低。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已經是西藏經濟中所占比重較高的產業,但此產業存在一定的結構缺陷,其中的優勢支柱產業旅游業的經濟效益產出有待提高,且其中的現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說明提高第三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是緩解西藏區域就業壓力的需要。
四、對策
(一)轉變一產發展方式,發展綠色農牧業。西藏農牧業的發展主要遇到農牧業資源利用接近上限、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現有農牧產品缺乏品牌競爭力等問題。因此,可以考慮以下提升轉型路徑:第一,畜牧業規模化。農牧業是藏區第一產業的主體和支柱,對于藏區的農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和促進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產業結構規劃調整,加大農牧業、種植業科技創新力度,匯集力量建設基礎設施先進和大規模種養范圍的農業生產中心區域。第二,加強綠色農牧業基礎設施改建。加速菜蔬生產基地,采用農牧業信息化設施、牧區灌溉、優質飼草基地建設。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實施對當地特色農畜產品的精加工。(二)倡導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綠色工業。第一,發展能源基地。突出抓好水利資源的綜合開發,重點發展以水電為主的能源工業,在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和怒江上游能源基地,可修筑大中型發電廠。林芝地區水資源充足,水電裝機的發展潛力巨大,建造清潔能源基地。西藏日喀則太陽光照資源充足,構建太陽能產業發展聚集區,吸納勞動力就業。第二,發展天然飲用水。積極推進健康飲水理念,保證產品質量,提升品牌效應及市場知名度,最終實現西藏產業向區外“輸血”的突破。(三)推動全區產業聯動,培育新型服務業。西藏第三產業發展存在一個誤區,即提及西藏第三產業發展,往往只看到西藏旅游業。其實在西藏梳理產業發展優勢后可以看到,西藏第三產業發展大有可為。長期以來,受自然地理環境制約,西藏物流業發展緩慢、規模小、模式舊,顯然已不適應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構建以城市物流中心及城鄉配送系統為主的現代物流體系,鼓勵物流企業的升級改造,培育適合本區域的現代物流企業,促進產業間邊境貿易和物品快速流通。二是發展現代金融業。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商業銀行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一系列金融優惠政策,對西藏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有必要促進西藏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發揮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發展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加強對綠色經濟、科技經濟、中小企業和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
五、結束語
通過對西藏產業結構的偏離度分析,三大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仍舊存在。換而言之,要優化西藏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在本區域孤立地開展,要增加產業之間的關聯,發揮第三產業的優勢,從當前比較強勢的第三產業入手,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要進一步加快保險、證券、商貿等服務業的外資引進,使三次產業結構均衡發展,促進我區產業發展邁入新臺階。
作者:林圓圓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
- 上一篇:阿克蘇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探析
- 下一篇:基層“請客風”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