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下物流成本優化路徑

時間:2022-01-17 09:23:41

導語:高質量發展下物流成本優化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質量發展下物流成本優化路徑

摘要: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研究我國物流成本優化問題對提高物流業運作效率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對我國物流成本優化問題進行了研究,闡述了高質量發展與物流成本優化之間的關系,分析了我國物流成本現狀及問題,提出了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物流成本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物流成本;優化路徑

一、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物流成本優化

(一)高質量發展內涵。指出:“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想、制定經濟改革、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質量的高級狀態和最優狀態,是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發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不再“唯GDP論英雄”,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不僅要關注GDP的增長,更要重視能源或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要重點關注資源的投入產出,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單位資源消耗帶來的產出上。高質量發展要立足滿足人民對產品、服務質量需求的提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并使資源、環境、生態付出的代價最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孫秋鵬,2019)。物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物流業發展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長模式,優質物流供給服務存在不足,科技含量較低,創新能力較弱,急需通過創新驅動來全面推進物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整體產出效率。(二)高質量發展與物流成本優化的關系。黨的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既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與物流成本優化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物流成本優化要以高質量發展為方向。首先,高質量發展是集約高效的發展,它要求物流成本優化要充分考慮資源約束條件下單位資源消耗帶來的有效產出;其次,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理念的發展,基于此,物流成本優化應基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實好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再次,高質量發展是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發展,所以物流成本優化要立足滿足人民對物流產品、物流服務質量需求的提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并使資源、環境、生態付出的代價最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第四,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物流成本優化要通過全面推進物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升物流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整體產出效率。實現物流成本優化有助于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物流成本是社會總成本的一部分,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能源或資源消耗,促進經濟集約高效的發展;其次,優化物流成本就是要徹底改變過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在物流活動各環節大力發展并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有助于推動經濟的創新發展;第三,優化物流成本涉及諸多部門,涵蓋眾多利益相關者,需要在城鄉之間、產業內各部門之間、物流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進行多方面的統籌協調,有利于全面解決物流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對全面推進經濟包容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物流成本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物流業取得長足的發展。截至2017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52.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6.7%,增速比上一年提高0.6個百分點;物流需求系數從1991年的1.371增長至2017年的3.065,這意味著截至2017年,每單位GDP產出需要大約3單位的物流總額來支持,表明社會經濟發展對物流需求的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我國201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達到12.1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9.2%;其中運輸費用為6.6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10.9%,保管費用為3.9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6.7%,管理費用為1.6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8.3%;社會物流總費用增速超過社會物流總額的增長速度。從社會物流總費用動態變化來看,我國社會物流費用從2008年的54542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121000億元,在此期間絕對數值增加了121.8%,其中,運輸費用從2008年的28669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66000億元,保管費用從2008年的18928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39000億元,管理費用從2008年的6945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14000億元。在社會物流總費用構成中,運輸費用增幅最大,其次是保管費用、管理費用;從費用增長率來看,保管費用的年均增長率最快,其次是運輸費用、管理費用;2011年以前各項物流費用增長率基本呈上升態勢,2012年以后開始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較大。2017年,我國運輸費用、保管費用和管理費用約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例依次為54.6%、32.2%、13.2%,其中運輸費用、保管費用占比達到86.8%。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運輸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超過5成,導致運輸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鐵路運輸所占比重較低,多式聯運推進存在較多障礙;二是物流企業運輸成本中燃油費、過路過橋費、人力成本占比過高,分別約占25.2%、31.3%、20.7%,三項合計占運輸成本的77.2%,運輸成本結構有待完善(曾玉湘,2018)。2.在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中,保管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為32.2%,造成保管費用偏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物流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包裝費用不合理、庫存費用高,造成保管過程中不必要的支出;其次是物流用地按商業用地供地,倉租或折舊費用偏高;再次是倉儲人工費用較高,平均占到保管費用的20%左右。3.盡管管理費用在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比重僅為13.2%,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差距明顯。與美國相比,我國運輸費用、保管費用和管理費用占GDP的比重分別為美國的1.67倍、2.14倍、3.80倍;與日本相比,三項指標分別是日本的1.21倍、1.88倍、6.33倍(胡焓、李可,2019),差距最大的是管理費用,表明降低管理費用也是優化物流成本結構的重要思路。4.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總體來講處于高位。201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即每萬元GDP所消耗的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460元,該項指標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說明我國現階段的物流成本依然偏高。究其原因,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來自物流企業稅負較重、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物流組織化程度低的影響。

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物流成本的優化路徑

(一)通過物流技術創新驅動物流成本優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發展中大國的高速增長奇跡,但高速增長往往與粗放型增長、數量型增長聯系在一起,并不能與高質量發展劃等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動力變革”促進“效率變革”,最終實現“質量變革”,在此過程中效率驅動或創新驅動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物流技術創新通常是指反映創新幅度的物流硬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是物流運輸、裝卸搬運、庫存、分揀包裝、配送調度、信息系統等技術的開發或應用創新,且創新實踐模式往往表現為其他技術配合運輸技術開展鏈條式集成創新(麥秋玲、王耀球,2013)。研究表明,研發活動(R&D)投入對技術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科技投入增加顯著地提升了產業技術效率,進而增強了產業競爭力(董曉輝,2011)。物流成本優化調整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需要將技術改造與創新貫穿于物流產業鏈中每一個環節。為了實現物流成本優化,政府應強化物流企業自主創新意識,鼓勵物流企業加大物流產業研發投入,注重發揮研發活動(R&D)對技術效率的推動作用,逐步將物流產業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效率提升上來。(二)通過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推動物流成本優化。物流基礎設施是保證物流活動高效運行的物質條件,是物流活動依賴的必要條件和平臺,也是區域物流業發展的基礎。為了實現物流成本優化,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應繼續加大對港口、鐵路、公路等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運輸的硬件條件,提高區域物流需求承載能力和運行效率;其次,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需要,政府應通過完善公路、鐵路、航空運輸體系,推動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鐵路港口和機場等物流樞紐點的功能升級,提高我國物流業整體運營效率與競爭能力;第三,政府應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將不同交通運輸方式企業整合起來,加快推進先進運輸方式的普及,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齊美然,2016);第四,發展智能倉儲,通過提高倉儲智能化水平,提高倉儲周轉率,進而降低勞動力與租金成本。(三)通過完善物流業政策支持體系助力物流成本優化。物流政策是影響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物流政策可以抑制物流產業中的壟斷、信息不平衡等問題,規范了物流市場行為,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為區域物流產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物流政策推動了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從宏觀層面上指導區域物流整體布局、資源優化配置、物流投資建設等方面的進程,為區域物流發展提供了保障(李娟,2014)。物流業涉及交通、運輸、郵政、信息服務等多個領域,處于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受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科技環境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政府先后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等一系列有關物流業的政策,為物流業降本增效提供了政策保障。為了有效降低物流活動中的過路過橋費、倉儲用地稅、融資成本、制度成本,實現優化物流成本的目標,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在財政政策、稅費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為我國物流業高效率、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四)通過推廣落實物流標準化推進物流成本優化。物流標準包括基礎標準(如物流基礎模數尺寸標準、物流專業術語標準)、分系統技術標準(如運輸車輛標準、倉庫技術標準)、工作標準與作業規范等。制定物流標準是物流標準化的起點,沒有物流標準,自然就沒有物流標準化。落實物流標準化可以規范物流各環節的活動準則,實現物流作業各環節、各種設施設備、物流信息的銜接配套,促進物流體系高效運行。落實物流標準化可以加快運輸、裝卸、包裝的速度,降低暫存費用、減少中間損失,提高運輸設備裝載率、降低運輸轉換成本,提高物流各環節的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時,物流標準化是一個動態的推進過程,伴隨著物流產業的標準化過程,一些新技術不斷運用到運輸、倉儲、包裝和裝卸搬運等物流環節,從而對物流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物流基礎設施(如自動化倉庫)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標準化促進物流產業技術創新,并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物流產業技術水平,進而降低物流成本、推動物流成本優化。(五)通過物流信息化建設促進物流成本優化。物流信息化建設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在物流企業中的運用;二是實現編碼、網絡、協議等基礎設施的標準化建設;三是建立以供應鏈為基礎的高效便利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換。物流信息化是實現物流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發展的基礎,是物流企業發展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軟實力(杜欣盈,2016)。物流信息化有助于降低物流費用,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物流系統是由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加工、配送等多個作業環節構成的,這些環節相互聯系形成物流系統整體。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從觀念上考慮了系統整體優化,但是由于信息技術落后,信息傳遞速度慢、準確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間的銜接不協調或相互脫節(王健,2005)。實現物流信息化,可以協調現代物流系統中的運輸規模與庫存成本之間、配送成本與顧客服務水平之間、中轉運輸與裝卸搬運之間的矛盾,并通過快速準確地傳遞物流信息,提高了物流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使生產廠商和物流提供商能夠隨時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狀況,生產廠商實行準時制生產,物流提供商實行準時制配送,將生產地和流通過程中的庫存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達到“零庫存”,能夠大大降低物流費用。

作者:齊美然 郭子雪 劉琦 劉思嘉 單位:河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