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質農民支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2-09-10 07:54:06
導語:高素質農民支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水平,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由依靠拼資源拼消耗、高投入高成本發展階段轉向優質高效綠色品牌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支撐高質量農業農村發展,迫切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農民隊伍,怎樣從教育培訓和實踐教學等途徑賦能高素質農民成長成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新課題新要求。
一、聚焦農業優質綠色發展賦能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
農業產業的綠色化、特色化、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的轉型升級正在從4方面持續發力。一是通過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實現產業發展躍升和農民收入提高。二是農產品產后的分級包裝、倉儲物流營銷,特別是加快補上冷鏈物流等短板,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三是借助農業產業鏈延長,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延長所帶來的增值收益。四是守護糧食安全,以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戰略應對糧食供求形勢及生產約束性條件間的矛盾,把糧食綜合產能蘊藏在糧農素質提升和土地資源環境保護中,保障國家的安全發展和穩定富強,讓農民種糧也能增收致富。農民是高質量農產品和多功能農業服務的提供者,是綠水青山、美麗田園的守護者,是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的傳承者,是營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鄉村的實踐者,是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高素質農民能融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創新創業,成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體系中的一員,生產優質農產品,打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鏈條。實現農業優質綠色品牌化發展,要以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作為基礎,賦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成長成才。建設高素質農民隊伍,要從人才培養入手,加快扶持培養一批農業經理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要搭建促進農民成長成才的平臺,賦能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和本領,讓他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和會管理;要通過結對幫扶、交流考察、技術指導,實現知識和技術的高效轉化應用,建立教育培訓、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經營服務、創業支持一體化的全程跟蹤服務機制。高素質農民隊伍,是釋放農村發展潛力、完成農業產業盈利、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
二、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賦能農民文化素質
提升黨的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黨和國家政策引導下,在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等產業發展趨動下,部分農民選擇在城市安家落戶,成為新市民成員;部分積累了資金和經驗的農民工,感悟了城市發展和需求,重返鄉村成為創新創業的新農人;久居城市的市民突破“鋼筋水泥”的重圍,消解壓力回味鄉愁,享受青山綠水的美景與情趣,城鄉間的融合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然而,公共文化融入農民生活不夠,農村文化對于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傳承鄉村文化、塑造鄉村風貌、促進鄉村治理、實現鄉村振興的作用發揮還不夠,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難點仍然在基層、在農村。為適應城鄉融合的趨勢,必須著眼于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素質。要讓城市優秀文化下鄉駐村,動員更多的鄉賢投身到農村,引領鄉村文化和樹立鄉村新風;要將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轉移,使更多的農民能夠享受到中高等職業教育,讓農村的孩子能夠享有相對優質的基礎教育;要吸引城市人返鄉成為高素質農民、引導農民返流,讓城市文化啟發鄉村文明,讓億萬農民群眾成為鄉村文化興盛的主角。要大力推行綠色農業。一要以綠色標準體系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科學施肥,減量化肥,種植有機和綠色農產品,建設綠色糧倉、綠色果園、綠色牧場。二要強化資源保護利用,發展節約型產業,推進種養一體化,推動新型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三要優化居住環境,改廁改水,使用新型節能燃料,加強農村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注重保護環境等。四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田園觀光綜合體,智慧農業綜合體和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通過賦能農民文化素質和綠色行為養成,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
三、完善三個課堂建設與服務賦能搭建農民成長階梯
教育培訓是人才快速成長的平臺和階梯,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是補齊農民素質短板的有效路徑。農業廣播電視學校40年來致力于農民教育培訓,為農業農村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探索了符合農民需求的固定課堂、空中課堂和田間課堂教學模式,開辟助力農民成長成才的成熟路徑。固定課堂是開展基本理論、完成項目教學和教師答疑解惑的場所,以職業人身份自主工作、獨立學習、共同研討,把崗位需要的基礎知識與工作任務的知識體系結合起來,在完成工作任務和解決工作難題過程中,獲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空中課堂是側重傳授基本知識,促進拓展學習的平臺,是利用時空優勢,營造智慧學習環境,以適時更新且兼具靈活性和互動性特征的形式開展教學。田間課堂是依賴現代產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建立農民田間學校,在訂單培養、實習實訓、就業創業、技術研發、咨詢培訓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的教學形式。無論哪種形式的教學,都要牢牢把握提高思想道德品質、文化職業素養的大方向,讓農民掌握更多的知識,讓農民真正學會謀生技能、掌握就業本領、搭上農業信息化的快車、手中握有就業創業的金鑰匙。四、構建產教融合實踐體系賦能創新創業能力養成創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創新活動的思維和能力;創業能力是以智力為核心的特殊能力,是規劃、合作、交流、組織、解決問題等方面的執行能力。構建產教融合實踐體系、培養創新創業能力養成是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有效途徑之一。2019年2月,國家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兩個文件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改革和創新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制度,推進職業學校和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目前,農民中等職業教育通過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的開展合作,在實踐教學體系中進行著知識技能驗證、強化和補充。然而,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執行不嚴、標準缺位、制度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更多的教學過程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不能達到啟發創新創業思維、提高判斷能力的目標。要搭建認知、探索、實戰“三階遞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將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納入規劃和教學計劃中,賦能創新創業能力養成,建立“手把手、師帶徒”的實踐教學方式,推進虛擬農場等網絡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鼓勵成立“眾創空間”,建立創新創業信息和服務平臺等。要注重教學與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同頻共振,讓農民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技術,自覺、自然、有效地融入有關的產業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產業理念、產業技術、產業文化、產業力量,讓學習具有連貫性、讓教學內容具有情境性,通過社會實踐、實訓實習等實踐環節,構建自己的理解過程和創造過程。總之,要通過構建產教融合體系和教學實踐過程,讓更多的合作社領辦人、家庭農場主以及鄉村振興帶頭人順利成長成才。賦能高素質農民成長成才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之需,也是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共享改革成果的時代之機。我們只有聚焦農業優質綠色發展,賦能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賦能農民文化素質提升;完善三個課堂建設與服務,賦能搭建農民成長階梯;構建產教融合實踐體系,賦能創新創業能力養成,才能做好高素質農民人才培養大文章,才能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作者:常英新 單位:中央農廣校
- 上一篇:體育教學中有效發展學生體能的策略
- 下一篇:巧用錯題集優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