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高藥價的原因及戰略

時間:2022-10-31 02:02:00

導語:新時期高藥價的原因及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高藥價的原因及戰略

1引言

醫療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促進國民收入再分配,保障民眾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改善民生福利的重要作用,歷來備受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中國的醫療制度改革自建國以來就已經開始了,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三十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三級跳“基本完成了從公費醫療及勞保醫療到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歷史性轉變”。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長久以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一直是我國醫療改革中的頑瘤,是一個重要的民生福利問題,也關系著我國的健康穩定發展。其中,“看病難”的問題通過國家不斷地對醫療基礎設施的合理規劃與建設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解決,但目前仍然有許多民眾因為“看病貴”而不敢走進醫院。如何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成了當務之急。

2高藥價原因分析

“看病貴”主要體現在藥品價格昂貴,導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支出的很大比重,藥品收入成為了醫院最主要的收入,筆者認為高藥價的原因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2.1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

隨著國家財力的增長和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政府在醫療事業上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是增長幅度較小,占GDP的比重依然很低。從下圖中可以看出,衛生總費用逐年增長的幅度明顯大于政府的衛生支出增長幅度,從而也說明了政府投入力度的不足。

2.2以藥養醫和加價率的客觀存在

“以藥養醫”指醫療機構通過藥品價格增加收入,用以彌補政府財政對醫療機構投入不足和醫療服務價格過低的缺口,它誕生于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的背景下。

(1)“以藥養醫”政策的實施給予了醫院通過藥價加成來獲得高額利潤的權力,以彌補財政補貼的不足,使得藥品收入成為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公立醫院逐漸變得“姓公行私”,并利用這一政策追逐利潤最大化,造成了藥品價格的進一步攀升。

(2)醫院工資改革制度的落后,使得獎金成為醫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甚至實行科室預算,醫療收入尤其是藥品收入直接跟獎金掛鉤,加劇了醫生違背職業道德逐利行為的發生,導致了開貴藥、亂開藥的情況頻發,惡化了醫患關系。

(3)醫療機構沒有嚴格的成本控制體系,導致流通費用、管理儲存費用相對較高,為了維持醫院的經營,必須采取高藥價的策略。申銀萬國2010年6月醫藥月報顯示從2008年到2010年第一季度整個醫藥行業毛利率高達29.67%,而凈利潤只有6.72%??梢娽t療行業的成本費用之大。

2.3醫療機構的雙向壟斷導致的藥品費用的虛高

醫療機構與藥品的供應、管理、定價、買賣緊密聯結,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雙向壟斷結構: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即對藥品供應渠道的壟斷以及對藥品技術、信息的壟斷。

(1)醫療機構作為買方,對藥品供應渠道形成壟斷。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藥品零售的終端市場,醫療機構的份額占到了80%,剩下的留給零售藥店的市場份額僅僅只有20%。這樣的現實狀況,造就了醫療機構對醫藥廠商的壟斷型買家地位。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壟斷買家,在采取價格招標的政策下,醫藥廠商要想中標,需要一大筆“營銷”費用(引起“回扣”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筆“營銷”費用自然被醫藥廠商計入了藥品成本之中,造成最終的投標價格高出初始投標價格數十倍之多。

(2)醫療機構作為賣方,對藥品技術、信息形成壟斷。由于民眾在醫藥方面專業知識的欠缺,大部分醫患消費者與醫師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普通消費者并不知道該如何用藥,更不知道藥品的價格。一切專業技術知識和信息完全由醫師壟斷,開什么樣的處方用什么樣的藥完全由醫師決定,將醫患消費者置于極其被動的地位。

3高藥價的對策分析

從前文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高藥價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解決高藥價這一重大民生問題,必須從多方面進行分析。

3.1從“以藥養醫”到“以醫養醫”

(1)加大政府投入。首先,醫療衛生事業是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公益事業,承擔著為人們提供醫療和衛生保健服務的社會責任。雖然醫院不是企業,但其仍然是以盈利為目的,要讓其承擔社會責任,政府必須給予財政補貼,才能發揮其職能作用。

(2)加大社會支出。可以主要從兩方面加大社會支出

第一,擴大保險的覆蓋范圍,國務院總理在“十二五”規劃演講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第二,加大保險的保障程度,擴大保障范圍和加強保障力度。

(3)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醫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政府補貼、醫療收入、藥品收入,目前我國醫療服務價格相對較低。醫療服務價格的提高不僅可以緩解醫院對藥品收入的嚴重依賴這一不合理現象,還可以調動醫生的積極性和提高服務質量。但是醫療服務價格的提高要適合中國的國情,不能出現以高醫療收入取代高藥品收入的不合理現象。

3.2醫藥分離,發展藥品零售商,打破醫療機構壟斷

“以藥養醫”政策是有特定歷史背景,在我國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形下,要發展醫療事業必須采取的措施,如今這種特殊的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因此,政策也必須作相應的變動。

要解決藥品價格過高,必須打破“以藥養醫”的模式,切斷醫院、醫生與藥品之間的利益關系,將醫生排除在藥品經濟利益受益者之外。一方面,減少醫院和制藥企業之間的暗箱操作和通過“回扣”抬高藥品價格等不合理行為,另一方面,如果不切斷醫藥關系,必然會引發醫生為了自身利益而帶來的道德風險。因此,要做到“醫者務醫”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藥價這一現實難題。前文提到的加大政府投入、社會支出和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都是解決醫藥分離的有效措施。

建立多渠道的藥品銷售模式,充分發展藥品零售商。發展零售商有利于打破醫院在藥品銷售領域的絕對壟斷地位,既可以削弱醫院對于藥品價格的賣家壟斷地位,也能降低醫院作為最大的買家對制藥企業的買家壟斷地位,從而使得藥品的定價更加市場化,合理化。

3.3整合并優化制藥產業

藥品的價值鏈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研發”,“生產”,“配送”以及“營銷和銷售”。藥品價格構成的四要素中剛性成分是研發和生產,彈性成分是營銷銷售和配送。針對當前我國藥品市場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的現狀,應鼓勵有實力的藥企通過兼并等途徑擴大自身實力,達到規模經濟效益,從而改變藥企過度競爭和基本藥物無序供應的現狀,提高制藥工業集中度,達到“促進基本藥物向優勢企業集中”的效果。

3.4加強藥品監管,保證藥品質量,規范藥品價格,重樹藥品消費信心

針對部分消費者的“貴的才是好的”藥品消費態度,需要各方的努力,通過各種手段規范藥品質量,從根本上樹立起消費者對市場上流通藥品的信心,而不僅僅抱著一種“只有買貴藥才能買到好藥”的心態去盲目追逐高價藥品。保證了藥品的質量,建立消費者的信心,有助于多渠道的流通模式的順利實現。

藥品價格居高不下,頻頻攀升,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有政府補貼的不足,流通環節的層層回扣,醫院的雙向壟斷和患者的錯誤認識等。要解決高藥價需要各方面的協同作用,政府和社會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各個環節打破高藥價這一不合理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