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論”與生態經濟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23 05:17:52
導語:“兩山理論”與生態經濟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認識經歷了初期的“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到后來的保護“綠水青山”發展“金山銀山”,直至當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個階段,這是對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辯證關系認識的演變歷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都是生產力,前者是自然生產力,后者是社會生產力,只有二者相統一,才能促進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經濟模式的探索就是將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有機融合的結果。完善生態文明保護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兩山”理論;自然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的生態發展思想是馬克思的自然觀和生態思想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是當前的理論研究熱點。在全球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良好的自然生態不僅是人類生存的環境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早在主政浙江期間,就十分重視生態建設,把生態建設貫穿于經濟建設之中。他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1]。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式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進中央文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關于生態文明的指導思想之一。
1“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關系
認識的三個階段“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一對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隨著人們的認識和實踐的發展逐漸從對立走向融合。它們之間關系的辯證發展經過大體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保護“綠水青山”建設“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3個時期。建國初期,經濟建設以效益優先,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為了經濟的發展,一味索取資源,過度開發,比如東北大興安嶺的幾百年的原木滿山遍野地被砍伐,導致其森林資源銳減,后續資源補充乏力。由森林覆蓋的減少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污染環境等,再加上其他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少,利用“綠水青山”去換取“金山銀山”的發展模式已經明顯露出弊端。改革開放以后,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認識到再不重視資源環境將付出慘重代價,所以提出在經濟建設中既要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即“金山銀山”,也要環境和諧即保住綠水青山。但是隨著幾十年來過度的索取自然資源導致經濟發展與資源匱乏、環境污染,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已經明顯升溫激化,國家已逐漸認識到保護資源刻不容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等國家領導人認識到不僅要保護資源環境,更是要讓“綠水青山”的資源環境成為一種生產力,生態資源變成經濟資源,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辯證關系。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生產力
“綠水青山”是自然生產力,簡稱“自然力”。“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的原生形態,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員。“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人們最初依靠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物質資源才能存活,利用自然的饋贈,我們稱其為“自然力”。人類是在大自然的庇護下,同時也在與各種自然現象作斗爭的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人類從始至終都與自然不可分割,并且利用“自然力”進行自身的發展。“綠水青山”就是一種天然的“自然力”、一種天然的使用價值,而“更多的使用價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質財富……”[3]。“綠水青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隨著人類生產力的快速提高,人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改造自然。這種情況下生產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富,實現無限制地對物質的占有。這時人類成功地將自然力轉化為“金山銀山”,即社會發展的“力”。但是,自然界的資源擁有能力和承受能力不是無限的,無法永遠滿足人類的無限度的開發,一旦資源開發達到一個自然可以承受的臨界點,自然與人類的矛盾必然爆發。自然界開始進行瘋狂地反抗,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異常緊張,事實上,社會工業化的發展已經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人類也在吞食著自己造成的惡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4]。“自然力”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的觀點是顯而易見的,保護自然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破壞自然就是破壞生產力。“綠水青山”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給人類的發展提供“自然力”,它是一切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最初資源,是潛在的經濟能源。“金山銀山”是人類社會整體發展的物質成果,是社會物質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基礎上得到的發展成就。那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自然力”與“社會力”的有機融合,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發展形態———生態生產力。
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民生福祉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一就是人們對高質量生態環境的需求。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近年來環境問題成了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沙塵暴、霧霾(PM2.5)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解決好人民生活的大環境,才能使生產順利進行,人民安居樂業,人類健康發展。生態民生觀,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在生態領域的重要體現,是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重要發展理論創新。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十八大以來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產和生活的基礎,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環境,社會就會生產乏力、生活困苦。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維度之一,也是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人民群眾也無法正常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包括社會建設方方面面的各項事業的小康。是包括不落下一個人的小康,“以人為本”是根本原則,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類活動的根本前提。在傳統工業文明的視野中,人自以為是至高無上的,為了人的存在,人可以對自然界進行無限制的改造、征服,這樣生態環境惡化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在生態文明的視野中,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不應過分強調其主體能力,也不能無限夸大人類對自然的主宰性,而是應將自己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適當約束和限制自己的需求,關愛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時,應把對自然的損害限制在自然生態系統可承載的范圍之內,不能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目標。
4生態經濟與經濟發展模式
4.1生態經濟是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它是生態學和經濟學交叉研究的產物,生態經濟就是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生態經濟學領域提出了“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論”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發展綠色、低碳與循環經濟,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應對全球氣候異常、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為導向開展經濟工作,著力調整投資結構,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技術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實現良性循環。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先進技術武裝農業,減少農業生產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和產出水平。調整和優化工業經濟發展布局,通過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和項目盲目發展,堅決遏制住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的趨勢;抓住部分行業生產能力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加快淘汰和改造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落后的生產工藝,實現設備和技術的更新換代,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通過技術改造降低其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水平,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質量,使傳統產業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鼓勵發展低能耗、輕污染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降低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對能源資源的依賴和對環境的破壞程度。發展循環經濟,使其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循環經濟具有節約資源和循環利用的特點。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物質能量循環路徑是“資源———產品———廢物”。因此,按照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破壞資源環境的代價就越大,經濟發展的后勁就越不足。循環經濟能通過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效結合,用最低的環境成本,獲取最大的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益。因此,我們要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原則,按照資源再利用的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與綜合投入、低消耗、完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堅持低污染和高效率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綠水青山”指良好的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森林、草原等植被覆蓋率高,生活環境優美、空氣質量良好等,良好的環境能夠源源不斷提供發展需要的動力。“金山銀山”代表物質財富,人來創造的巨大的經濟實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身就蘊含生態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是生態與經濟有機統一的精準概括。4.2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發展生態經濟的保障。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6]。生態文明的各項制度建設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的效果和成敗。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任務和方法、建設成效等方面要能夠更加合理和完善,離不開制度建設。通過生態文明的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政府和人民能夠及時了解制度落實的情況,形成各部門、各階層、各群體之間的溝通、協調和相互配合,才能避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種不科學、不合理和錯誤的問題發生,才能更好落實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使生態經濟建設呈現健康、有序的狀態。在中國改革開放后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經濟效益一直是首要關注的問題,相比之下,文化、社會等其他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后。同樣,生態文明建設更是滯后且發展緩慢。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依靠高消耗、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造成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人民的生態素質也遠遠達不到文明的程度。各地的經濟部門是受重視的‘熱門’,而環保部門卻是‘冷水衙門’,而且它們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制約機制不強。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過程中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造成二者之間的矛盾,某些不恰當的經濟政策引發了許多的環境問題,因此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生態經濟模式的構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具體而言,就是要健全自然資源制度,完善產權和管理權、使用權等,明確相關的責任制度。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主體功能區的定位等都要有明確的制度。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環境的過度使用、過度污染具有相應的限制性懲罰性的措施。另外,要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建立和完善污染環境的水和氣體等污染物排放的嚴格監管制度,監管部門能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在我國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幾年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就取得了明顯成績,生態經濟的發展也初顯成效。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都在穩步推進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全面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目標是全面改善民生、全面脫貧,那么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盡管如此,我們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生態為代價,要構建生態經濟模式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目標,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真正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談綠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EB/OL].(2016-03-03)[2018-01-09].
[5].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作者:張月梅 單位:黑龍江大學
- 上一篇:期刊關鍵詞抽取方法
- 下一篇:水庫財務評價與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