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互聯網+高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07 03:21:11
導語:鄉村振興戰略互聯網+高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互聯網+高職教育”有獨特的自我需求和市場需求。當前的高職教育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諸如傳統高職教育弊端還程度不同地存在,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性,高職教育與鄉村文化沒有深度融合等。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建議,即重視“互聯網+高職教育”改革,開拓鄉村科技創新;開創高職人才培養新模式,組建鄉村建設團隊;積極建設鄉村文化,開啟鄉村文明之旅等。“互聯網+高職教育”的發展,為鄉村振興培養所需人才,鄉村振興反過來又會促進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互聯網+;高職教育
目前,國家積極提倡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也是響應黨的報告的號召,要優先發展教育,推動城鄉教育的發展。教育是鄉村振興有效開展的保障,只有先扶志和扶智,才能真正實現扶貧的目的。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構建互聯網+高職教育模式得到政界、經濟界和教育界的重視和支持。優先發展我國的教育,促進鄉村教育一體化發展,這是我國會議提出的重要戰略。教育在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教育尤其是互聯網+高職教育在我國實行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是推進其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強調,要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要達到此目的,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則是最有效的手段。運用互聯網+高職教育能對縮小城鄉差距,從而縮小社會貧富差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促進鄉村振興有著內在的價值。近幾年,互聯網+高職教育與鄉村振興的關系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熱點。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互聯網+高職教育”的需求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為了達到提高互聯網+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應該深刻了解互聯網+高職教育學生的自我需求和市場需求。只有深入了解了需求,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并輸送適應鄉村振興的人才[1]。(一)“互聯網+高職教育”的自我需求分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職學校的學習、生活離不開移動互聯網。高職教育教學的場所和設備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室和傳統課堂,而是在教學中運用各種移動互聯網的工具。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手段和技術,學生能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不像原來的課堂教學那樣,一本教材,一支粉筆,教師通過點名考勤的方式,強行把學生壓制在教室,由于單一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和逃課的行為。部分學生在學校教室被動學習,“人在心不在”。學生睡覺、玩手機的現象到處可見。有部分學生愿意學習并主動學習的,卻往往因教學的單一化而顯露出弊端。當運用移動互聯網于高職教學中后,學生的各種自我需求能最大化滿足,能課堂內外移動學習,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選擇性學習等。由被動壓制局限于課堂學習變成主動尋找時間和空間學習。由上可見,運用移動互聯網于高職教育,是當今教學自我需求的體現,只有迎合高職學生的新思想和新需求,塑造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手段,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合適的人才。(二)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人才市場分析。《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到,高等職業教育要與人才市場需求相適應,注重校企合作,生產與教育相銜接,要培養出素質高、技能過硬的畢業生。高職教育是以市場需求為背景,改革與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信息化操作的水平,以完成工作目標為前提,項目化為工作過程,以此達到高職的各個專業與市場需求相融合,專業所開設的各門課程與市場行業標準相一致,教學環節與就業工作相一致,從而使高職畢業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成長,最終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下人才市場需要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當今高職畢業生存在這樣的現象,在就業時“眼高手低”,一方面,想找收入高又輕松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往往對畢業生的資歷和技能要求高,因此,難以如愿;另一方面,市場上很多急需招人的工作崗位卻因臟、累,待遇低,高職畢業生不愿意從底層做起。因此,許多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愁就業,甚至一就業立即愁失業。調查其中原因,其一是畢業生過多,就業的崗位非常有限;其二是用人單位所需崗位和學生畢業專業不對口,崗位需求和專業設置不一致。鄉村振興戰略下,人才市場需要的是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包括漢語、數學、外語、體育、計算機及人文等方面的公共基礎知識;具有現代市場理念,了解本專業的各個環節及各環節之間的關系,掌握本專業信息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等專業知識。市場需求對學生能力方面:一般包括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等通用能力;具備分析并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行業管理能力和專業信息處理基本能力;掌握相關的崗位軟件開發能力等專業技術能力。總之,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人才市場需求,是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并能做出貢獻的有特色、有應用能力的人才。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互聯網+高職教育”突顯的問題
高職教育培養具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身心健康,愛崗敬業,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良好職業素質,掌握行業相應崗位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職教育卻在培養過程中突顯出一些問題。(一)傳統的高職教育弊端日趨明顯,未及時得到重視。第一,教育硬件和軟件與實踐脫節,這些硬件和軟件教學資源不充分卻存在資源閑置。在國家和高職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高職的教育硬件配置和教學軟件有了增加,但部分硬件和軟件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定期跟進維護,相關廠商的售后部門推諉,導致越來越多的設備和軟件閑置,例如教學過程中網絡的中斷,軟件出現技術問題等;教師缺乏一定的應用意識,相關專業的教學、實習硬件或軟件安裝后,沒有充分應用其在教學環節中。第二,高職師資隊伍年齡結構與知識結構有待加強,部分教師老齡化,不愿意或沒精力、沒時間鉆研新知識,真正能利用互聯網勝任課程教學的教師不多;高職院校領導對互聯網教學等相關手段和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夠。第三,高職教育與實踐脫節,教師過多地“紙上談兵”,缺乏與實踐生活的系統融合,教師讓學生記憶了很多應付考試的理論知識、名詞解釋和專業術語,卻缺少對實踐生活的熟悉、認知、理解、同情和關心。一個學期的教學進程中,19周有18周時間是在教室運用書本進行教學,學生沒有時機去基層調查、實踐。教學離開了實踐操作,不僅理解和掌握能力差,培養的學生創造力也差。學生得到的是書本上的二手資料,只能擺理論知識和數據,難以用創新意識去開拓科技創新工作。學生的掌握知識的能力、效仿能力是很強的,但缺乏創造性的思維和思考模式,在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若讓他們進行自主科技創新,則應變能力不強,不知如何應對。(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高職院校的教育應培養適應市場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目前培養方式綜合性不強,沒有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課程建設,圍繞市場需求開展彈性教學,沒有倡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勵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法沒有時刻跟進;堅持學中做、做中學都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養模式中運用互聯網采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沒有得到廣泛應用。(三)“互聯網+高職教育”與鄉村文化建設融合度不高。在當今時代,知識改變命運仍然是公認的規律。“教育扶貧”和高職教育促進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師生幫助,鄉村的民眾都擁有一技之長,都有必需的知識文化,這也是高職教育的其中一個目標。鄉村的發展離不開向其輸送的高職人才,鄉村民眾整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高職院校的師生的幫扶。然而,在高職教育中,注入的鄉村元素不夠,“互聯網+高職教育”與鄉村文化的融合度不高,對鄉村熱愛的思想教育環節過少,舉辦的高職院校師生走入鄉村的活動過少,或流于形式。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構建
“互聯網+高職教育”是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它以互聯網為平臺,它不是互聯網和高職教育的簡單加法,而是互聯網和高職教育深度融合在一起,構建成“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互動模式、新型課堂組織模式(例如項目教學模式、MOOC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模式等),以此提高教育教學的先進性,實現教育資源、教學信息共享以及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指出,應建設教育強國,這是我國的基礎工程,教育事業應該優先發展,并做好教育改革,建設現代化教育,教育應辦的讓人民滿意。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則要振興鄉村教育。鄉村人員素質低下、技術水平低、鄉村發展緩慢。應將鄉村振興戰略和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相融合,提高教育水平。“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構建,擬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術發展鄉村教育,從而振興鄉村教育,繼而達到振興鄉村的目的。(一)重視“互聯網+高職教育”改革,開拓鄉村科技創新。創新是鄉村振興不可缺少的發展動力。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發展源泉。鄉村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持。鄉村科技創新方面的科技人才,除了通過其他渠道人才引進,大都可以從高職畢業生中招聘。必須深刻重視“互聯網+高職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水平。重視對高職院校的硬件、軟件的安裝應用和售后管理,重視對教師的現代化教學水平的培訓和考核。高職院校可在教學培養進程中安排課時以及在節假日,組織支持教育和支持技術服務的“三下鄉”隊伍,既能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實踐操作水平,又能確保鄉村教育和經濟發展中的技術服務需要。為了彌補短期幫扶的缺陷,應利用互聯網,各個新媒體平臺,例如自己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進行網絡教育培訓。新媒體平臺集中將優質的課程教育資源進行共享,其中涉及到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不僅高職學校師生可充分利用其資源,有需要的鄉村民眾同樣可以有效利用。(二)開創高職人才培養新模式,組建鄉村建設團隊。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其中人是有思想、有創新力的,人才是開啟新局面的主體。要實現鄉村振興,則要組建鄉村建設團隊,好的團隊離不開“互聯網+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好的模式需要好的團隊來引領。高職人才培養大一建議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案例教學方式來進行基礎技能鍛煉;大二課程以項目式教學、崗位模擬教學等方式教學;大三以技能抽查和畢業設計為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主要方向。要求教師全程跟帶,以技能抽查過關為基本標準,畢業設計為技能綜合熟練度為主。借助互聯網,通過網上學習、培訓平臺,設置網上在線課程、進行新媒體運營培訓,對高職生很好地有針對性地培育,畢業生合格了,則是合適的鄉村建設團隊的人才儲備和重要來源。這樣,新型鄉村建設團隊,才有懂農村專業知識、懂農村必要技術、懂農村實業經營的現代化新型農民。這些團隊成員,是實現鄉村建設必不可少的專業人才。網絡教育培訓和現場培訓是不一樣的,沒有傳統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其效果顯著,除了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學習與互動,鄉村的有興趣、有需求的人員只要有電腦或手機等移動設備,在任一時間、任一地點都可利用這些資源學習并為自己服務。所有參與學習者都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學習課程、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進程等。可見,“互聯網+”高職教育,社會參與的人員數量和參與的層次都提高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好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與之協調的好的團隊的引領。組建鄉村專業建設團隊,團隊需要有以下擅長的人才:對農民進行農林牧副漁技術的指導,進行禁毒防艾知識的宣講,進行農村衛生健康的指導,進行農村電商物流知識的傳幫帶,針對控輟保學進行思想政治工作,針對留守婦女、留守兒童進行相應的心理梳導等。(三)積極建設鄉村文化,開啟鄉村文明之旅。鄉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源。鄉村文化是鄉村民眾生活的主要構成部分,它對鄉村民眾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精神寄托和重要意義。鄉村文化在文化傳承和民族特色中起著重要作用。鄉村文化建設涉及到鄉村民眾的個人素質、生活質量、精神文化、和諧穩定、鄉村發展的正能量以及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等。“互聯網+高職教育”肩負了鄉村文化建設的傳承,通過提高鄉村輸送人才的個人素質和專業技能,從而提升鄉村民眾的知識和文化水平,提升民眾的綜合能力和實踐動手技能。我們應該注重“互聯網+高職教育”與鄉村文化深度融合,積極建設鄉村文化,克服其困境,重新構建鄉村文化。第一,“互聯網+高職教育”要求圖書館、電子閱覽室要有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發展尤其是鄉村文化發展的相關文獻資料,使高職生了解鄉村和鄉村文化;第二,提升鄉村民眾的文化意識和個人綜合素質;第三,建設鄉村文化可以借鑒城市文化,但不能生搬硬套、簡單模仿;第四,挖掘和彰顯鄉村文化的地方特性;第五,“互聯網+高職教育”用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傳承鄉村文化,使傳統鄉村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彰顯現代鄉村活力;第六,多舉辦“鄉村文明之旅”的活動,讓師生走入鄉村,與鄉村民眾互動,從而提升鄉村民眾的思想水平,幫助其移風易俗,展示鄉村新風采,與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第七,爭取政府的支持,比如,獲得“互聯網+高職教育”和鄉村發展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保障。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處于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使城鄉穩步融合發展,解決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鄉村振興戰略,政府、高職院校師生、鄉村民眾等,必須構建并發展“互聯網+高職教育”模式,以專業性、系統性、獨特性的方式實現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經濟振興等,從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邵妍.基于“互聯網+”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
[2]邵小晗,邵輝,畢海普.“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2019(4).
[3]韓志才.“互聯網+”翻轉課堂與教育教學融合[J].池州學院學報,2019(4).
[4]蔣寒宇.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的學習需求與學情分析[J].才智,2019(4).
[5]趙蕓逸,徐超,王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互聯網+教育扶貧”模式構建研究[J].改革開放,2014(2).
作者:劉新貴 羅明 單位: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鄉村振興環境審計治理價值研究
- 下一篇: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科技發展思考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