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科學家的基本修養和社會作用

時間:2022-05-16 11:10:00

導語:試論科學家的基本修養和社會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科學家的基本修養和社會作用

摘要: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歸根結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戰略科學家也因此日益成為國家的人才急需。戰略科學家應當具備以下基本素質,即業務素質和戰略意識,管理能力和領導藝術,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身心素質和導師風范,每一項基本素質都有著具體而深刻的內涵。戰略科學家以其決策的戰略性和前瞻性、組織的系統協調性和有效性,在科學決策和解決重大現實難題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社會作用

關鍵詞:戰略科學家;基本素質;社會作用;科技戰略;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B82-05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0-0134-02

一、戰略科學家是國家急需

面對世界發展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把科學技術擺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贏得發展的戰略主動權[1]。這一觀點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共識。在中國,早在1975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點,是用它作為指導科技工作和經濟工作整頓的一個理論根據;1988年,鄧小平同志又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概括。在2008年6月23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總書記則強調“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設創新型國家,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奮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切實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戰略主動權。”[1]然而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

縱觀古今中外,世界上發達國家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更是有過之而不及。美國對人才的重視堪稱全球第一,美國歷屆領導人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將世界各地的人才招攬到美國去[2]。二戰結束時,蘇聯、英國等一些國家紛紛從德國搶運價值連城的金銀及藝術品,以補充國庫,美國卻搶運了一大批科學家回國。

就國內的現狀來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求賢若渴。經過長期的努力,當前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隊伍也相當龐大,而且由于不少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一數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增長。

二、戰略科學家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戰略(strategy)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在現代“戰略”一詞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領域,其含義演變為泛指統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從定義可以看出,戰略具有高瞻遠矚的意蘊和左右全局的功用。戰略科學家則是具有制定一個國家、一個科學領域或者一個學科方向發展戰略能力的科學家,其戰略統領作用十分明顯,而決策的戰略性和前瞻性、組織的系統協調性和有效性,是戰略科學家工作中所共同具有的顯著特征[3]。在中國,雖然科技工作者數量龐大,但真正的科學家并不多,戰略科學家就更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業務素質和戰略意識:戰略科學家首先應該是科學家,應在某一科學技術領域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一般要取得較大的學術成就,具有顯著的學術地位與影響,并且了解該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戰略科學家的知識面一定要比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寬很多,需要具備多學科滲透的復合型知識結構,從而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把握得準。只有具備了精湛的業務水平和超凡的戰略眼光,才能夠思想敏銳,洞察力強,具有出眾的識別與捕捉發展機遇的能力,因為戰略不僅本身內含有把握機遇的意思,而且常常是基于某種發展機遇而提出和制定的。

管理能力和領導藝術:科學研究史告訴我們,人類科學研究組織形式經歷了科學家個體研究、研究所集體研究、國家組織科技協作研究及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的的國際合作研究四個階段[4]。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學科發展的不斷分化、交叉、融合、滲透,跨學科、跨單位、跨國界的合作科研不斷加深,科研上則往往是大協作、大攻關。戰略科學家不僅要有能力協調好本學科、本單位的人員和項目,還要具有跨學科、跨單位、跨國界的學科聯合、科研協作的協調能力。這一點對于規模宏大的科學工程和科學計劃更為重要。任何好的戰略構想和規劃,如果不去組織實施,落實到具體行動中,那永遠只是一個美好的藍圖。

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5]。同志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就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戰略科學家一般都曾經取得過一流的學術成果,獲得過高規格地榮譽,但如果安于現狀、故步自封,就很難發揮自身的戰略引領作用,因此戰略科學家必須具備不斷戰勝自我、突破自我的創新精神。事實上,也正是由于戰略科學家的膽識、氣魄、雄心和獨特的研究思路才使得他們能夠引領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科技潮流。

身心素質和導師風范: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從事其他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戰略科學家更是如此。科學研究是一項腦力勞動,但同時也是對科學家身體素質的嚴峻考驗。而且科學研究是一種探索,一種艱苦的勞動,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和挫折在所難免,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穩定樂觀的情緒可以使得戰略科學家能夠更加從容的投身于科學研究,抵制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各種瑣事和誘惑的不良影響和干擾。在十年動亂時期,不少科技工作者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但一些科學家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隨遇而安,處變不驚,仍舊努力從事科學研究。改革開放以后,這些人都成為了中國科技界的領軍人物。這樣的例子很多,限于篇幅,此處不作贅述。

戰略科學家的杰出才智不僅表現在組織實施重大科研課題,不斷自我超越而取得重大突破上,也表現在造就、培育出大批科技英才來。科學研究和學術發展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事業,因此,培養后繼力量的歷史重任自然地落到了戰略科學家的肩上,戰略科學家應該將學術權威與科學伯樂兩種角色職責集于一身。戰略科學家敏銳的眼光和對科學發展的預見性使得他們在培養高質量人才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如果他們給學生選準方向,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言傳身教,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這樣,無論是學生還是身邊的人員都會獲益匪淺。

三、戰略科學家的社會作用

戰略科學家的社會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作為科學技術界的領軍人物,戰略科學家積極主動地參與決策咨詢,努力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問題提供咨詢建議,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戰略科學家對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走向有很強的預見性,并且長期追蹤社會熱點和國家急需,因此,他們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夠直接轉化為生產力,解決許多實際問題,這一點在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時表現尤為突出。

當前,面對國內外在科學研究領域的新形勢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矛盾,戰略科學家們更加關注能源、水資源、環境保護、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更加關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天技術、海洋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更加關注基礎科學、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更加關注工農業生產急需解決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更加關注關系民生的食品、衛生、公共健康等重大問題。這必將有利于提高我國在進行宏觀決策時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從而贏得對外交流的話語權準備了必要條件。

實踐證明,戰略科學家的社會作用不僅體現在科學決策和建言獻策上,他們長期從事的科學研究往往能夠解決重大現實問題,迅速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關鍵時刻更是力挽狂瀾。中國工程院院士、前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教授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理論及應用研究與教學工作,在GPS技術應用和工程領域卓有建樹,解決了國內許多GPS應用技術難題。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中,由劉經南院士主持完成的“清江隔河巖大壩外觀變形GPS自動化監測系統”在洪水錯峰和避免荊江分洪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從而使國家避免了數百億元經濟損失。再比如,在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帶領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們迅速作出反應,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服務抗震救災,利用遙感手段成功幫助四川災區更好地處置堰塞湖問題,并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6]。

四、結束語

戰略科學家的社會作用也表現在許多方面,他們不僅能為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把握方向,積極地建言獻策,參與國家的科學決策,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更能利用自身的學術優勢和科研成果解決生產實踐和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現實問題,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為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和國家繁榮昌盛作出貢獻。因此,國家應當有意識地培養一大批戰略科學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其在民族復興與和平崛起進程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6-24(02).

[2]李名志.搶才加引才:美國崛起之秘訣[J].領導科學,2008,(1):51.

[3]高筱梅,楊顯萬.戰略型科學家及其培養途徑[J].唐都學刊,2004,(5):87-90.

[4]周新發,任佰玲.高校學科帶頭人必備素質與能力的再思考[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6):60-62.

[5].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J].科學進步與對策,1995,(4):1-6.

[6]楊旭.讓科技為抗震救災“導航”——李德仁院士講述圖像背后的故事[J].武漢大學報,200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