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獨資化現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1 10:27:00
導語:公司獨資化現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以來,外商對我國直接投資的結構模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外商越來越傾向于采取獨資的方式對我國進行直接投資。之前大量存在的中外合作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也紛紛掀起了一股勢頭強勁的“獨資風”。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導致這起“獨資風”的掀起?“獨資風”是不是一股可怕的力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對于這些問題,有許多研究都只是用表層原因來解釋,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跨國公司“獨資化”這種現象,本文將充分運用有關經濟學理論,從多個角度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
一、內部化:跨國公司獨資化的表層原因
內部化理論是西方學者在建立所謂跨國公司“統論”過程中形成的理論觀點。所謂內部化,是指把市場建立在企業內部的過程,即以內部市場取代原來固定的外部市場,企業內部的轉移價格起著潤滑內部市場的作用,使之與固定的外部市場同樣有效地發揮作用,這樣做可以避免額外增加的成本。
前不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戰略系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對1998年和2002年在華企業利潤進行分類比較,從得出的結論來看:外資企業的業績實際上只比國企和有限責任公司這兩類好一點,不如其他中資公司的各類企業,包括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只包含年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在這樣規模上的比較,發現1998年外企根本就是負利潤,2002年雖然盈利,但利潤率,低于1%。最新的統計數據則顯示,在2005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國有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14.8%;集體企業利潤增長31.5%;股份制企業利潤增長26.4%,私營企業利潤增長42.4%,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利潤增長最少,為5.3%。外資公司把跨國公司的不佳業績歸罪于合作方效率的低下,進一步暴露了合作雙方的矛盾與隔閡。
根據以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內部化理論,這些低效率的合作是由于雙方合作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所造成的。首先,雙方的合作目的是不同的,我國的合資企業引進外資是為了引進先進的技術來提高我方的核心競爭力并引進資金。而投資方創辦跨國公司是為了占領國外市場,因而它們往往更注重長期的發展和公司全球戰略規劃,雙方的合作目的日趨背離,最后導致雙方的要求都不能互相得到滿足,摩擦增多,導致合作的低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其次,雙方在合作中的不協調,其中包括經營理念上的不同,以及外方對于中方常常受到地方政府管制,經營受到各地方政府政策法規限制的不滿,無形中所增加的成本加上雙方合作前期談判的成本,使外方對合作中的成本問題不得不更加地重視,并且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出大動作。而合作中可降低甚至消除的成本包括經營中出現的由貨幣表現的成本,以及整個公司團隊由于經營理念不同而不能團結一致所形成的隱性成本,而獨資就是減少這些不必要的成本的最佳途徑。其實對于每個企業來說,成本都是其關心的首要因素,所以有條件的跨國公司必然會通過獨資形式來減少交易成本,實現內部優勢最大化??鐕驹谠缙谝院腺Y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也是遵循交易費用原則的,在一個新的市場中發展自己,獨立經營是非常困難的,這個時候合作伙伴可以幫助外資解決問題,以合資的方式降低交易費用,缺點是內部化程度比較低,而內部化優勢又是決定跨國公司國際生產水平的重要因素。當今跨國公司的情況有所改變,隨著國內投資環境日趨完善,投資風險降低,合資企業優勢效應弱化,隨著時間推移,以合資企業方式降低風險的必要性在下降??鐕緸榱思涌旒夹g更新換代和新產品的引進,渴望擺脫合資企業的束縛,特別是當中方的行為可能影響其整體發展戰略時,追求企業的控制權就成為外方的必然選擇。投資企業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內部優勢”,將增加投資力度,這就必然引起跨國公司的獨資化,獨資是跨國公司實現“內部優勢”最好的選擇,實現了內部化也就是提高了跨國公司從事國際生產的水平。因此退出合資而變為獨資只是在這種新的情況下降低交易費用加強企業內部化程度的一種行動,是跨國公司的一種理性選擇。從理論上講,跨國公司的獨資行為是跨國公司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區位變量:跨國公司獨資化的制度原因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模型中的區位優勢脫胎于區位理論,鄧寧列舉的區位優勢變量有自然和人造資源及市場的空間分布,投入優惠或歧視,產品和勞務貿易的人為障礙,經濟體制和政府戰略,資源分配的制度框架等。區位優勢是指東道國特有的優勢,也是跨國公司選擇國外生產的重要因素。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區位選擇也發生重大變化,在這里,“區位優勢”不僅包括資源和地理條件等自然稟賦變量,而且也包括投資軟硬環境、市場因素、勞動力因素、聚集效應等后天形成的區位變量,影響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方式的區位變量主要有轉軌變量、外資政策、經濟政策、社會文化環境、基礎設施等其他變量。顯而易見,這些區位變量除了基礎設施等內含自然稟賦變量外,基本都屬于后天形成的區位變量。外商直接投資方式獨資化趨勢的主要成因即在于此。
首先,對于自然稟賦變量,我國有先天的優勢,地大物博,勞動力資源充足,且勞動力價格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比較低,這使得跨國公司在我國雇用勞動力的成本比較低,這些因素都有利于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發展,并且在這種雇傭勞動力低成本的情況下,跨過公司很容易形成較大的規模。但我國的不足在于產品技術水平和公司管理水平比較低,這就使得跨國公司傾向于獨立經營公司,獨立使用自己的先進技術而不受我國知識產權法的制約,同時使用外方先進的公司管理技術,對公司進行整體統一的管理,提高公司效率,這也是外方選擇獨資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后天形成的區位變量的影響。東道國的現行政策發揮著重要作用,政策的核心應是鼓勵創新和科技應用。這也就是說,對于跨國公司以何種形式進入受資國,受資國的經濟環境和政府政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在政府特殊的經濟政策支持下,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東南沿海的區位市場化程度和經濟自由度更高,因此它就具有更低的商業風險。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外資剛剛進入我國的時候,外資往往偏向于在東南沿海地區投資,這些地區一直都是投資熱點。在中國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的大環境下,這里的投資更加火熱,外商的投資力度增加,獨資化現象也就層出不窮了。對于中西部地區,隨著近幾年我國相繼推出的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戰略,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環境不斷得到改善,市場化程度和經濟自由度也不斷地提高,跨國公司也在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特別是中國加入了WTO后,我國的市場變得更加地開放,加上政府調整了投資政策,更多行業的開放度擴大,這就為外商投資創造了更好的環境,使外商對中國市場更加有信心。尤其是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中國開始放寬對外商投資股比的限制,并擴大了市場準入范圍。在2002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更多的產業領域允許合資企業中外商持有51%以上的控股權,允許建立外商獨資企業,外資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必須建立合資企業或保持中方控股的政策條件已經改變。這項政策的改變起到了鼓勵外商投資的作用,不僅新建的外資企業中外商獨資企業比例上升,而且,原先無奈采取合資方式進入中國的外資,也紛紛轉變為獨資化企業。這項政策仿佛是對跨國公司獨資化的一針強效劑,這種良好的市場環境有利于跨國公司建立適合其發展有其特色的價值鏈,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形成獨資化現象。
所以說,制度環境對跨國公司經營方式的變化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跨國公司的獨資化現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這種制度變革的影響,因而區位變量的變化是跨國公司獨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壟斷優勢:跨國公司獨資化的根本原因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海默(S.Hymer)的壟斷優勢論被稱為當代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基石。這一理論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海默在其撰寫的博士論文“國內廠商的國際化經營:一項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美國跨國公司之所以對外直接投資,是其壟斷優勢決定的。這些優勢主要包括:資金優勢,技術優勢,規模優勢,組織管理優勢,信譽商標優勢等。海默認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潤,或者說利潤的差異不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壟斷優勢才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它可望獲得長期利益。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大批新興產業出現在國際市場,由于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不是很高,正處于發展階段,并且市場經濟也不太成熟,所以在我國,新興產業的概念還沒有形成,也沒有一個體系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獨資往往會獲得很快的增長。外商也看到了這種新興產業中的巨大利潤,紛紛進軍中國,擠占新興產業這個潛力市場,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在中國市場形成壟斷優勢。以IT業為例,2005年以來,跨國公司在中國進一步拓展低端產品領域和二、三級城市市場,產品價格競爭更加激烈。而國內企業技術創新不足、產品同質化加劇了競爭程度,導致電子信息全行業平均利潤率進一步下降。
2005年前三季度,盡管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速,但比2004年同期仍大幅度下降。本土的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增速僅為15%,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0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利潤總額660.8億元,同比下降4%;銷售利潤率僅為3.1%,下滑到2000年以來的最低谷。家用視聽產品、電子計算機、電子器件利潤率也均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全行業虧損面繼續擴大,虧損企業虧損額日益增加。2005年1~9月份全行業虧損面接近29%,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個百分點,虧損總額198.4億元,同比增長55.1%。其中,電子器件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1.4%;彩管、國產手機行業上半年幾乎就是全行業虧損。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1.95%,TCL、京東方、上海廣電等老牌企業都陷入了巨額虧損的境地。與此同時,美國的IT跨國公司都取得了突出業績。根據公開的財報數據,2005年1~9月份,微軟公司凈利潤為94億美元,比我國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利潤總額還多12億美元。英特爾凈利潤達到62.2億美元,IBM凈利潤為47.5億美元,分別是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利潤總額的4倍和3倍。其中,微軟、英特爾的利潤率都在20%以上。
從以上的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的IT業,跨過公司的業績是突出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我國企業與這些跨國公司也是存在差距的。微軟和英特爾公司都是世界IT業的知名公司,在我國也是業績突出的成功的跨國獨資公司。獨資使跨國公司只需使用最必要的小額資本便可以控制整個供應鏈,節省了成本,并使整個公司上下游一體化,對整個產業鏈條實行控制。所以說,獨資有利于跨國公司在新興行業中的自由發展,有利于提高整個公司的運行效率,形成公司優勢,在新興行業中形成壟斷地位,這種壟斷優勢會給跨國公司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盈利本來就是企業經營的根本目標,所以跨國公司必須保持這種壟斷優勢,使之發揮最大作用。根據海默的“壟斷優勢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跨國公司進行跨國經營的基礎就是其雄厚的壟斷優勢,當它在東道國經營時,它當然愿意繼續維持這種壟斷優勢,并且渴望形成世界上其所在行業的壟斷優勢,以獨資方式進入東道國是維持這種壟斷優勢的最佳途徑,這種跨國的壟斷優勢可以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并且,根據補充發展后的壟斷優勢理論——“海默金德伯格傳統”,外商之所以不喜歡以合資的形式投資,就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放棄這種壟斷優勢,或者說不愿意和別人分享這種壟斷優勢。特別是在以上提到的我國新興行業,跨國公司比較容易在這些領域實現自己的壟斷優勢,所以它們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獨資是它們的必然選擇??傊3謮艛鄡瀯荩攀强鐕惊氋Y的根本原因。
四、結論與啟示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跨過公司在我國的獨資化并不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它是符合經濟理論的,也是符合跨國公司發展規律的正常現象。實際上,不只在中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地吸引外資投資,在國內建立適合外商投資的經濟環境。以韓國為例,1998年11月開始實施新《外國人投資促進法》,大幅放寬了投資領域限制,提高了優惠幅度,延長了法人稅和所得稅的見面期限,為大規模引資實行指定外國人投資區制度,允許外國企業對韓國企業進行敵對性并購等,對外商在韓直接投資實行全面自由化和鼓勵政策。還有,在巴西,政府也鼓勵外資進入,并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巴西憲法規定,所有在巴西境內的外國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均被視為“巴西民族工業”。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國家也都紛紛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政策來吸引外資,對獨資企業也紛紛放寬限制。從這一趨勢來說,我國出現的獨資化現象也并不是特例,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一種必然現象。
跨國公司的獨資化行為是為了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占領國際市場??鐕局挥型瓿瑟氋Y改造,才能提高投資公司的收益,也才能從機制上改善投資公司的運營效率。只有完成獨資的時候,跨國公司才能夠將其最新的技術、最新的管理與經驗拿到中國市場分享,才會將其更高端的產品與生產制造技術轉移過來,并采取全球統一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對技術進行無障礙保護。所以說,這股“獨資風”并不是一股可怕的力量,通過制定合理的對策,可以使外商獨資企業與其他形式的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上和諧地發展。
既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獨資現象是一種必然趨勢,也不是破壞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怕力量,我們就應該在正確認識這種現象的基礎上,針對這種現象提出對策以應對這種變化。
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外商投資的獨資化是一把雙刃劍。外商國內投資獨資化過程,與中國的外資政策調整直接相關,與跨國公司投資戰略調整直接相關;既包含著中國的主動選擇,也包含著中國企業無奈的被動接受,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雙重影響,即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和對本土企業帶來的巨大壓力。所以面對外商投資獨資化的傾向,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控制其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政府合理地進行產業規劃,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內資企業則應主動加強與外資企業的聯系,利用外資企業人才流動,信息擴散等機會,學習其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等。
從另一方面說,跨國公司的獨資化也并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動作,由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公司都比較多,而這些公司的中方合資與合作的對象屬于不同的產權所有者,如果要完成整個獨資化改造,將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比如LG在中國投資的項目中,分別與春蘭、熊貓等不同的企業合資建立10家工廠。松下和金魚的合作要到2014年結束,在此之前松下要獨資還是很困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獨資化進程是相當漫長的,也將是未來跨國公司最棘手的一個問題。在這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中方股份應該盡量學習外資方先進的技術并提高我方退出合作后的生存能力。
- 上一篇:務貿易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人力資本積累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