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訂單培養”模式的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11-02 10:19:21
導語:職業教育“訂單培養”模式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用經濟學分析“訂單培養”模式的原因
1、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行為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所有的社會科學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對于人的行為的假設,但經濟學是假設最深刻的,因為經濟學假設的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最重要的方面。現代經濟學認為,經濟人假設,即使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一個家庭或一個政治家都是適用的,所以經濟人假設不僅是必要的,也符合基本的現實。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職業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壓力,包括關心學校的教育水平、社會聲譽和經濟效益,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關心的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追求最大化的經濟人本質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學校更關心非物質的東西,而企業則更關心物質的東西。
2、經濟學對于合作問題有一定的研究優勢的。從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到羅納德科斯的“燈塔”,再到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經濟學對于合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據經濟學原理,任何合作,必須滿足激勵相容的條件。所謂激勵相容是指如果能有一種制度安排,使追求個人追求的最大化的利益正好與集體的目標相一致,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合作伙伴的需求,這種制度安排,就是激勵相容。現代經濟學理論和實踐表明,不能滿足激勵相容的合作是無法繼續的。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合作“訂單培養”模式時,必須考慮是否可以使合作計劃激勵相容,也就是學校滿意,企業也滿意。
3、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可以幫助理解“訂單培養”模式中的問題。交易成本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發展到20世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其強大的解釋力,也成為理論經濟學重要的分析工具。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交易費用分為兩部分:一是交易前成本,即雙方簽署合同規定權利義務等發生的費用;二是交易后成本,即簽訂合同后,為了解決合同問題發生的費用。根據交易成本理論,通過“訂單培養”模式,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關系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協議關系,因為它是一個協議,自然會產生交易成本。如果“訂單培養”模式可以企業創造低交易成本和高收益,企業自然會選擇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如果高交易成本和低收益,企業參與的熱情就不高。
二、目前“訂單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如前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關心的是減少成本,增加收益。如果“訂單培養”模式能夠深入開展,學校的可能成本包括按照企業要求培養高技能人才;承擔企業的培訓任務;與企業共享教學資源;給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而學校的可能收益包括與企業建立頂崗實習和就業基地;鍛造專兼職雙師教學團隊;改善實訓的條件;全面存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很顯然學校雖然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可能收益相對于可能成本顯然要大得多。因此,對學校而言,與企業深入開展“訂單培養模式”是有利可圖的,而且對學生和社會而言,“訂單培養”也是好事。也就是說,如果只考慮學校、學生和社會,學校與企業之間激勵是相容的。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學校和企業之間如果不能實現激勵相容,其他激勵相容便失去意義。因此,有必要對企業在“訂單培養”中的收益和成本進行系統分析。
1、企業雖然可以通過與高職院校的“訂單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但獲得的收益是有限的,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追求利潤是其發展目標,其對人才的需求與選擇必須服從于發展目標,學生就業是不可能作為第一目標置于企業的目標體系之中的。通過調研發現,目前“訂單培養”模式的合作企業大都還是采取在頂崗實習后視學生具體表現決定是否簽約的方式,這樣就會出現企業選中的學生因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愿與企業簽約的情況,這必然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人才損失,也會減低企業的對于“訂單培養”模式的積極性。而且企業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與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2.“訂單培養”模式的實習階段一般是采取頂崗實習的方式,這就可能會產生企業為學生提供崗位是否會影響企業正常生產,以及學生的管理和食宿等問題,而且這種實習方式工作強度比較大,工作比較辛苦,導致部分不適應的學生逐漸失去繼續從事該專業的愿望和熱情,同時也加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由高職院校和企業相關部門實現進行細致的協調與溝通,這種協調與溝通往往伴隨著一定的公關和接待任務,會耗費企業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于生產和研發任務繁重的企業而言,這種事前交易費用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訂單培養”協議簽訂后,企業還將承擔一部分風險和費用,需要企業在資金、人員、設備、管理等方面副處很大的成本。企業要承擔訂單培養學生的學費、獎學金等獎勵,要成立專門的機構或派專人對學生進行教學和實習指導,要投入一部分設備和原材料,如果學生在生產過程中造成次品或廢品都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如果出現安全事故會更加棘手。這會給企業增加不少成本。而且在調研中發現,很多企業并沒有充足的人員、時間、精力、財力來落實這些事情。正是由于事前交易費用和事后交易費用的存在,使企業在參與“訂單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增加了成本,導致學校和企業之間不能激勵相容。
三、對策與建議
高職院校應樹立正確的辦學定位,為訂單培養模式創造良好的平臺。高職院校應從普通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中解脫出來,突破傳統的學科教育模式的舒服,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高職院校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訂單培養”模式的教學質量。必須投入資金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可以從企業引進高職稱、高技術應用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到高職院校擔任專職教師或兼職教師。目前有些高職院校將“訂單培養”看得過于簡單,認為“訂單培養”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可以把學生學習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有機統一起來,并羅列出對企業的種種好處。事實上,企業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對于企業而言,完成生產任務,提高經濟效益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訂單培養”模式的合作中,學校要充分理解企業的難處,對“訂單培養”的專業、內容及合作企業的選擇上應進行充分的思考。經過調研,在與企業合作的專業上,經管類專業更容易進行“訂單培養”的合作;在合作內容上,應逐漸由淺入深,不能急功近利,必須保證“訂單培養”的質量,雙方才能共同受益;在合作的企業選擇上,名牌企業名氣很大,由于高職院校在技術等方面的劣勢,與之合作的難度也很大,與中小企業的合作難度則要小很多。制定相關政策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予以獎勵。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培養”是一項從短期看有利于學校和學生,從長期看有利于企業和社會的事業。從經濟學的角度講,“訂單培養”模式是一項具有正外部性的事業,對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事業進行補償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通過減稅、增加財政補貼等優惠措施來補償企業,增加企業收益。在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這一方面都做得比較好。然而,目前我國只是在《職業教育法》中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對上崗實習的學生應當給予適當的勞動報酬。因此,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對參與“訂單培養”模式的企業予以獎勵,如享受稅收減免、政府補貼等優惠政策。
作者:賀洪波 單位: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
- 上一篇:電力土建工程監理控制與成本控制
- 下一篇:大學英語教學中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