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自治州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25 04:01:56

導語:少數民族自治州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自治州經濟發展論文

一、少數民族自治州典型研究區域的選擇

延邊州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被國家確定為民族自治地區改革開放試驗區,是國務院批準的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東部地區;伊犁州是全國唯一一個副省級自治州,又是唯一一個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西鄰歐亞國家哈薩克斯坦,這里有中國陸路最大的通商口岸,對外貿易活躍;玉樹州是青海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主體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地面積最大、生態位置最重要的一個自治州;甘南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旅游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紅河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云南省第四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和部分社會經濟指標均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前列,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紅河模式”;甘孜州是四川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區,全州植物和礦產資源豐富,是四川省主要的藥材產區和重要的藥源寶庫,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成礦區域之一;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該地區能源、礦產、生物和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事業健康發展。鑒于此,本文選擇了上述七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作為樣本。

二、少數民族自治州經濟發展類型劃分

少數民族自治州特點差異性極大,在科學發展的總體框架和發展原則下,不可能以統一、單一的發展模式進行突破。必須要以與主流發展路徑“兼容”、對主流發展成果“共享”的基本理念來進行分別的路徑選擇和探索。因此,根據現有的民族地區發展局面和發展基礎,以及未來的潛在空間和發展動力,對其發展演進框架進行“類型”區分,是民族自治州厘清局面、選擇路徑的必然之選。根據各少數民族自治州的民族特點、區域特點、發展依托、所屬主體功能區、發展機制等五個維度,可將上述少數民族自治州劃歸為五類經濟發展類型。

三、少數民族自治州經濟發展路徑分析

合理的經濟發展路徑應該符合區域區位、空間、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的整體特征,以人為本、代價最小且經濟、社會、自然相協調的發展。

(一)人力資本驅動,內生發展路徑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代表,其特征表現為:

1.人力資本驅動力強。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延邊州每萬人中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人口594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全州中專畢業生和中級以上知識分子占人口的比例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延邊州充分利用朝鮮族特有的人緣和地緣優勢,把勞務經濟作為主導產業進行培育和扶持,提供“一站式”服務,積極引導城市和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勞務輸出,1996年境外匯入勞務資金首次超過了延邊地區當年的財政收人,1999年至2003年,境外匯款年均增長速度為157.7%。相比于其他民族地區脆弱的文化生存狀態而言,延邊州人力資本驅動效應十分突出。

2.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脫鉤。人口輸出帶來了資金凈流入,引入了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支撐了延邊州強有力的內需,使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遙居30個自治州的首位,形成了強消費弱生產型經濟模式,及相應的倒梯形產業結構,延邊州摒棄了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路徑,因而生態得到保持,社會得到進步,人口得到提升。

3.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延邊州經濟發展迅速,首府延吉市已成為2005~2007年度全國百強縣(市)和2006年度東北十強縣(市),2013年第五次榮膺全國百強縣(市),位居第69位,名次晉升9位,成為競爭力等級、富裕程度、綠色指數均為最高級的全國35個縣(市)之一。

(二)開放帶動,臨邊外向型發展路徑

地理優勢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先決條件,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為代表,其特征表現為:1.地緣優勢附加交通運輸優勢。地緣優勢和交通便利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要條件。伊犁州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堅實基礎是其地緣優勢、區位優勢、口岸優勢、人文優勢和資源優勢。全州邊境線長2000多公里,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國接壤,沿邊有霍爾果斯、巴克圖、吉木乃等8個國家一類口岸,其中霍爾果斯口岸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公路口岸。2011年中哈第二條鐵路正式開通,使伊犁州成為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樞紐,同時為伊犁州進入中亞和歐洲市場提供了國際大通道的交通便利條件,為伊犁州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創造了交通運輸新優勢。2.背靠國家戰略發揮政策優勢。借力“絲綢之路”戰略,定位于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樞紐站,伊犁州致力打造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中哈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快速推進口岸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構筑起功能完善、產業配套、物流通暢、人流便捷的向西開放示范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扶持,國家對霍爾果斯經濟特區的創辦、發展、建設給予財政金融支持,其中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價格優惠政策、關稅優惠政策、土地政策傾斜、投資基金支持政策、科技成果轉化的股權激勵政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交通設施建設支持政策等十個方面的扶持政策,為伊犁州打造了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的優惠政策高地。

(三)產業拉動,四化聯動發展路徑

產業拉動,四化聯動模式是指以產業拉動為基礎,通過實施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四化聯動方式,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代表,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1.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紅河州工業園區成立以來,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設的同時,堅持“依靠大資源、大集團,建設大項目”的發展方針,引進戰略性投資,大力實施項目帶動發展戰略,推進重點產業建設,先期重點引進云南省10大企業集團投資入駐,進而形成了卷煙及配套產業、冶金及新材料產業、新型煤化工產業、電力和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等五大支柱產業,五大支柱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90%以上,占全部工業的比重達70%以上,全州產業集群發展的態勢逐步顯現,使工業發展后勁和發展質量得到增強,為服務產業發展創造了空間,并進一步推動了品牌效應的擴展,截至2011年,全州工業行業共擁有中國名牌產品4個、云南省名牌產品18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云南省著名商標94個。

2.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以求發展的可持續性。新型工業化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為節能降耗,紅河州淘汰大批落后高耗能企業,引進大型企業和科技先進低耗能企業發展新型工業。紅河州大量淘汰電力行業、水泥行業、鋼鐵行業、黃磷行業、焦炭行業、鐵合金等落后產能行業。創建成科技部國家錫基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云南省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錫產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個舊市創建成工信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目前,全州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高新技術企業15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州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這些以科技為前提的技術更新改造,極大地提高了紅河州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深加工能力,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為紅河州工業品牌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四化聯動帶動全州協調發展。以工業化為著力點,與城鎮化互促,聯動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基礎設施現代化,紅河州基本實現了“兩化互動、四化聯動”良性發展。首先,以產城一體為重點,加快推進城鎮化。推進全州工業園區的建設規劃中,明確到2020年全州13縣(市)都建成工業園區,呈現工業園區與城鎮化互相促進的局面;其次,以城鄉統籌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紅河州的具體做法包括培育主導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搞活農產品流通,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支撐;最后,聯動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按照“先筑巢后引鳳、一次性規劃、分期建設”的要求,強化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提升園區基礎條件,打造一流環境。隨著工業園區的發展,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已經具備了承接先進技術、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條件和能力,為園區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扶貧開發,特色產業優先發展路徑

“十二五”期間,以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為原則,國家對西部民族地區中限制開發的天然林保護及生態多樣化地區、重要水源涵養及水源補給區和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石漠化等區域逐步放開,并因地制宜地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其主要代表地區有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特色自然資源。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肅省最貧困的州市之一,2010年被國家列為扶貧攻堅區。甘南州地理區位決定了這里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其旅游資源豐富,有國家級旅游景區1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為實現保護生態與脫貧致富的雙重目標,甘南州提出“旅游興州”戰略和建設“旅游甘南”的目標,2009年以來,州財政每年列入預算旅游發展資金500萬元,州發改委列入旅游項目補助資金200萬元,各縣市財政投入旅游發展資金不少于180萬元,5年來,組織實施旅游景區基礎設施項目218個,總投資38.85億元。2009年,甘南州旅游收入3.1億元,占當年GDP的5%,到2013年旅游業收入達17.4億元,是2009年的5.6倍,占當年GDP的16%,有效推動了第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三次產業產值比達到22.3:26.2:51.4,實現了契合限制開發區特征的倒梯度結構。旅游業促進甘南州經濟蓬勃發展,逐步邁向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雙贏目標。

2.深度挖掘本地特色人文生態資源。甘孜州民族文化優勢十分明顯,該州是我國歷史上早期民族頻繁遷徙的“民族走廊”的腹心帶,又是內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樞紐和藏漢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是“茶馬互市”的中心,具有自身多元性文化歷史印記的鮮明地域特征。甘孜州圍繞建設中國人文生態旅游第一州這一目標,大力整合人文生態資源,提升旅游資源的內涵,增加旅游精品線路,使各種景點之間形成有機聯系,滿足不同游客的差別化需求。建設了中國情歌城和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區、大海螺溝冰川森林旅游區、以德格為中心的康巴文化旅游區以及稻城亞丁香格里拉自然生態旅游區,并將這些旅游區作為全州旅游景區開發建設的重點突破口,同時構筑了香格里拉旅游精品環線、康巴文化旅游環線、自然生態康巴文化風情旅游環線三大環線。2013年,甘孜州旅游業收入達63.25億元,占當年GDP的31.43%,確立了旅游業的支柱產業地位。

3.特色產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黔東南州將旅游產業作為其扶貧開發的主要支柱產業,發展旅游解決貧困問題,已見明顯效果。2013年,黔東南州旅游產業總收入254.48億元,占當年全州GDP的43.5%,對第三產業產值貢獻率達86.7%,全州形成了19.1:30.7:50.1的三次產業結構。為了進一步突出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黔東南州積極推進旅游與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在旅游與第一產業的融合發展方面,主要是結合州內村落、林區、水庫等生態環境優勢、鄉土文化優勢,重點推進旅游業與農業、林業、水利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在與第二產業的融合方面,主要是加強旅游商品的研發與生產,改善銀飾、刺繡、竹編等傳統工藝品的花色品種和加工水平,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在旅游與第三產業融合方面,主要是推進旅游與會展節慶、文化產業、體育健身、信息通訊等領域的融合,提高旅游的綜合效應。

(五)生態移民,保護性開發模式

該模式以玉樹藏族自治州為典型代表,玉樹州被稱為“人類生命的禁區”和“地球第三極”。

1.環境脆弱不宜居。玉樹州生態脆弱,作為基礎產業的畜牧業也日顯頹勢,牲畜出欄率及畜產品供給能力下降,畜產品成本及畜產品價格上升直接影響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囿于環境、資金、人才等因素,玉樹州至今沒有畜牧業龍頭企業,第二產業舉步維艱。因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地方也無法大力發展工業。缺乏第二產業的支撐,加之自然、經濟條件不利,第三產業發育不健全。玉樹州平均海拔4100米,由于海拔高空氣含氧量低等原因,玉樹地區勞動力衰減較嚴重。加之氣溫冷暖懸殊,且冷季長達7~8個月,致使當地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

2.礦產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玉樹州富有礦產資源及野生動植物資源。其金、銀、銅等礦物資源達40多種,礦點260余處,儲量超300億噸。另外,其動物種類藥材80余種,中藥材910余種。山澗叢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主要有野牦牛、野驢、藏羚羊、巖羊、黃羊、白唇鹿、馬鹿、金錢豹、雪豹、猞猁、棕熊和珍禽黑頸鶴、馬雞、雪雞等。

3.生態移民加保護性開發成為有效發展模式。玉樹州地方財政收入微乎其微,95%以上依靠財政補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公用經費的支出甚至遠高于省內其他地區。而為了三江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州內資源開發項目基本叫停,地方財政幾近枯竭。可見,生態移民理當成為玉樹州的明智選擇。通過三江源生態移民,既可改善當地牧民生存環境,亦可實現三江源生態環境治理之效。

四、結論

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地理環境、自然秉賦、人文背景等方面的重大差異,決定了少數民族自治州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市場結構、生產方式、核心產業等方面也應各有特色,其經濟增長路徑必須與自身增長要素稟賦條件和發展環境相匹配,才能使得比較優勢得以動態強化和發揮,比較劣勢得以弱化和轉換,約束條件得以緩解,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獲得持續強勁的動能。

作者:楊玉文劉大志單位:大連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