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方式的原則及措施
時間:2022-11-18 05:08:55
導語:經濟增長方式的原則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傅茂淑工作單位:農九師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經濟增長有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兩種方式,前者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實現經濟增長,后者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實現增長。而一個地區甚至大到一個國家采取何種增長方式,是由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九師是一個農牧自然資源單一,礦產資源相對匱乏的師,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獲取經濟長期增長困難很多,經過近40年的建設,特別是“十五”時期的發展,九師經濟總量和規模得到一定的積累和擴增,在此基礎上只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保持九師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農九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思路
堅持“農業穩師、牧業強師、工業立師、商業活師、科教興師”的發展戰略,以“做強農業、做大工業、做活三產”為主線,以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目標,轉變九師經濟增長方式。不僅著眼于規模和總量,更強調質量和效率;不僅著眼于已達到的水平,更強調潛力和后勁,建設“經濟型、效益型、環保型”產業,面向疆內和疆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內進行資源配置和經濟擴張,提高參與疆內和全國分工協作及競爭的能力,確保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二、農九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遵循的原則
(一)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必須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只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有條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發展。(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厲行節約,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三)堅持師、團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師、團協調發展。把解決“農業、農場、農工”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新型團場、新型連隊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四)深化改革開放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三、農九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具體舉措
(一)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新型團場建設的著力點1.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增加有機肥投放,提高耕地產出率。貫徹落實好兵團“1+3”文件和若干政策補充意見,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引導職工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以“轉包、股份、租賃”等形式,推動土地的使用權合理流轉,逐步減少一產承包職工的人數,促進土地、資本等要素集聚,推進土地的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2.根據區域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形成四大產業區。即沿山一帶(164團、166團、167團、168團)的小麥種植區;水土條件相對較好(163團、164團、167團、168團、團結農場)的甜菜種植區;土壤條件較好(161團、163團、、165團、167團、團結農場)的打瓜種植區;光熱條件相對較好(163團、169團、團結農場)的加工番茄種植區。繼續擴大土豆、北方保護地蔬菜園藝業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種植規模,加快“六大基地”的建設步伐,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相對集中連片的優勢產業帶,以“塊狀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大農業“十大主體技術”和“六項農業精準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控、良種繁育、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標準、農產品質量認證和監測體系,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以轉變增長方式為途徑,始終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加大特色農產品的保護力度,積極申報特色農產品品牌并建立原產地保護制度,培育特色農產品營銷體系。(二)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圍繞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重點支持畜禽良種工程建設、生態養殖小區建設、適度規模養殖場的圈舍改造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等。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鼓勵和支持職工成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實用技術,加強畜牧科技培訓,實施好科技入戶工程,不斷提高畜產品的科技含量。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提升產業可持續能力。1.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進一步擴大人工草場種植面積,為草地畜牧業的良性發展提供資源保障。2.推行“冷季舍飼,暖季放牧”的現代畜牧業生產方式。3.切實改變單純追求牲畜數量增長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以德系美利奴細毛羊為主加快品種改良步伐,擴大肉牛、奶牛的養殖規模,在提高牲畜質量和科學化養殖上下功夫,走質量效益型的發展路子。4.加快10萬只優質牛羊育肥基地建設,在大力發展家庭牧場的同時積極培育500個育肥大戶,逐步形成養殖戶—養殖小區—養殖基地(培育發展畜牧養殖專業戶和專業連)相連的產業發展格局,使現有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經營向規模化養殖、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科學化飼養方面轉變。5.以161團、165團、170團為重點建好優質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強化外引內聯,不斷引進優良品種、資金、技術。6.完善基層服務網絡,加快建設疫病防治、質量標準和畜產品市場體系。通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使人工飼草料基地發展到50萬畝,牲畜最高飼養量達到100萬(頭)只,畜牧業對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達到54%,畜牧業發展成為九師農業經濟的支柱。(三)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團場二、三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是實現農業增效、職工增收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工不僅能拉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帶動職工和基地生產,而且能廣開職工轉崗轉業渠道。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做出了從2007年起將兵團工業企業繳納的地方稅收,以2005年為基數,超基數增長部分全額返還兵團的重大決定,這必將對兵團發展工業產生重大的激勵作用。雖然要避免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格局,但團場仍要把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吸引社會資金和龍頭企業到基礎條件較好、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的團場城鎮投資建廠;條件尚不具備的團場要甘當配角,圍繞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搞好協作配套(如:儲藏、保鮮、運銷等行業);同時依托團場小城鎮,發展各具特色的服務業(如商貿、餐飲、運輸、團場旅游等),從而為一產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出路。目前,重點依托畜牧業和糧油糖農產品基地,充分發揮現有加工企業的潛能,加強技術改造,培育和提升綠翔牧業、綠翔糖業、新豐糧油三大龍頭企業,增強對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龍頭企業與職工互惠互利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要妥善處理好雙方利益關系。企業可通過發放生產資金、賒銷生產資料、提高生產服務水平等措施,以契約聯結的形式,形成“風險共擔、利潤共享”的良性發展機制,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雙贏;企業可按經營比例定額提取基地風險保障基金,在市場價格下滑或遭受自然災害時給予職工適當補貼,保護職工利益和積極性。(四)積極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提高工業發展的集約化程度,積極籌建工業園區,發揮集聚效益。發展特色產業、用加工業帶動種植業的結構調整,在培育經濟轉型主體上,著力于企業的做大、做強、扶優,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引導生產能力向行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集聚。(五)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學做拿來主義,對適度先進的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和集成,并保持一定強度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入。全面提高信息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網絡化程度和綜合服務功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加快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重點培養和引進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才。加強高級技工隊伍建設,注重一線工人的技能培訓,真正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六)深化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經濟轉型動力經濟體制的轉變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動力。圍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具有兵團特點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落實好兵團黨委制定的“1+8”和“1+3”文件及補充實施意見;落實好“基本經營制度+其他配套制度+管理”的管理模式。同時,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結合國家有關投資政策制定的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辦法,做好民間投資登記備案工作,為各類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
- 上一篇:房地產經濟的狀況與思索
- 下一篇:經濟增長方式的綠色GDP探索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