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6-25 10:32:23

導語: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公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里邊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而要實現正面影響,關鍵要實現公路建設先于區域經濟發展,基于這一考慮,在本文當中結合了相關的理論以及實際的區域經濟發展案例進行了討論,僅供參考。

關鍵詞:公路;區域經濟發展;影響

公路運輸在交通運輸當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是地區之間更加直接和有效地運輸方式,當然不是說空運、海運、鐵路運輸就不行,而是公路靈活性更強,成本也不高。而有句老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一些研究當中公路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3.4%,那么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何影響,比較值得探究。

一、理論基礎

結合相關研究,本文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理論來進行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主要包括區位理論、點軸開發理論、中心-外圍理論。首先,區位理論,本質是農業區位理論,強調的是農作物布局與消費市場距離之間的關系,并強調了運輸成本是農業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基于這一理論,公路運輸方面的運輸成本將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中國大部分地區是內陸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主要的運輸方式就是公路,公路網的基本成型帶來的快速直達的運輸特點,而且成本不高,為當地工農業發展提供了便利,但因為公路運輸運載量有限,與鐵路、空運等方式相比,各有利弊。其次,點軸開發理論,這一理論當中強調了重要交通干線建立以后,干線連接的地區人流和物流會迅速增長,生產與運輸成本會顯著降低,容易構建出有利的區位條件與投資條件。產業與人口會向干線周邊聚集,干線連接點將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則是經濟增長軸,即所謂點軸。最后,中心-外圍理論,強調了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有兩個空間子系統,即中心和外圍。當某個區域的空間產生聚焦效應,如資源、市場、技術等在一個區域聚集并形成累積,就會獲得比周邊地區更加強大的經濟競爭優勢,也就是形成了一個中心。而周邊區域則依附于中心區域,缺乏經濟自主性。但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中心與外圍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經濟發展呈現出一體化形式。以國內來看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郊、農村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公路網絡,公路的完善對于發展外向型經濟是必須的條件之一。所以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角度來說,公路運輸的意義重大。

二、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分析

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來看,2018年全年中國公路貨物運輸量高達3956.871萬噸,貨物周轉重量高達712492.119萬噸,山東、廣東、安徽、河南、河北成為貨運量排名靠前的區域,也是貨物周轉重量靠前的區域。公路貨運量在各種運輸方式當中位居榜首,公路運輸整體規模平穩增長,在物流行業當中占據日益凸顯的地位。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建立,公路運輸的地位更加突出,從2011年以來,高速公路以每年新增1萬公里的速度持續增長,上海、江蘇、廣東、浙江等沿海城市公路客貨運輸的密度最高,而西部地區的貨運強度最高達到2.5噸/萬元。各地區高速公路車流量占比與區域經濟情況對應情況是西部地區車流量占比有24.5%,人口占比27.1%,GDP占比為20.1%。中部地區車流量占比20.3%,GDP占比24.3%,人口占比31.4%。而東部沿海地區車流量占比高達55.2%,GDP占比高達55.6%,人口占比高達41.5%。客運量高達181億人次,年人均出行14次,人均行程1100公里,這里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旅游、人口大省客車流量占比高達80%以上,而海港、資源地區貨車流量占比約40%。從上述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具體來看,中部和東部地區公路網絡非常密集,尤其是東部,貨運強度只有1.9噸/萬元,強度不高,但是在GDP當中的貢獻度卻非常高,西部地區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地,因為是旅游人口大省,公路運輸與客運為主,增長速度最快。當然由于當前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公路運輸要向鐵路、航空、水路轉移,但即便有這樣的政策,公路運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尤其是西部內陸地區,要發展經濟市場就不能局限在當地,要通過交通運輸網絡把產品運輸出去銷售,有消費才有經濟增長,當然也才能拉到投資。

三、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案例分析

具體結合某地區的例子來進行探討,早期因為公路交通落后,一直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后來由于政策上的完善,當地探索出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隨著高速公路、快速路的鋪筑與使用,此前當地有名的貧困村現在也脫離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旅游發家致富的路子。實際當地地理區位優勢并不明顯,位于西部待開發地區,但自然條件比較好,有很濃厚的鄉土文化,是水稻種植的大區。在早些年,當地就開始投資興建和改造公路,市域交通實現了市縣通省道,鎮鎮通二級公路,構建出了以城區為中心的半小時到一小時的交通網。轄區內所有農村均建設了柏油路或者是水泥路,在發展農業當中也構建了金土地工程,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不過村村通公路,道路比較窄,也就是一個單行道的水平。隨后在探索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的經濟發展道路上,也投巨資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一條快速路,并對二級以下公路進行了加寬,最近兩年,各級公路構成的公路運輸網絡將本地特色生態農產品銷往省內各大城市和省外,同時也吸引了旅游人士到來,帶動了消費,經濟增長迅猛,幾年時間內就將GDP水平提高到500億元的水平上。其中,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名頭發揮了重要作用。公路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力是巨大的,想要富先修路也不是說的白話。從上述案例來看通過公路交通發展,當地取得的經濟成就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外貿易,吸引了外商來投資,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當地以縣區為點,下屬村鎮之間的公路交通線為軸,構成點軸開發模式。在當地,農村農產品一般都是在當地消化,很少外銷,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特色,另一方面是運輸條件不好,多余的農產品運不出去。于是構建了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經濟果林、綠色生態水稻、綠色生態蔬菜品種等,并同步新建和改造城鄉公路,實現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在當地雖然道路不是很寬,目前主路相當于雙向車道,支路可供小型運貨車輛和農用小車并排通行,且直接通往村中和經濟果林,方便群眾出行,也方便客商到村中收購農副產品。同時因為旅游資源豐富,在開展鄉村旅游后,由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外商來投資房產、旅游等。其次,公路交通的發展節約了運輸成本,同時推動了當地農業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生產,農村經濟向集團化和優質、高產轉型,構建了農林副漁四業的多元化發展模式。根據測算村村通公路后,農民每年能夠在運輸成本上節約上千萬的成本,年均增加農副產品收入千萬元以上。當然因為主要發展的還是生態旅游,很多收入都源自于特色休閑農業的收入。而且第三產業的發展加速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周轉,剩余勞動力從小農經濟當中走出來,發展出基于農業的特色旅游產業和服務業。第三,公路交通的發達逐步促進運輸產業的發展,早期當地的運輸產業主要是為群眾出行服務,現在旅游人次增加,除私家車外,大型客車也在旅游高峰期為游客服務,這為客車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當然也為貨車、摩托車、電瓶車、電動三輪車提供了便利。很顯然公路交通建設當中,直接或間接的消耗品生產對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果非常明顯。在當地的公路建設當中,50%的材料來自當地,特別是河砂這種材料,不過不好的是對環境破壞比較大,現在由于要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業,對環境的重視程度很高,建材主要從周邊其他縣市采購,這實際也帶動了周邊縣市的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發展和公路運輸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基于案例來看,本身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在于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因為交通不便利而導致有資源但是卻發揮不出來,帶動不了經濟發展,而公路運輸網建設基本完善后,經濟迅速實現騰飛。所以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就是公路要先于區域經濟發展,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如果公路建設滯后,區域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困境當中。想要富先修路,公路運輸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如果公路運輸先于區域經濟發展,那么就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區域經濟發展先于公路建設,那么公路就會限制區域經濟發展。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公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資源整合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董小瑞.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規律及效益分析[J].北方經貿,2017(4):22-23.

[2]曹佳斌,毛艷華.基于公路通達性的區域經濟空間關聯分析——來自全國283個地級市的實證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8):111-122.

[3]楊磊.關于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及影響[J].消費導刊,2016(9):54.

[4]趙慧君.高速公路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探析[J].中國經貿,2015(10):106.

作者:艾明亮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交通運輸執法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