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失業回滯理論

時間:2022-03-18 03:55:00

導語:西方失業回滯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失業回滯理論

一、自然失業率和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

20世紀60年代,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各自獨立地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線的附加預期模型。我們知道,菲利普斯曲線反映了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一種此消彼漲的交替關系,認為市場如果是過度需求的,那么工資就會因勞動力市場的過度需求而上升,且過度的勞動力需求越大,貨幣工資的增長率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的過度需求又會導致失業率下降而逐漸趨向于零;反之亦然。然而,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在引進預期之后,否定了上述說法。

按照弗里德曼的模型,認為將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失業率聯系起來的菲利普斯曲線是沒有根據的,盡管雇員和雇主在談判中確定的是貨幣工資,但他們實際所關心的卻是真實工資,而不是貨幣工資。由于工資合同是不連續的,因此雇員在談判中所要求的真實工資必然受到其對未來整個合同期內存在的通貨膨脹率預期的影響。這樣,弗里德曼便認為應該將實際工資變化率與失業率聯系起來。于是,在模型中他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擴展了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線,把預期通貨膨脹率作為決定貨幣工資變化率的一個附加變量。而如果在模型中進一步設定預期是充分的,那么就可以得到一條在長期內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該直線所對應的失業率便稱為自然失業率(NRU)。在自然失業率水平,勞動力市場處于均衡狀態,實際通貨膨脹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相等,即通貨膨脹將被完全預期到。

自然失業率假說應用了貨幣對就業是中性的古典假設,認為總需求的波動對自然失業率沒有任何影響,自然失業率由供給方面的真實因素所決定??傂枨蟮淖兓赡軙绊懚唐诘膶嶋H失業率,但隨著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的調整,失業將返回長期均衡的自然值。在新古典模型中,即使總需求的波動未被預期到,連續市場出清和理性預期的聯合作用也能保證失業率迅速回到其自然率水平,這樣就產生了政策無效的結論,即總需求政策不能導致均衡失業率的變化。

與自然失業率一樣,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NAIRU)也是通過附加預期擴展菲利普斯曲線得到的。該失業率使得工人的目標真實工資與可行真實工資保持一致,其中可行真實工資由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廠商加成得到,目標真實工資則通過工人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得到。值得注意的是,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的說法其實是不確切的,其正確的含義應該是價格水平沒有加速變化,而通貨膨脹則是恒定的。

無論是自然失業率還是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它們都是與穩定的通貨膨脹相對應的失業率,兩者之間關鍵的差別在于其微觀基礎不同。弗里德曼所定義的自然失業率是一個市場出清的概念,是與勞動力市場上的均衡從而真實工資率結構的均衡聯系在一起的。而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由于決定于工人與廠商之間的力量對比,其微觀基礎顯然應該與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的不完全競爭聯系在一起。

二、失業回滯模型

在凱恩斯經濟理論之前的西方古典經濟理論中,大規模的失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勞動力市場與商品市場一樣,總是可以及時出清。根據古典經濟學原理,失業意味著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力供給大于勞動力需求,而該需求缺口將迫使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使得需求上升供給下降,直到供求平衡為止。因此,只要實際工資可以靈活變動,且其變化沒有下線限制,那么市場總是有能力通過實際工資的下調而消除失業人口,這樣大規模失業的現象就不會出現。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徹底摧垮了古典理論這種自由市場可以自動消除失業的觀點。

弗里德曼等人在利用附加預期擴展基本的菲利普斯模型中,提出了自然失業率概念,認為自然失業率是勞動力在給定市場結構特征和信息不完全情況下供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而實際失業率則是由一系列周期性因素所引起的失業。由于人們對未來通貨膨脹等因素預期不正確,使得短期實際失業率有可能高于或低于自然失業率,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人們的預期將逐步調整和適應,實際失業率也就自動回復到自然失業率水平,因此,從長期來看,失業率總是固定在一個惟一不變的均衡水平,即自然失業率。

由于上個世紀70、80年代西方國家失業率的持續高漲,使得以費爾普斯為代表的一些新凱恩斯主義者對理性預期學派的上述觀點提出了疑義。他們認為自然失業率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由于受前期失業率的影響,自然失業率將會不斷地發生變化;既然自然失業率是可變的,那么由此得到的勞動力市場均衡值也應該是多種的,而不是惟一的、穩定的,當實際失業率上升時,均衡的自然失業率就會靠攏于上一期的實際失業率??偟膩碚f,失業回滯理論的本質認為,失業不僅取決于當前各種產生失業的因素,而且也部分地取決于過去的失業情況,而對自然失業率而言,它不僅取決于弗里德曼定義下的當前勞動力市場、商品市場的結構特征和不完善情況,也取決于過去的市場均衡即實際失業率的變化情況。這種認為自然失業率依賴于其均衡路徑的理論,就是失業回滯理論。

1980年,哈格里夫斯—希普提出了失業回滯理論的一個標準模型。即:

附圖

附圖

三、失業回滯效應

失業回滯效應是指由于失業回滯現象的存在而對各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失業回滯對自然失業率的影響,它使得自然失業率和實際失業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呈同方向變動,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同時說明失業回滯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1991年,萊亞德等人在《失業、宏觀經濟行為和勞動力市場》一書中利用價格—工資模型,對失業回滯所起的影響做了一些考察。在模型中,萊亞德從生產、總產量、總需求、預期需求、實際價格、實際工資等方面定義了封閉式經濟下的價格、工資和失業方程:

附圖

其中p、w、u分別代表總價格、總工資和總失業率,y[,d]、y分別表示實際總需求(假定在價格粘性下是外生的)和充分就業下的總需求,·u為總失業變化率,z[,w]表示其他因素如失業救濟等對工資的影響,·[2]p=·p-·p[,-1]為總價格的二次變化率。

如果給定y[,d]、k、l、z[,w],那么以上三式就可以給出價格、工資和失業的時間路徑?,F在假定經濟長期處于穩定通貨膨脹狀態,那么有·u=0、·[2]P=0,分別代入(7)、(8)式,得到長期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u[*]:

附圖

將上式變形得到的z[,w]和u[*]的函數關系代入(8)式,合并(7)式并消去實際工資w,即可得到·[2]p與(u-u[*])之間的關系:那么如果實際失業率高于NARIU(u>u[*])且固定不變,那么·[2]p將為負,通貨膨脹也就將下降。現在假定為了使失業率回復到u[*]水平,市場總需求開始上升,·u為負,這樣就給經濟帶來了通貨膨脹壓力,而且這個壓力遠大于由于u>u[*]而給經濟帶來的通貨緊縮壓力,最終使得通貨膨脹上升。

上面的說明還表明了另外一層含義,即由于回滯的作用,長期的失業均衡水平將更接近于其當期的實際失業率,而并非長期的NARIU。為了說明這一點,首先來定義短期的NARIU(u[,s][*]),它表示當期內與穩定的通貨膨脹相聯系的失業率。于是,在式(11)中有·[2]p=0,得到:

附圖

可見,短期NARIU是長期NARIU和上一期的實際失業率u-1的加權平均。如果我們如上面一樣設定回滯系數在方程中占非常大的權數,即,那么短期NARIU就將更接近于u[,-1],而不是長期的NARIU。這就表明當期經濟的均衡失業率更接近于上一期的實際失業率。

四、失業回滯的傳導機制

對于失業回滯現象的存在性,一些經濟學家通過對歐洲、美國20世紀70、80年代失業率的計量分析,已經給予了肯定。而接下來的問題是要解釋回滯是如何形成的,即上期的實際失業率通過什么途徑影響自然失業率,這就是失業回滯的傳導機制問題。費爾普斯最初在1972年將“回滯”引入到失業中時,便提出了“工會制度”與“邊干邊學”兩個傳導機制。之后,布蘭查德、薩默斯、克羅斯、萊亞德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各種可能的傳導機制。

費爾普斯認為,工會力量保護了就業者的利益,使得廠商企圖通過降低工資來擴大雇用量的行為大大受到限制。一般來說,只有當經濟高漲時,一些不受工會保護的勞動者才會由于勞動力的短缺加入到就業隊伍中來,而一旦加入進來之后,他們就會維護這個就業機會,從而減輕了工資的上漲壓力,使得工會成員和非工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縮小。這樣,當實際失業率下降時,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會因此而改變,從而使得自然失業率也隨之下降。

阿羅在1962年的文章《邊干邊學》中指出,在生產與學習過程中,由于生產更多的物質資本品而積累的更多知識,使得所有勞動力和固定資產在生產最終產品時的效率都會有所提高。那么,當實際失業率較低時,將會有相當多的工人在工作和在職培訓中積累更多的勞動技能和知識,這樣就提高了全體就業人員的勞動素質和勞動生產率水平,而無意中促使了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減少,從而降低了自然失業率水平。

1986年,布蘭查德和薩默斯在《回滯和歐洲的失業問題》一文中歸納了失業回滯的三個傳導機制: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內部人—外部人模型。高失業率伴隨的是物質資本積累的減少,而資本積累的減少對勞動力市場形成沖擊,降低了對勞動力的實際需求,從而導致失業率的持續高漲,自然失業率也將上升。當然,對于這一傳導機制,布蘭查德認為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是很難得到支持的。

人力資本積累的減少而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這個傳導機制與“邊干邊學”基本類同。勞動者在失業期間將會失去通過勞動而維持和提高自身技能的機會,尤其是長期失業的勞動者,其技能的萎縮與勞動力市場的無效供給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對于廠商來說,寧愿雇用那些長期處于工作狀態的工人,而不愿雇用失業工人。另一方面,在一個高失業率的經濟環境中,一些有能力的失業工人很難通過獲得工作或提升來顯示其才能,這樣廠商就會因為無法挑選所需要的工人而減少其雇用量,于是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總需求就會減少。可見,高的實際失業率導致了人力資本積累的減少,從而使得勞動力市場上充斥無效的供給和“惰性”的需求,最終引起自然失業率的上升。

第三個傳導機制是由內部人和外部人之間的關系給出的。從極端的角度來看,工資總是由從業人員即內部人與廠商談判得到,而外部人在這個談判中不起任何作用。內部人所關心的僅僅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保證外部人的就業。這樣,當勞動力市場不存在外部沖擊時,任何已有的內部人就業水平都會通過內部人的工資調整而得以維持;而當勞動力市場出現外部沖擊時,例如一個反向沖擊,使得總就業量下降,于是一部分工人就會失去其內部人地位,那些仍在業的內部人將會通過工資調整來維持由于外部沖擊而新形成的低就業水平,而外部人就無法使得工資降低以重新就業。這樣,就業率和失業率在沖擊后沒有向沖擊前的水平回歸的趨勢,而是體現了沖擊的軌跡。因此,由外部沖擊而引起的高的實際失業率,通過內部人的控制,使得自然失業率同樣沿著沖擊軌跡而上升。

另外,萊亞德、克羅斯等人在分析失業周期的時候發現,高失業率造就的不僅是更多的勞動者失去工作,而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失業期限的延長,使得長期失業者的數量增加。而一個人的失業經歷在其工作尋找中有著逆向的作用,如果他長期處于失業,那么他就很難再回到工作中來。這意味著在一次嚴重的經濟收縮之后,由于結構性失業問題惡化,高失業率將會停留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對于平均失業期限的影響,除了宏觀經濟狀態之外,政府的失業救濟水平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失業救濟水平高,平均失業期限就長;反之亦然。

【參考文獻】

[1]Blanchard,O.J.andSummers,L.H.1986,HysteresisandtheEuropeanUnemployment

Problem.NBERMacroeconomicsAnnual.

[2]Blanchard.O.J.andSummers,L.H,1987,HysteresisinUnemployment,EuropeanEconomic

Review,February/March.

[3]Blanchard.O.J.andSummers.L.H,1988,BeyondtheNaturalRateHypothesis,American

EconomicRe-view.May.

[4]Cross,R.(wd.).1988,Unemployment.HysteresisandtheNaturalRateHypothesis,Oxford:Basil

Blackwell.

[5]Cross,R.,1995.The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Reflectionson25Yearsofthe

Hypothesi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6]Hargreaves—Heap,S.P.,1980,ChoosingtheWrongNaturalRate:AcceleratingInflationandDeflation

EmploymentandGrowth?EconomicJournal,September.

[7]Layard,R.Nickell,S.andJackman,R.,1991,Unemployment,MacroeconomicPerformance

andtheLaborMarket,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8]布賴恩·斯諾登等,1998,《現代宏觀經濟學指南》,商務印書館。

[9]袁志剛,1997,《失業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