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區域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20 04:10:43
導語:新時期區域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演進
協調發展的具體做法是,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并努力達到中部崛起。加快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設施建設步伐,改善這兩部分投資環境。其次,對這兩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增強保護與建設力度,為這兩部分和全國范圍可持續發展給出支撐。三是優化這兩部分地區的產業結構,在區際協作中得到比較利益。四是加快這兩部分地區改革步伐,促進其制度創新。振興東北地區工業基地;加深對管理體制與國有企業的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職能,使市場起到基礎作用在資源配置時,把處于衰退中的老工業基地改造成國內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極。鼓勵東部加快發展,提高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協作層次,形成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揮東部有利區位與改革先行優勢,增強區域協作,破除封鎖,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這樣,中部和西部在發展過程中實現聯合與協作,做到互惠互利。
二、關于促進國內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幾點思考
這幾年,我國實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已經取得一些成績,國內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以相近速度朝協調化方向發展,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速度有顯著提高,經濟發展的亮點地區增加不少。根據統計可知,“十五”期間,西部地區的生產總值每年增長10.6%,財政收入每年增長15.7%,06年后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指標都達到兩位數增長,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高。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也存在顯著優化趨勢,經濟運行效率顯著提高。國家對中部和西部的固定投資規模顯著加大,使這兩個地區基礎設施獲得較快改善。00年到06年,政府對西部累計提供大約1萬億元的投資和1220多億元環保與生態建設投資及310多億元改善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投資。國家較大程度的財力傾斜,給西部地區的社會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但區域經濟在發展中還存在許多需要注意問題;東南沿海和中西部差距日益明顯,區域經濟的巨大差異造成總體的改革目標出現進退兩難;區域的產業結構有相同趨勢,地區經濟特色不顯著;地方割據問題比較嚴重。在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受到利益驅使,許多地方政府公開或者隱蔽實施地方保護;欠發達地區造血能力不足;人才與科研經費缺少,使欠發達地區經濟雪上加霜;“資源交換增長”普遍存在。所以,進一步落實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思想,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必須要走的一步。
1.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完善市場機制。
完善市場機制,打破區劃局限,推動生產要素在不同區域的自由流動,引導產業有效轉移。完善合作機制,鼓勵與支持所有地區進行多種形式經濟協作與技術及人才合作,使產生以東帶西和東中西協調發展格局。完善互助機制,對于發達地區要選擇對口支援或社會捐助等幫助不發達地區。完善扶持機制,根據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方針,增強國家對于不發達地區的傾斜。國家在經濟政策、投資與產業發展等繼續增強對中西部支持。增強財政轉移力度與投資力度,幫扶革命老區與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東部地區應該率先提升自主創新水平,率先達到經濟結構升級與發展方式變更,率先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幫扶中西部的發展。
2.統籌發展規劃,促進產生主體功能區,優化不同區域發展方向。
①在空間上產生合理開發結構。要結合資源環境的承載水平、開發密度與發展潛力,統籌分析未來國內人口分布、經濟布置、土地利用與城鎮格局,把國土空間分成優先開發與重點開發及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種主體功能區,按照功能定位完善地區政策與績效評價,規范對空間的開發秩序,逐步產生合理的開發結構。特別是國土的開發密度較高和資源環境的承載水平減弱地區,要轉變靠大量占地與消耗資源、排放污染來實現經濟增長模式,把提升增長質量與效益置于首位,提高參加全球分工和競爭層次,繼續充當帶動經濟發展龍頭與參加經濟全球化的區域。提升資源尤其是在土地和能源上利用率,增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水平。解決好生態建設、環保、資源節省和經濟發展關系,推進生態功能區的產生。②優化不同區域發展方向。國內東部發達地區要以商業、金融業與高科技產業為重點;中部因為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相對較低,則以工業為主;西部受到城市分散與城市化不高的限制,則在重視產業結構上不斷優化,提升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重視改進生態環境。
三、結語
在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目標是要根據各個地區資源環境的承載水平、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比較優勢、增強薄弱環節和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要求,逐步產生主體功能清晰、各地區良性互動與公共服務及人們生活差距不斷縮小的協調發展狀態;同時在國家整體競爭力持續提升有條件下,使目前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獲得解決或緩解,區域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獲得化解,讓社會充滿合作精神,最終達到人和人、人和自然、地方和地方的和諧發展。
作者:秦瑋單位:宿遷市沭陽縣縣委辦公室
- 上一篇:農機道路交通安全整改措施
- 下一篇:文體局安全生產工作思路和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