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對三農的扶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06 03:10:00
導語:財政對三農的扶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合作經濟是組織個體農民、個體工商戶及中小企業發展經濟、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組織形式。美國、日本、德國等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明確信用社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稅收。
一、國外財政對農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鑒
(一)各國把合作金融作為農業金融制度的基礎
美國、德國、日本和法國等許多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合作經濟是組織個體農民、個體工商戶及中小企業發展經濟、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組織形式。合作金融的參加者多是社會中低收入階層和貧困階層,是市場競爭中的弱者。美國、日本、德國等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明確信用社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稅收。
信貸決策以基層信用社為主,資金清算以上層信用社為主。最基層的信用社是信貸決策的主體,上一層次的合作銀行或聯合社不進行干預,中央合作銀行或中間層次的合作銀行則發揮“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為基層信用社提供資金清算和融資服務,主要是解決“小”信用社普遍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單個信用社法人主體沒有像大商業銀行一樣龐大的分支機構,缺乏自己的結算網絡,業務受到限制;二是單個信用社規模小,如果備付金過多,影響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備付金過少,容易發生資金流動性不足問題。這樣,基層信用社和上一層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業務合作關系。
(二)財政扶植農村金融進而間接補償農業成為重要通道
各國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由于財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國政府制定農業金融法規,建立農村金融制度,對公營的農村金融機構進行直接管理和監督,并通過他們貫徹農村金融政策。同時,為了保障農業信貸資金的投入,許多國家都建立了比較發達的農村金融體系,除了政府的銀行,也有私人銀行、農村信貸協會和農村信用合作社,還有非正式金融組織。政府通過稅收、補貼、擔雹基金、信貸政策和利率等手段進行調控,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農業信貸的資金總量,支持農業開發項目和農業現代化。
各國政府通過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其目的是以農村金融為渠道,把財政的補償輸導給農村經濟。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稅收優惠、利差補貼、提供低息和無息貸款資金、提供擔保等等。例如,財政貼息后,銀行執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低農業發展的融資成本。那些堅持合作金融組織基本特點和性質的國家仍然維持了對合作金融組織的優惠扶持政策。為了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各國政府還對那些向農民提供優惠貸款服務的銀行直接給予財政資助和補貼,并隨著貸款的增加,補貼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1.美國信用社享受免征聯邦收入所得稅的待遇
美國只有3%的農業人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是與其高度發達的農村金融制度分不開的。美國擁有強大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也是政府對農業保護度極強的國家,糧食生產過剩在美國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問題,為了保護國內的糧食生產能力和糧農利益,美國政府一方面在糧食壓庫和銷路不暢時,就組織農民休耕和糧食出口,由政府出資補貼農民的損失;另一方面通過健全的金融制度對農業進行間接補貼。
美國的信用社是發放個人貸款,向社員特別是同一個公司的雇員提供消費信貸的非盈利性組織。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法規放寬,允許信用社提供類似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一樣的金融服務。聯邦注冊的信用社能夠發放信用卡和住房抵押信貸。許多信用社也提供生息的結算賬戶(ShareDraftAccount)。信用社免除聯邦和州的稅收,能夠高于市場利率吸收存款,并低于市場利率發放貸款。1984年對信用社會員資格的管理放松了,允許吸納新的會員,并通過繳納股金增加信用社的營運資金。目前美國擁有信用社11000多個,有社員7600多萬人,約占美國人口的1/3。自愿入社的人只要填一份表格,交5美元股金,即可成為信用社的社員,享有存貸款、獲利分紅和選舉的權利。
美國合作金融的核心是把非盈利性作為其發展的基本宗旨,其主要目的為通過傳授金融知識,幫助無力獲得商業銀行的正規金融服務的工薪階層和低收入家庭培育良好的金融意識和理財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促進社區合作和經濟發展。美國的第一家信用社是1909年成立的圣瑪麗教區居民信用社。由于當時正規的商業銀行既不愿意接受小額存款,又不愿意發放小額貸款,這些“小存款人和小借款人”就自發地聯合起來,以互助合作精神為宗旨,吸納社員的存款,服務對象主要是工薪階層和低收入家庭,為這部分特殊群體提供小額消費性貸款。美國信用社對社員有一個基本要求——共同聯合要求,規定信用社必須建立在某種共同聯合關系的基礎上,例如,同屬一個雇主,同屬一個組織,同屬一個社區。美國信用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為社員提供各種便捷廉價的服務,這些服務是其他商業銀行所不愿或無法提供的,目的是互助合作,改善社員生活,促進社區發展。關于是否保留信用社特點的問題,在美國有很大爭議。1998年4月美國眾議院以411比8票通過HRll51法案,允許信用社接收新會員,維護信用社的合作性質和會員擴展計劃。
美國信用社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建立起一套較完整的法規體系。最主要的法律是1934年通過的《聯邦信用社法案》,法律規定了聯邦信用社管理局的職能與作用、信用社股份保險以及中央流動性安排等具體內容,信用社管理局1998年修訂的《準則與規章》對信用社的具體運作做了十分詳盡的規定。1937年美國國會決定信用社享受免征聯邦收入所得稅的待遇,并在《聯邦信用社法案》中作了明確規定。后來當此項政策受到銀行業的普遍反對時,國會多次審查信用社的免稅資格,以“信用社是一個非盈利性的合作互助組織,其收入均用于幫助社員提高生活水平和促進社區的協調與發展,因此它的收入不構成利潤”為由,也就可以免征聯邦收入所得稅。美國信用社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其社員的儲蓄性股份,作為一種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由儲備、公積金和未分配的盈余這三部分組成,不包括儲蓄性股份。社員存放在信用社的資金在名義上仍被稱為“股份”,所以社員來自股份的收益也就稱為“紅利”,而不是“利息”,從而得以免征個人利息所得稅。這兩大免稅特點使信用社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金融機構,而社員規模的不斷龐大又進一步增強了信用社的政治影響力,使信用社在與商業銀行關于稅收待遇的長期斗爭中,能避免儲蓄與貸款協會及儲蓄銀行的結局,而始終保持著它的稅收優惠。
2.法國通過貼息貸款扶植農業
法國對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及國家發展規劃的貸款項目,都實行低息優惠政策。向農業經營者直接發放貼息貸款,鼓勵農業經營者積極向農業投資,而優惠貸款利息與金融市場利率差額部分由政府補貼。農業信貸互助銀行是法國惟一一家享受政府貼息的銀行。貼息資金,一直固定由農業部從政府撥給的農業年度預算中統一支付給農業信貸互助銀行。貼息貸款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借款者的利息負擔,很受農業經營者的歡迎。此外,也增強了農業信貸互助銀行的競爭能力,擴大了信貸業務,提高了收益。貼息貸款,在期限上只限于中、長期貸款,在放款用途上,主要用于生產開支和生產設備投資,在行業上主要是對各種農業合作組織、農村市鎮小手工業等放款及住房放款。貼息放款的用途、期限和數量均由農業部按信貸原則確定,具體放款辦法則由銀行根據農業部制定的基本原則和該行放款章程確定。每年的放款指標由總行逐級分配給省行及基層行,至于貸給誰、貸多少、貸款期限長短、貼息期限長短、貼息幅度大小,則由經辦行自主確定。貼息貸款并非整個貸款期限內享受貼息,而只是在一定貸款期限內享受貼息。比如,購買土地的貼息放款,對年輕農民的貸款期限最長為25年,享受貼息期限10年,對一般農戶貸款期限最長為20年,享受貼息期限7年;對擴大經營的農場主貸款期限最長為20年,享受貼息期限只有5年。
二、建立以農信為載體、扶持三農的通道
“金融體制缺乏效率的問題,不可能只由金融機構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決。金融體制的改革應與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進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時如不同時采取正確的國內稅收刺激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僅僅改革金融制度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愛得華·S.肖)扭曲的財政政策將減少社會的金融資產,制造金融業內不平等的競爭環境。建立財政政策補償金融、金融扶植農村經濟的渠道,就是國家把扶植農業經濟發展的補貼和保護政策,更多地通過對農村金融的扶植和補貼,改善金融業的融資環境,增強農村金融抵抗風險的能力和信用創造功能,發揮對經濟的親和力和推動力,以及對經濟資源的組織和調節能力,并把對金融的補貼,以降低利率、改善貸款條件、增加信貸額度、擴大貸款范圍等方式,輸導給需要扶植的農村經濟部門,達到反哺農村經濟的目的。這是一種直接補貼金融,間接補貼農業的方式。
(一)補償金融優化財政補農政策效果
財政政策給予金融機構的補償,同樣的財政資金,效用是不同的。財政補償銀行,銀行支持經濟的方式,其目的是財政能夠利用較少的補貼支出推動數倍的農業貸款的投入。下面舉兩個例子:
一種是財政直接投資與間接補償的效用比較。例如,有5個農業項目,需要投資的資金總額都是100萬元,共需500萬元。由于項目的投資周期長,前期的現金流量不足以償還貸款利息(但項目完成后可收回本金),商業銀行因現金流量不足“不情愿”貸款。假如財政資金只有100萬元,由財政單獨用于直接投資,只能投資其中一個項目。現在財政用100萬元分別對5個農業項目進行貼息,則商業銀行看到收回利息和本金有了保障,愿意給這5個農業項目分別貸款100萬元,那么5個項目共500萬元的籌資完成了。
另一種是對金融機構補貼的效果。假設某縣有10家農村信用社,其中5家虧損,原因是存款都只有800萬元,均達不到盈虧點最低存款1000萬元的限額。在無人彌補虧損的情況下,只有把5家農村信用社全部撤銷,以降低金融風險,則該縣農村信用社可能減少存款4000萬元?,F在通過減免農村信用社稅收措施,使農村信用社經營成本下降,盈虧點降到了存款800萬元的水平,這5家農村信用社能夠盈虧持平了,可以繼續營業。那么該縣就有了這4000萬元的信貸資金,用于支持經濟發展。
以上舉例省略了其他因素的干擾,但可以說明利息補貼有利于增加金融機構的信貸意愿、改善貸款條件,從而增加信貸資金供給;減免稅收,有利于降低銀行營業費用、扶植偏遠和落后地區金融機構的發展,也能夠起到增加信貸資金供給的效果。
(二)財政多渠道支持金融實現對弱勢農業的扶植
筆者認為目前主要可以采取以下財政對金融的補償渠道,以恢復和提高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功能,并增強對農村經濟的貸款意愿。
1.適當的稅收補貼
1996年8月,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加強城鄉信用社財務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把城鄉信用社當作城鎮集體企業來對待,征收所得稅、營業稅和其他各種稅賦的規定對農村信用社是不公平的,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公益法人與非公益法人不分的繼續,是把合作制等同于集體制錯誤觀念的繼續。應該借鑒國外發展合作金融的成功經驗,對合作金融必須明確其為公益法人,非納稅團體,免征稅賦??尚械姆绞接校?1)給予支農貸款稅收政策優惠,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犧牲的利潤和承擔的風險進行合理補償;(2)根據農村信用社是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合作金融組織的特點,加之其服務的對象與部門本身需要政策補貼,信用社應當免除營業稅,減免或降低所得稅稅率,或返還所得稅;(3)農村信用社存款作為社員存款,視同股金,免繳利息稅,減少農民的稅收負擔,增強信用社的競爭力。
2.合理的收入補償
目前農業投入機制的致命弱點之一是缺乏投入補償機制,通常是投入高、產出低,這與農業的高風險、低收益的產業特征密切相關。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都較低,農業的自我積累功能低下,積累效益差,造成投入的資金不能較快地形成投資收益,投資主體投入的積極性遭到打擊。由于投入補償機制缺乏,盡管有政策約束,也容易造成資金對農業的假投入,雖然統計在農貸科目中,實際上投入到其他方面。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和制度,維護農村資金的完整性,調動投資主體的積極性,保證農業投資的連續性、有效性,降低投資的風險,使有些項目投資的回報率能夠基本達到全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吸引商業銀行直接投資。(1)建立農業貸款的保障機制,例如,建立農業貸款擔?;?、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2)建立向農業傾斜的信貸激勵機制,主要是國家對積極支持農業發展而使經濟效益受到影響的農業金融部門給予必要的獎勵,從利益上鼓勵金融部門增加農業信貸投入的有效供給;(3)建立貸款項目的配套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一些專項資金,專門用于農業項目貸款貼息和資金配套,降低單獨由政策性貸款和商業性貸款支持的項目風險;(4)對農村信用社歷年墊付的保值補貼利息支出給予補償;(5)?砸恍┟饗源姓咝苑銎豆δ艿拇?,要骄Eê俠淼惱咝鑰魎鸝占洌湔咝鑰魎鷯剎普Σ埂6岳仙儔咔畹厙吶┐逍龐蒙紓┟袢肥敵枰?,訄啼s壞焦婺Pб嫻木魎穡捎傻胤講普植梗?6)財政補貼除了補貼金融機構外,還要繼續運用財政補貼杠桿對農產品市場進行調控和管理,對邊遠地區、山區等實行特定的補貼政策,改善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經營環境。
3.貸款利息補貼和免繳存款利息稅
存貸款利率是金融資產的相對價格,政府通過干預利率的結構,把它作為征稅和作為補貼的一種途徑。如存款利率的補貼,在金融機構儲蓄短缺的情況下,對儲蓄補貼有利于增加儲蓄總量,“使儲蓄可以從現金窖藏中提取出來”(愛得華·S·肖);存款利息稅的免稅;對貸款利率的補貼等等。這樣,利率由金融手段轉變為財政金融綜合手段。
商業銀行支農貸款的利率安排比法定利率低一些;農村信用社可對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項目,降低貸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以降低融資成本,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減負的目的。給予信用社財政政策優惠的目的,不是提高信用社的利潤率,而是通過降低融資費用,從而降低貸款利率水平,反哺農村經濟,發揮政策的杠桿效應。
存款利息稅是利用利率環節征稅的一種形式。我國征收存款利息稅,在農村刺激消費的正效應不夠明顯,反而帶來抑制農村經濟的負效應。由于農民對金融工具的選擇就是存款和現金,其他方面的投資農民得不到,征收利息稅不會發生投資的轉移,等于增加了財政預算收入,減少了農民的現金收入,同時抵消了貸款利率補貼的作用。免繳利息稅可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可以作為扶植農村信用社的措施。鞏義、新密農村信用社化解風險過程中采取了利息稅由當地政府代繳的辦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剝離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
下決心解決農村信用社由于體制、歷史等因素形成的當前信用社存在的大量不良資產問題,補償其為農村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鑒于財政有困難,可首先解決有支付風險的信用社。第一步,農村信用社在賬務方面把與農行分家前(含展期)形成的不良資產進行剝離。第二步,由省一級政府成立地方性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農村信用社剝離的不良資產。其中,財政部門收購資金的來源:一是把從金融機構取得的稅收,返還給農村信用社,作為收購資金的一部分;二是從財政支出中切出一塊專項資金;三是經中央政府批準發行地方財政債券;四是直接向中央財政借款。第三步,把不良資產的清理責任按屬地劃分落實給各級政府,清理收回的現金作為當地農業貸款的擔?;?。公務員之家
5.建立信貸擔保基金
地方政府牽頭,在縣(市)和鄉(鎮)一級,由地方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信貸擔?;?,其余可在當地企業中募集,作為以工補農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認購擔?;?。擔保難問題也是農民貸款難的主要問題之一。通過貸款擔?;?,解決農民貸款條件不足的問題。
通過金融渠道,把對金融的補償轉變為以間接補償方式為主的對農業的補償,由經濟主體對國家政策的被動依賴,轉變為市場主體能夠清醒地判斷和把握市場規律,自主做出經營決策,主動進行投資選擇,這是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政研室赴美農業考察組.美國的農場主合作社[J].中國農村經濟,1998,(12).
[2]張貴樂.合作金融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6).
[3]謝安等.德、美、日三國農村信用合作制的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0,(4).
[4]人總行合作司赴德國考察團.德國合作金融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0,(2).
[5]陸文強.中國農業中長期發展的若干問題[J].中國發展研究馬洪主編,2000.
- 上一篇:小學語文作文訓練模式探究論文
- 下一篇:從多方面對語文語感的培養探究論文