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狀況及策略
時間:2022-04-12 09:07:00
導語:生態農業發展狀況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蕭山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建生態區為目標,立足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總結、推廣新模式、新技術,積極探索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做法
1.1推廣減量節本增效技術
1.1.1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重要環節,全區農業科技人員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指導與宣傳培訓、田間試驗和示范推廣等工作,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因盲目過量施肥造成肥料資源浪費、耕地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加重、農產品品質降低等問題,2010年全區實現測土配方施肥75萬畝。
1.1.2抓好農作物秸稈還田通過秸稈機械粉碎、保護性耕作、秸稈快速腐熟、秸稈堆漚以及生物反應堆等多種方式實施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可促使土壤中有機質及氮、磷、鉀等含量增加,增強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等級,同時也能改善植株性狀,提高作物產量。2009年全區共推廣應用各類農作物秸稈還田55.1萬畝。
1.1.3開展低產田改造工程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用路建設、低洼地抬高等方面入手,通過合理配置生產區,完善水利設施,實施深耕改土、平整土地和大田塊規劃等措施,整體改造低產田。近幾年,全區每年落實中低產田改造面積1萬畝,有效推進了農田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升。
1.1.4應用統防統治技術水稻統防統治能夠抓準病蟲防治期,對癥下藥,適時防治。蕭山區積極組織作業隊廣泛開展水稻統防統治,有效解決了病害問題,提高了農藥利用率,保障農藥使用安全,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了農產品品質。目前,全區的統防統治面積正在迅速擴大。
1.2開展廢棄物綜合利用
1.2.1推進養殖業排泄物治理蕭山區從2001年開始對5家規模豬場開展廢水、污水物化+生化處理、達標排放的環污治理工程建設試點。經過近10年的努力,目前,全區存欄生豬200頭以上的養殖場已全部完成了污水處理和糞便初加工處理設施建設,對改善豬場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加強疫病防控,減少疫病傳播起到了較好的作用。隨著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市場對畜禽排泄物制成的有機肥需求量激增,養殖場也抓住這一機遇,積極生產有機肥。目前,全區已建成較大規模的豬糞收集處理中心5個,年可收集處理豬糞10萬噸,服務輻射周邊幾十個大型豬場,有效地解決了養殖業排泄物污染問題,促進了資源循環利用,提升了經濟效益。
1.2.2實施水產養殖污水循環利用隨著水產養殖產業的提升,水產養殖的規模和養殖密度逐年加大,再加上養殖過程中投入品的使用,使水產養殖排放水體存在諸多污染因子。為促進生態水產養殖的發展,水產養殖企業進行了積極探索。杭州偉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的水產高效生態養殖水循環模式,利用凈化、沉淀和生態溝過濾等一系列程序,無需排放即可實現養殖排泄污水的循環利用,真正實現了水產養殖零排放目標,為水產生態養殖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1.2.3加快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面對日益上漲的飼料價格和亟待處理的種植業棄料,蕭山區積極引導養殖戶利用農作物秸稈作飼料,這樣既可降低養殖成本,也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如杭州富倫奶牛場擴建1500m2粗飼料加工場地,大量收購玉米、大豆秸稈用于飼料生產,解決了附近5000畝土地的秸稈利用問題。奶牛場年消納秸稈1000萬公斤,按每公斤0.2元計算,種植戶可增加收入200萬元。
1.2.4開發農村新型清潔能源近年來,蕭山區委提出了“努力打造綠色低碳宜居的現代化新蕭山”戰略,全區熱烈響應,積極開發和利用農村新型清潔能源。通過申報新能源建設項目,帶動了農村新能源的利用和建設。目前全區已開始應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子顯示屏、太陽能生態垃圾房、沼氣等清潔新能源,全區農村嘗試應用新能源呈現了良好的態勢。
1.2.5實施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通過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在統一農資采購發放,實行統防統治的同時,對諸如廢棄的地膜、用剩的農藥包裝物等農業生產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利用,減輕了農業生產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保障農產品生產安全、保護生態環境。
1.3探索推廣生態種養模式
1.3.1種養結合模式全區重點推廣“農牧結合循環型”生態養殖模式,有利用山地(園地)養雞、稻鴨共育、豬—沼—果(稻、菜)等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倡導自然、生態、綠色的養殖方式。以沼氣為紐帶,利用食物鏈將種植業、養殖業聯系起來,通過沼氣池厭氧發酵,將種植、飼養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在農業生產系統內做到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
1.3.2水產混套養模式運用水產是蕭山區農業的主要產業,全區積極開展水產混養、套養,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提高經濟效益。如南美白對蝦與中華鱉套養模式,鱉能吃掉蝦剩下的餌料和病死蝦體及蝦的脫落物,防止多余的雜質導致水質變壞,改善了水體環境,提高了飼料利用率,減少了病害的發生。同時,由于南美白對蝦生活在水體中層,中華鱉生活在水體下層,有效利用了水產養殖空間,提高了水體利用率。蝦、鱉分批上市又降低養殖風險,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1.4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蕭山區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累計制修訂區級以上77個產品、147項農業標準規范,建立各級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基地)85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模式圖示范基地31個。其中糧油、蔬菜標準化技術覆蓋率為45%,水果為65%,養殖業為60%;加強無公害基地建設,到2010年底,全區有效使用省級無公害基地證書單位140家,總面積達19萬畝,有199只產品許可有效使用國家無公害標志。
1.5大力實施“森林蕭山”建設森林覆蓋率是生態環境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蕭山區努力加快城鄉綠化建設步伐,在保護好全區20萬畝重點生態公益林基礎上,積極實施以“錢塘江防護林帶、交通道路生態帶、河網水系綠化帶”三條生態帶和“村莊綠化、城區綠化”為重點的“五大綠化”工程,通過近三年的努力,全區新增綠化面積6萬畝,全區林木覆蓋率增加3%、達到24.9%;新增林地面積2.1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3%,初步建成了集防護、景觀、碳匯等功能于一體的森林生態體系。
2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中還存在的問題
2.1生態循環經濟觀念缺乏
目前,廣大農民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相關部門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宣傳引導力度不夠。觀念的缺失已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重要原因。
2.2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其一,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資金有限,難以滿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需求;其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投入大,見效慢,種養者不愿投入;其三,有的生態循環農業設施雖已建成,但因運行成本高,建而不用,造成浪費。
2.3農業技術力量薄弱
一是廣大鎮街農技人員隊伍結構老齡化,后續農技力量較薄弱,致使一些已成熟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不能很好的推廣應用;二是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所需的技術探討還不夠,一些急需的技術無法及時得到解決。對深入開發挖掘產業鏈的潛能、資源的精深最大化利用能力不夠。同時生態循環農業的執行者———農民大多文化技術水平較低,不能全面掌握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能。
2.4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不徹底
雖然,近年來杭州市和蕭山區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一些畜禽養殖場因規模小、缺乏資金,對排泄物整治不到位,而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又不能對所有畜禽場實行全覆蓋,加之千家萬戶的種養業,農戶環保意識又不強,除畜禽糞便外,一些農業廢棄物亂丟亂扔,因此,農業面源污染很難得到徹底的整治。
3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策
3.1提高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
生態循環農業完全不同于傳統農業,為此,要積極利用農網、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循環農業宣傳,提高農民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增強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識,營造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良好氛圍。同時要定期舉辦生態循環農業知識培訓和輔導講座,使廣大農戶掌握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必要的技能,順利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3.2加大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投入
生態循環農業屬于全社會系統工程。一要制定有利于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對其發展的投入。要安排生態農業專項資金,用于生態循環農業的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試驗示范活動。二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機制,引導民間工商資本投資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三要通過政府財政及銀行貸款等優惠政策,對規劃中的生態循環農業重點項目給予必要的扶持,集中優勢力量探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好模式,示范帶動生態循環農業的整體發展。
3.3加大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術支撐
一要圍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全過程,積極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置、秸稈還田等技術,促使生態農業良性發展。二要加大生態循環農業的科研投入、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加快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經濟效益。
3.4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途徑
一要繼續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高標準的循環農業示范,推廣立體養殖、生態種植和“種、養、沼”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多級利用生產模式。通過示范,以點帶面,形成輻射效應,推動全區生態循環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二要積極探索適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新技術和新模式,運用生物食物鏈和能量轉化定律設計生態循環農業系統,通過創新模式,拓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空間,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覆蓋面,達到物質良性循環、資源節約的目標。
3.5建立生態循環農業考核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生態循環農業考核體系,從制度上保障生態循環農業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其次,做好對生態循環農業項目的監督指導,確保項目質量,使項目起到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再次,建議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設置生態循環農業的責任監管員和技術指導員,使技術力量和監管力量有機結合,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 上一篇:談論林業松毛蟲災害
- 下一篇:農機化促進法學習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