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09-28 09:01:00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

【摘要】加強農村經濟發展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踐行黨的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的必然選擇。本文圍繞人才匱乏、組織不力、政策偏差、市場競爭四個方面分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基于黨的精神,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村招商引資、技術人才培養和輸出三個方面指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對策

“三農”問題一直是作為一項基礎性重要工程在推進,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助農和惠農政策,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科學文化素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有效供給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反映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歷史包袱問題的嚴重性,基礎設施配置正在大力加強,農村環境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面臨著人才匱乏、組織不力、政策偏差、市場競爭的制約,如何實現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與城鎮化是新形勢下的一大難題。

一、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人才匱乏。人才是壯大農村經濟和強化組織功能的第一要素,但是由于農村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工資福利待遇水平偏低,使得農村廣泛存在著人才流失與難引進、難挽留的問題。從整體上來說,農村干部存在著結構不優、素質不高的問題。許多村支書都是當地農民選票產生,文化水平僅僅為初中,對于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基本上沒有什么思考。對于基層村級單位來說,雖然他們認識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卻面臨著資金投入難、發展路子有限、土地開發利用難等問題,在工作過程中畏首畏尾、怕擔責任,工作邁不開步子就注定工作不到位。再者,農民普遍上存在著集體觀念淡薄、對集體事情不關心的問題,這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再者,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農村懂經營、有知識、會管理、能力強和有門路的年輕人都不愿意扎根于農村,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是農村缺乏健全的人才保障機制。農村經濟發展沒有帶頭致富的能人、領頭人,就很難實現脫貧攻堅。(二)組織不力。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一支具有較強的開拓創新精神、雄厚的戰斗力與扎實的管理能力的團隊。但是,當前農村缺乏健全的黨組織、村委會作用發揮不足,合作組織和市場組織不規范、不成網等,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精準扶貧戰略下正在促進上級干部深入基層鍛煉,為農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注入新的血液,但是農村歷史遺留問題扎根太深,農民對于新干部不配合,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中各個組織缺乏較強的凝聚力、戰斗力。農村干部隊伍整體存在著年齡結構老化、文化與專業素質偏低、開拓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雖然他們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但是新形勢下還是難以攻克扶貧大關和產業發展難關。(三)政策認識偏差。我國高度重視和持續推進“三農”工作,但是受思想觀念、歷史因素、文化素養和發展趨勢的影響,基層經濟發展中對政策認識還存在著偏差。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農戶的支持有限,由于貸款控制過嚴使得村級發展缺乏必需的資金支持。部分農村對外溝通不暢,與外面接觸機會少,存在著農民走不出去、人才請不進來的問題,渠道不暢使得他們獲取的信息不對稱,加上農戶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關心意識淡薄,使得村里發展缺門路、無項目。(四)市場競爭因素。與發達國家比較而言,我國農產品受保護程度和市場風險抵御能力都非常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弱化了農業發展的地位和作用。比如,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結構不平衡,農產品方面還沒有實現有效供給,這為國外農產品搶占我國市場創造了機會,對我國農產品造成了一定的擠壓沖擊。再者,我國農村科技推廣應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民對于農業市場信息獲取有限、掌握不準,使得農村農產品經營規模、農產品品牌打造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反映出來我國農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缺乏穩定的良好的競爭力。面對市場競爭我國農村一直是在積極興辦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但是由于農村部分農民嚴重的“等、靠、要”思想、部分村干部無所作為、部分農民只收攤子,不打長期戰,沒有長遠進行考慮,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非常有限。

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現途徑思考

(一)加強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發展重點在農業。“民不富則鄉不興”,要以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為導向進一步加強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一方面,瞄準農村區域發展和資源優勢,深入研究和分析農業市場需求,加強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挖掘農村優勢農產品,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同時做大作強打造優勢品牌,并盡量壓低劣勢農產品種植市場,通過技術創新和研發提供農產品質量,促進農產品有效供給從而增強其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影響力和戰斗力。另一方面,要以規模化、產業化為重點,促進優質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加強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基地建設,簡化農產品中間環節和損耗,促進農產品實現優質增值,同時要大力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優化農業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以“公司+基地+銀信+農戶”為核心形成良好的輻射帶動發展模式。(二)加強招商引資、促進工業化。促進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招商引資,推進工業化進程。首先,要以農村經濟振興為突破,以放心放手為基本原則鼓勵支持農村個體、民營等的發展,促進其在數量、規模和效益上不斷進步,培育一批農業和工業骨干企業。這就需要增強招商引資,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創造條件來改善農村經濟投資條件和規范市場秩序,通過良好穩定的政策制度、服務和輿論環境來吸引企業的投資。其次,要在農村優勢產業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用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來打造和提高傳統產業檔次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骨干企業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招商引資來提高它的優勢和競爭力。最后,招商引資要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堅持走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的綜合開發道路。(三)加強人才引進和輸出、培育新血液。首先,要做好農村人員對外輸出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勞務輸出網絡,及時勞務信息;加強農民勞務市場建設,規范農村職介機構業務,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準確提供信息服務;要加強農民的技術培訓,著力提高綜合素質、勞務技能和就業增收能力;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促進勞務人員有序流動;要加強對農村勞務人員的跟蹤服務,穩定農村勞務人員輸出隊伍,引進有經驗、有門路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指導農業發展。其次,必須加強農村各領域人才的引進。要更新人才引進觀念,打破身份、地域與行業部門的限制,堅持用能人;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加強智力引進、項目引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重點滾動式培養方式提高已有人才技能和知識,幫助人才不斷“充電”;創新用人機制,實施優勝劣汰,分配激勵,通過考核、競爭等加強人才的選拔任用。

三、結語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有效供給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反映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歷史包袱問題的嚴重性,基礎設施配置正在大力加強,農村環境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面臨著人才匱乏、組織不力、政策偏差、市場競爭的制約。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加強招商引資、促進工業化,加強人才引進和輸出、培育新血液,為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思路。

作者:邢艷波 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