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奢侈品消費狀況與發展

時間:2022-06-04 11:47:22

導語:國內奢侈品消費狀況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奢侈品消費狀況與發展

在中國,奢飾品只能為一部分人所有,可以作為身份、地位、財力的象征。我國傳統向來比較注重面子,社會上形成了以購買奢侈品為榮的相互攀比的風氣,人們需要有名牌相互炫耀,這更刺激了消費。近年來,我國的送禮現象普遍,存在一定的腐敗問題。對于奢侈品市場消費群體占到一半的男性消費者,他們的主要意圖是購買昂貴的禮物送給與其工作相關的上司或政府部門官員。奢侈品領域內的貴金屬具有較高的保值價值,所以作為一種理財手段,多數消費者會選擇將手中多余的資金用于購買珠寶。這也就是在奢侈品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依然門庭如市,消費者認為如果不能早點買入價格將會更高。

中國消費品市場存在的問題

1、對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費較多,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分的白領身穿高級定制成衣、手拿名牌包包,卻擠著地鐵去上班,為了相互進行攀比,他們忽視了自身的經濟能力。當一些名牌商店進行打折降價,中等收入的消費群體更容易進行沖動消費。有時甚至為了炫耀,購買引誘名牌符號的包裝袋。這些都是存在與奢侈品消費中不健康的觀念。

2、目前中國奢侈品群體年輕化,結構不合理,多為40歲以下演藝明星商業和商家成功人士,而富二代、官二代和年輕學生也逐漸成為重要購買力。而在發達國家,奢侈品的主要購買群體是掌握社會主要財富的40~70的中老年人群。相較之下,我國成了奢侈品消費年齡層次最小的國家。

3、境外奢侈品消費占據總體消費的絕大部分。從2013年春節奢侈品消費統計就可以看出,我國國內奢侈品消費額還不到境外消費的1/10。中外價差是造成這個差距的主要原因,中國的奢侈品進口關稅過高,附加到最終消費價格上使其喪失了一部分競爭力。現在很多人會現在香港、澳門或者境外旅游時瘋狂購買奢侈品,甚至專門飛到國外購買。目前很多奢侈品牌延緩了“中國盛宴”,有限制的向二三線城市開設門店,就是考慮到中國消費者國內消費所占比重較低。

4、奢侈品市場歐美大牌云集,但缺乏本土品牌。由于國內崇外心里盛行,對中國制造的認可度并不高,加之專業的設計人才缺乏,沒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嚴重阻礙了中國本土奢侈品業的發展。在各個領域的名牌排行中,我們很難發現中國品牌的身影,但也并不是沒有,資料顯示,在《2012年奢侈品全球風云榜》上,中國的博德成為世界家居建材行業奢侈品牌的代表,它一直牢牢堅守家居奢侈品的發展方向,樹立了高端奢化的品牌形象。但這對于一個奢侈品消費大國未免太過不足。

關于中國奢侈品消費發展的觀點

1、適當降低奢侈品進口關稅或者開設免稅店,降低國內購買奢侈品的購買成本,將外流的消費者群體拉回國內,促進國內市場消費,抑制消費外溢。

2、扭轉社會攀比炫耀奢侈品的不良風氣,政府和媒體應引導大眾樹立適合自身經濟能力的合理消費觀,建立節約型社會。加強對奢侈品禮品的管理力度,規定接收超過一定限度就列入受賄行列,杜絕由此滋生的腐敗問題。

3、培養專業的人才,借鑒全球頂級的奢侈品設計理念,結合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背景,發展獨具中國特色的奢侈品牌,讓本土品牌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有足夠的競爭力,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改變國內只能接單加工卻不能自主設計生產的現狀,做到真正的“MadeinChina”。

4、物價監管部門加強對奢侈品價格的監管,出臺相關的物價管理條例,防止在國內不斷增加的消費熱情下,價格越炒越熱,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5、工商部門完善奢侈品牌市場準入機制,防止一些在國外市場并非名牌,在國內身價卻被捧得很高,期瞞中國消費者。更要加強對電子商務領域生產假名牌的懲處力度,精華奢侈品牌發展環境。

作者:王玉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10級國際經濟與貿易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